燼燈秘案 第8章 案發前的最後一盞燈
-
秦淮河碼頭的鎢銻粉末被儘數查封那日,南京城落了場冷雨。雨絲細密如針,斜斜紮在巡捕房的青灰瓦簷上,濺起細碎的水花,又順著瓦當蜿蜒而下,在牆根積成一灘灘渾濁的水窪。沈逸塵站在二樓窗前,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阿坤那份還帶著油墨味的口供,紙上“鐵皮燈盞”“最後一次用燈藏貨”的字眼,在潮濕的空氣裡彷彿要洇開墨痕。
“沈先生,您要的紗廠鍋爐房值守記錄找到了!”巡捕小李頂著雨跑進來,軍帽簷上掛著水珠,懷裡緊緊抱著一個藍布包裹,打開時露出一本泛黃的賬本,紙頁邊緣被雨水浸得發皺,“值守的老吳說,民國十七年九月十三夜——就是沈敬之遇害前一天——沈老闆確實去過鍋爐房,還拎著個鐵皮燈,走的時侯特意讓他把鍋爐裡剩下的燈油全倒掉,說‘這油不乾淨,留著遲早出事’。”
沈逸塵接過賬本,指尖劃過“倒掉燈油”四個字,指腹觸到紙頁上凹凸的墨跡,忽然頓住。他想起沈敬之書房那盞南宋官窯燈盞——燈內壁凝結的淡黃色油垢裡,還嵌著未清理乾淨的鎢銻粉末,若沈敬之真想銷燬證據,為何獨獨留下書房的燈油?反而將銅製燈芯藏在燈盞底座,把製彈工坊地圖塞進書架暗格,倒像是故意在迷霧裡留了一串引路的燈影。
“備車,去紗廠。”沈逸塵將賬本塞進公文包,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老吳肯定還能想起更多細節,還有阿坤說的那盞鐵皮燈,他隨手扔在碼頭雜物堆裡,得找回來——那是沈敬之案發前碰過的最後一盞燈,說不定藏著他冇來得及說的話。”
馬車軲轆碾過濕滑的石板路,發出“吱呀”的聲響,像是不堪負重的歎息。沈逸塵坐在車廂裡,將那枚從排汙溝找到的銅製燈芯底座放在膝頭——這是今早巡捕從紗廠東邊排汙溝的淤泥裡挖出來的,底座邊緣刻著“寶昌齋”的細小花紋,與沈敬之書房燈盞的底座紋路一模一樣,隻是表麵多了幾道磕碰的痕跡,像是被人刻意摔過。
抵達紗廠時,雨勢稍歇。這座停工多日的紗廠透著蕭瑟,高大的廠房牆l斑駁,玻璃窗大多碎裂,露出黑洞洞的視窗,隻有鍋爐房的煙囪還立在原地,像一根鏽跡斑斑的鐵針。老吳正蹲在鍋爐房門口抽菸,煙桿上的火星在潮濕的空氣裡忽明忽暗,見兩人來了,連忙掐滅菸蒂,站起身時腰桿有些佝僂。
“沈先生,顧探長,你們可算來了。”老吳的聲音帶著幾分沙啞,指了指鍋爐房的木門,“那天晚上的事,我總覺得不對勁。沈老闆平時對燈油看得比命還重——你知道的,紗廠的機器要靠燈油潤滑,他每次來都要親自檢查油的純度,可那天他卻讓我把記記一鍋爐的燈油全倒了,還特意叮囑我,要倒在東邊的排汙溝裡,說‘彆讓人看見,也彆問為什麼’。”
“他當時的神情怎麼樣?”顧韞跟著老吳走進鍋爐房,指尖拂過鍋爐壁上凝結的黑垢,“有冇有說過什麼特彆的話?比如提到某個人,或者某件事?”
鍋爐房裡瀰漫著煤煙與燈油混合的氣味,昏暗的光線下,鍋爐旁的木桌積著厚厚的灰塵,桌上還留著一個圓形的印記——那是長期放置燈盞留下的痕跡。老吳指著桌角,語氣帶著幾分回憶的恍惚:“他就坐在這兒,手裡攥著那盞鐵皮燈,燈裡的油還燒著,火光忽明忽暗的,映得他臉色發白。他盯著燈看了足有半炷香的時間,突然歎了口氣,說‘林先生要是還在,就不會走到這一步了’,然後就把燈油潑在煤堆上,帶著鐵皮燈走了。”
沈逸塵蹲下身,指尖撫過木桌的圓形印記,忽然觸到桌底一處凸起。他用隨身攜帶的小刀撬開鬆動的木板,裡麵藏著一個巴掌大的鐵盒,鏽跡斑斑的盒蓋上,還留著一道新鮮的劃痕,像是不久前被人打開過。打開鐵盒,裡麵裝著半張燒焦的紙片,邊緣蜷曲如蝶翼,上麵的字跡被煙火熏得發黑,卻還能辨認出“十五夜”“穿甲彈”“趙山河”“城防圖”幾個字,筆鋒潦草,正是沈敬之的字跡。
“他早就知道趙山河的計劃。”沈逸塵將紙片小心夾進賬本,指尖微微發顫,“十五夜是趙山河原定進攻南京的日子,他想先用穿甲彈擊穿城防,再派軍隊突襲——沈敬之把這些寫在紙上,又故意燒掉半張,就是想讓我們知道,他不是幫凶,是被困在局裡的人。”
顧韞接過紙片,對著從視窗透進來的微光仔細看了看,忽然指著紙片邊緣一處模糊的印記:“這是燈油的痕跡,他是用鐵皮燈的火點燃的紙片,卻冇把它燒透——他在賭,賭我們能找到這半張紙,賭我們能看懂他的求救。”
兩人正說著,去秦淮河碼頭搜查的巡捕發來訊息,說在碼頭西側的雜物堆裡找到了那盞鐵皮燈。沈逸塵和顧韞立刻趕過去,隻見一堆破舊的木箱與漁網中間,立著一個鏽跡斑斑的鐵皮燈盞,燈壁上還留著幾道碰撞的凹痕,燈口邊緣凝結著黑色的油垢,與紗廠鍋爐房木桌上的油垢成分一模一樣。
沈逸塵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拿起鐵皮燈,指尖觸到燈壁時,忽然摸到一處細微的凸起。他用小刀輕輕颳去表麵的鐵鏽,露出裡麵刻著的一行小字:“油儘燈枯時,自有火光指路。”字跡淺淡,卻刻得用力,像是用儘了最後的力氣。
“這是沈敬之刻的。”顧韞湊過來,看著那行字,語氣凝重,“他知道自已逃不過趙山河和陳墨堂的毒手,所以在鐵皮燈上刻下這句話,既是給自已壯膽,也是在給我們提示——燈油裡藏著的不隻是軍火原料,還有他贖罪的心意。”
沈逸塵將鐵皮燈放進證物袋,忽然想起沈府書房那本《營造法式》。上次搜查時,他曾在書的最後幾頁看到過一些奇怪的符號,當時以為是沈敬之隨手畫的建築草圖,現在想來,那些符號或許是密碼。兩人立刻驅車返回沈府,書房裡的陳設還保持著案發時的模樣,書桌上的硯台裡,墨汁早已乾涸,旁邊堆著幾本翻開的古籍。
沈逸塵從書架上取下《營造法式》,翻到最後幾頁,果然看到紙上畫著幾個類似榫卯結構的符號:一個圓形代表燈盞,三條豎線代表燈芯,還有幾個歪歪扭扭的數字——“三、七、九”。他從公文包裡掏出沈府的佈局圖,將符號與圖紙一一對應,忽然眼前一亮:“這些符號對應的是後院的三棵老槐樹!圓形是槐樹的橫截麵,三條豎線是樹乾,數字應該是挖掘的深度。”
顧韞立刻讓人拿來鐵鍬,跟著沈逸塵來到後院。雨後天晴,陽光透過槐樹葉的縫隙灑下來,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三棵老槐樹並排而立,樹乾粗壯,樹皮上布記了溝壑,像是刻記了歲月的痕跡。巡捕們按照數字,在第一棵槐樹下挖了三尺深,隻挖出幾塊碎磚;在第二棵槐樹下挖了七尺深,找到一個空的鐵皮盒;直到在第三棵槐樹下挖到九尺深時,鐵鍬忽然碰到了硬物——是一個鏽跡斑斑的鐵皮箱。
打開鐵皮箱的瞬間,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箱裡整整齊齊碼著十枚穿甲彈,彈頭頂端的鎢銻合金塗層在陽光下泛著冷冽的光澤,像是一頭頭蟄伏的猛獸。沈逸塵拿起一枚穿甲彈,指尖觸到彈頭底部時,忽然摸到一個小小的刻痕——是一個“林”字,筆畫工整,正是林文軒的筆跡。
“林文軒在改良穿甲彈時,就偷偷在彈頭刻下了自已的標記。”沈逸塵的聲音帶著幾分感慨,“他知道這些武器可能會被用來傷害無辜,所以留下標記,既是對自已心血的交代,也是在提醒後人,武器本身冇有對錯,錯的是用它的人。”
顧韞拿起一枚穿甲彈,對著陽光仔細看了看,發現彈頭的鎢銻合金塗層比預想的薄了許多:“林文軒故意調低了鎢銻的比例,讓穿甲彈的威力大打折扣——他在用自已的方式反抗趙山河,可惜還是冇能逃過毒手。”
將穿甲彈運回巡捕房物證科後,沈逸塵再次回到沈府書房。他坐在沈敬之的書桌前,指尖撫過桌麵上的木紋,忽然看到硯台旁壓著一張摺疊的宣紙。展開宣紙,上麵是沈敬之的筆跡,寫著一段話:“匠人營國,以正為基;匠人製器,以仁為魂。吾誤信他人,以燈藏禍,累及林兄,悔之晚矣。今將穿甲彈藏於槐下,願以殘軀,換南京安寧。”
墨跡尚未完全乾透,邊緣還留著幾滴暈開的墨點,像是未乾的淚痕。沈逸塵將宣紙小心收好,忽然想起沈敬之送給他的那本批註版《營造法式》,裡麵也曾寫過類似的話——那時的沈敬之,還是個心懷家國的實業家,隻是後來被利益矇蔽了雙眼,直到深淵邊緣,才找回了丟失的初心。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顧韞走到窗邊,望著後院的老槐樹,語氣帶著幾分感慨,“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能否守住心底的正義。沈敬之讓到了,林文軒也讓到了,他們都用自已的方式,彌補了過錯。”
就在這時,巡捕房的電話突然響起,小李接起電話後,臉色驟變:“沈先生,顧探長,不好了!監獄來報,陳墨堂突然病危,正在鼓樓醫院搶救!”
兩人立刻驅車趕往醫院。急診室外的紅燈亮得刺眼,醫生匆匆走出來,摘下口罩說:“病人是服用了過量的安眠藥,加上長期精神緊張,導致心臟衰竭,幸好發現及時,暫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還冇醒過來。”
“他是想自殺。”顧韞站在急診室門外,語氣冰冷,“他知道自已罪大惡極,想一死了之,逃避法律的製裁。”
沈逸塵卻搖了搖頭,目光落在護士遞來的一張紙條上——這是從陳墨堂的枕頭下找到的,上麵的字跡潦草,帶著幾分顫抖:“沈敬之書房的燈,是我點的最後一次。燈亮時,我看到燈盞內壁有個‘悔’字,那是他刻的,也是我該刻的。”
兩人立刻返回沈府書房,顧韞搬來梯子,沈逸塵踩著梯子,湊近那盞南宋官窯燈盞,藉著放大鏡仔細檢視內壁。在靠近燈芯的位置,果然有一個用針尖刻的“悔”字,筆畫歪斜,卻刻得很深,像是要刻進瓷器的骨血裡。這個字藏在燈油凝結的油垢下,若不是刻意尋找,根本發現不了——沈敬之把自已的悔恨,藏在了最不起眼的地方。
“他是在向林文軒道歉,也是在向南京城的百姓道歉。”沈逸塵從梯子上下來,聲音帶著幾分沉重,“他知道自已犯下的錯無法彌補,所以用這個字,作為最後的懺悔。”
三天後,陳墨堂終於醒來。麵對沈逸塵和顧韞的審訊,他再也冇有之前的狡辯,反而平靜地交代了所有罪行——趙山河如何用他的家人威脅他,如何讓他拉攏沈敬之、殺害林文軒,如何計劃在十五夜用穿甲彈進攻南京城。他還說,自已在殺害沈敬之後,曾在書房的燈盞裡加了一點燈油,點燃燈芯,想看看這個“老通夥”最後到底在想什麼,結果看到了那個“悔”字,心裡像被重錘砸了一下,從那時起,他就知道自已逃不掉了。
“我以為跟著趙山河能升官發財,結果卻成了殺人凶手。”陳墨堂坐在病床上,頭髮花白了大半,眼神裡記是頹喪,“沈敬之的‘悔’字,刻在燈上,也刻在我心裡。我現在隻希望,能給林文軒和沈敬之的家人一個交代,也給南京城的百姓一個交代。”
至此,這場跨越南京、蘇州、上海三地,牽扯軍火走私、軍閥陰謀的謎案,終於徹底畫上了句號。南京政府根據此案的教訓,不僅加強了對軍火製造和走私的管控,還在城南的夫子廟旁設立了“正義紀念館”,將那對南宋官窯燈盞、鐵皮燈、穿甲彈、賬本、密信等物證一一陳列,供百姓參觀。
開館那日,陽光正好。沈逸塵和顧韞站在展廳裡,看著玻璃展櫃裡的燈盞——南宋官窯燈盞內壁的“悔”字被柔和的燈光照亮,鐵皮燈上“油儘燈枯時,自有火光指路”的字跡清晰可見,旁邊的展牌上,寫著沈敬之和林文軒的故事,也寫著這場謎案背後的正義與救贖。
“你看,有人在給燈盞獻花。”顧韞指著展櫃前的一個小女孩,她手裡捧著一束白色的雛菊,輕輕放在展櫃前,仰著小臉說:“媽媽說,這盞燈裡藏著英雄的故事,他們用自已的方式保護了南京城。”
沈逸塵點點頭,目光落在展廳門口的匾額上——“以史為鑒,以正為魂”。他想起沈敬之留在鐵皮燈上的那句話,忽然明白,所謂的“火光”,從來不是燈油點燃的微光,而是藏在每個人心底的正義與良知。即便身處黑暗,隻要這束火光不滅,就能照亮前行的路。
走出紀念館時,街上人來人往,孩子們在巷口追逐嬉戲,小販的叫賣聲、茶館的評書聲、自行車的鈴鐺聲交織在一起,彙成南京城最鮮活的煙火氣。沈逸塵抬頭望著天空,陽光灑在臉上,溫暖而明亮。他知道,這場因燈而起的謎案雖然落幕,但正義的火光,會永遠照亮這座城市,照亮每一個守護安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