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指女主:懟人囤美男甜係日常 第98章 工作安全
篝火的暖意還沒散儘,柳葉澈的直播後台突然彈出一串加急私信——是鄰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員,說刷到直播後被王家村的年味吸引,想邀請他們參加下個月的“鄉村文旅博覽會”,讓王家村的民俗和土特產走進更大的舞台。
“這可是個好機會!”王大膽看著私信,激動得拍了下大腿,“咱不僅能讓更多人知道王家村,還能和其他鄉村交流經驗,把人家的好點子學回來!”
村民們聽說要去參加博覽會,都踴躍報名。王大爺主動請纓帶著嗩呐隊去表演,張嬸打包了自家醃的鹹菜、做的粘豆包當展品,李叔則連夜趕製了幾個迷你版的燈籠和窗花,說要讓城裡人看看咱農村的手工巧活。
博覽會當天,王家村的展位被圍得水泄不通。王大爺的嗩呐聲一響,立刻吸引了大批觀眾,不少人跟著節奏拍手叫好;張嬸帶來的農家醬和醃鹹菜,試吃環節剛一開始就被搶空,留下一堆訂單;柳葉澈則拿著手機直播,鏡頭裡既有村民們的民俗表演,也有粉絲們特意趕來捧場的身影,直播間裡“為王家村打call”的彈幕刷個不停。
展會間隙,一個做農產品電商的老闆找到王大膽,遞上名片:“你們村的土特產品質好、有特色,我想和你們長期合作,把這些好東西賣到全國去!”
還有幾個做鄉村旅遊規劃的專家,圍著王大膽聊了很久,建議他們把王家村的年味節做成“四季主題活動”:春天搞“踏青采摘節”,夏天辦“田園納涼夜”,秋天開“豐收體驗周”,讓王家村全年都有熱鬨可看、有樂趣可尋。
從博覽會回來,王家村徹底火了。不僅訂單像雪花一樣飛來,還有不少旅行社主動找上門,想開通“王家村年味專線”;甚至有城裡的年輕人帶著資金和技術來考察,想和村民們合作開發民宿和文創產品。
王大膽和柳葉澈沒敢懈怠,立刻召集村民們開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終定了方向:一方麵和電商平台合作,搭建王家村土特產專屬店鋪,保證品質和物流;另一方麵,把村裡的閒置農房改造成特色民宿,保留農家風貌的同時,加上空調、wifi等現代化設施,讓粉絲們住得更舒服。
改造民宿的時候,粉絲們也來幫忙。有人懂設計,主動幫忙畫圖紙;有人會木工,跟著村民們一起打造傢俱;還有人擅長攝影,把民宿的每個角落拍得溫馨又有格調。那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還在每個房間的窗戶上貼了自己畫的燈籠畫,成了民宿裡最特彆的裝飾。
轉眼到了第三年冬天,王家村的變化讓人驚喜:村口修起了寬敞的停車場,路邊立著指引牌,上麵畫著可愛的燈籠和雪人;村裡的民宿擴建成了十好幾間,每間都有自己的主題,有的叫“雪鄉人家”,有的叫“燈籠小院”;土特產店鋪裡,除了傳統的蘋果、小米,還多了張嬸研發的醬菜禮盒、王大爺手工製作的嗩呐掛件,成了遊客們必買的伴手禮。
年味節開幕那天,比往年更熱鬨了。除了老粉絲,還有很多通過博覽會、電商平台知道王家村的新遊客。手工區裡,新增了“diy燈籠”環節,遊客們可以自己動手做燈籠,寫上祝福掛在老學堂門口;美食區裡,不僅有傳統農家菜,還推出了“年味套餐”,讓大家一次嘗遍各種特色美食;表演區裡,除了秧歌和嗩呐,還加了皮影戲、糖畫等非遺專案,讓遊客們感受更厚重的文化底蘊。
柳葉澈的直播團隊也壯大了,不僅有村裡的年輕人幫忙,還有幾個專業的攝影師和剪輯師加入,直播間的人氣越來越旺,甚至吸引了一些美食博主和旅遊達人前來打卡,王家村的名字被更多人熟知。
傍晚,篝火再次點燃,王大膽抱著吉他,和粉絲們一起哼唱《紅燈籠下的家》。歌聲裡,有老村民的欣慰,有新遊客的歡喜,還有年輕人的憧憬。那個曾經手忙腳亂包餃子的粉絲,如今已經成了王家村的“常客”,這次她帶來了自己的家人,笑著說:“我要讓我的孩子也感受這份純粹的快樂,這纔是最珍貴的童年記憶。”
王大膽望著漫天繁星和遍地燈籠,心裡滿是感慨。從最初的烤玉米直播,到熱鬨的跨年夜,再到如今的鄉村文旅名片,王家村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村民們的團結,離不開粉絲們的支援,更離不開那份藏在煙火氣裡的溫情。
他知道,王家村的故事還在繼續。未來,這裡會有更多的燈籠掛起來,更多的笑聲傳出去,更多的人在這裡找到心靈的歸宿。而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這份紮根鄉村的堅守,會像雪地裡的紅燈籠一樣,永遠溫暖明亮,照亮每一個嚮往美好的人。
篝火旁的歌聲還沒落下,村口突然駛來一輛掛著外地牌照的越野車,車門開啟,下來一個背著雙肩包、戴著眼鏡的年輕姑娘,手裡舉著個筆記本,直奔王大膽而來:“你好!我是李晚星,學鄉村規劃的,專門來王家村取經!”
原來李晚星刷到王家村的直播,被這裡“民俗
文旅”的模式吸引,畢業論文剛好做相關課題,還想畢業後找個鄉村紮根創業。王大膽笑著把她領到篝火旁,遞上一杯熱薑湯:“歡迎歡迎!咱村的門道,慢慢聊!”
接下來的幾天,李晚星跟著王大膽和柳葉澈跑遍了村裡的每個角落:看民宿的改造細節,問土特產的銷售資料,聽村民們講年味節的籌備故事,還跟著張嬸學做粘豆包,跟著王大爺練吹嗩呐。她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還畫了好多標注,時不時提出些新鮮想法:“可以在民宿裡加個‘鄉村手作體驗角’,讓遊客帶走自己做的文創;還能和周邊村莊聯動,搞個‘鄉村旅遊環線’,帶動更多村子一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