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闕春深 第108章太子妃初涉朝政
然而楊滿願不知道的是,皇帝在她午睡不久後便領著數名親衛提前回了京城皇宮。
與她們夫妻倆的蜜裡調油相比,乾清宮正殿裡的氣氛異常緊張冷凝。
寬闊的殿堂金碧輝煌,內閣學士、各部尚書等重臣皆在場,卻鴉雀無聲。
禦座之上,皇帝大馬金刀坐著,身上隻著玄色常服,玉冠束發,周身卻散發著凜不可犯的天子之威。
“眾卿可知,朕為何宣你們入宮?”
底下眾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紛紛拱手作揖,“臣等愚昧,還請聖上明示。”
本在南苑春獮的皇帝為何毫無征兆回了宮,又為何突然宣召他們,他們是真不知曉。
“西北迴亂,叛軍不過千餘人,朕數月前便下令調集甘州、涼州等地兩萬大軍前往鎮壓,敵弱我強,竟不能速勝。”
“陝甘總督上奏稱軍費兵餉不夠,而甘肅佈政使萬秉良則上奏稱願將曆年積存歲俸銀四萬兩,繳貯藩庫,以資兵餉。”
說到此,皇帝冷笑了下。
底下眾人心裡猛地一咯噔。
皇帝擺手示意一旁的內侍將密摺遞給下方的大臣傳看。
這道密摺是今日午後呈送到南苑行宮的,也正因這道密摺,他才臨時起意回宮急召群臣。
內閣首輔謝遷最先接到密摺,翻開一看,臉色驟變,隨後他才依次傳給身旁的同僚翻看。
密摺中記載,單甘肅一省,短短三年間竟新增了十五萬監生,應收到監糧六百多萬石。
可,平叛的軍費兵餉怎會不夠?
因西北連年鬨旱災,地方倉儲困難,遇上災情也無法開倉賑濟,皇帝特意準許甘肅開“捐監”。
商人、平民向當地官府交納一定數量的米糧即可獲得國子監監生的頭銜,即擁有了做官的資格。
但朝廷並不一定會給這些監生授官,算是變相從當地的豪強士紳手裡獲得糧食填補倉儲,省去朝廷調撥賑災的麻煩。
此舉於國於民,俱為有利。
且皇帝還特彆下了聖旨強調,隻準征收麥豆稻米等糧食,不準直接繳納銀錢,儘量避免當地官吏借著“捐監”進行貪腐勒索。
然而,這次一場不過千餘人的小叛亂,竟因兵餉不足而平叛不力。
若非甘肅佈政使萬秉良自告奮勇上奏要捐銀資助兵餉,竟都露不出破綻。
說起來,這件事最初楊滿願先察覺到蹺蹊之處。
南苑遠離皇宮,皇帝自是肆行無忌,這些日子連批閱奏摺時都不避著她,隨她翻看。
楊滿願起先還有些拘謹。
可想到眼前這一本本奏摺經過批閱後再發往各地,其中做出的決策即能影響天下黎明,她又忍不住心生好奇。
而甘肅佈政使萬秉良那封自請捐銀資助兵餉的奏摺,便是兩日前被楊滿願發現了端倪。
猶疑良久,她才小心翼翼地開口:“父皇,兒臣記得佈政使為從二品,歲俸加恩俸及其他補貼,一年下來俸祿也不過千兩出頭罷?這萬大人似乎也非大族出身,何以家計如此充裕?”
皇帝聞言挑眉,側身看向她。
心下微動,又擡手捏了捏她膚光雪膩的圓潤小臉。
“看來願兒對各級官員的俸祿瞭若指掌,佈政使一職確實年俸千兩出頭。”
楊滿願見他並無不悅,便又乖順地依偎進男人的懷中。
“兒臣出閣前曾聽父親提過,因西北常有災情,您特準開了‘捐監’……”
她點到為止,像是在打探男人的底線。
她通讀史書,也知曉本朝極其忌諱後宮乾政,從太祖、太宗兩朝皇後皆修《女四書》便可體現一二。
皇帝劍眉微蹙,眸光深沈難測。
禦極多年,他勵精圖治,各方麵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隻為整頓吏治。
但他也清楚許多貓膩是不能細究的,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不可能嚴苛要求所有官吏都做到兩袖清風。\\t
隻要明麵上過得去,不危及社稷與百姓,他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好比十年前,他之所以嚴厲清算薑太後母族之人,確實是他們觸及到他的逆鱗了。
如楊滿願方纔所言,萬秉良並非出身大族,而是個寒門書生,曾輾轉多地任職,兩年前才升任甘肅佈政使。
西北苦寒,沙漠戈壁占去大半,能收上來的田稅丁稅都極其微薄。
萬秉良剛升遷兩年便能一口氣捐四萬兩出來,問題極大可能出在“捐監”上頭。
皇帝輕撫她額頭上的碎發,垂眸沈聲道:“嗯,朕會命人查清西北近幾年的監生情況。”
楊滿願眨了眨眼,沒想到他竟真的毫不介意自己談論政事。
沈吟片刻,她又認真道:“若真是‘捐監’出了問題,恐怕不止是一個佈政使的事,極可能是全省官員沆瀣一氣,同流合汙了,否則怎會半點訊息都傳不到京城來?”
皇帝耐著性子聽她的話,麵容沈凝,眸底似燃著??兩簇幽闇火苗。
單從捐銀四萬兩這樁小事就能發覺這麼多蛛絲馬跡,何等心細如發,遠見卓識。
他的願兒,就該成為他的皇後,與他共享天下。
而此事也確實全被楊滿願說中了。
兩日後,錦衣衛便盤查出甘肅省在短短三年間新增了十五萬監生,皆是經過“捐監”獲取的名額。
皇帝提前回宮,便是要親自委派欽差前往西北嚴查此案。
此時被宣召前來乾清宮的皆是朝廷的肱骨大臣,如此樁樁件件擺在一起,他們自然也推測出了前因後果。
安排好一切,已是夜半三更。
皇帝索性前往南書房處理積攢數日的政務,待天亮再啟程回南苑接人。
原本侯在外頭守夜的常英忽然輕手輕腳走了進來,臉色尷尬而怪異。
他壓低聲音稟報:“陛下,淑妃娘娘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