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空間:農門醫女攜寶闖古代 第100章 商路漸寬醫術成,初心不改向未來
暮春的青溪鎮,草木蔥蘢,陽光透過藥材學堂的窗欞,灑在院子裡的藥田上。二十多個穿著粗布衣裳的年輕人,正跟著藥農學習辨認當歸的長勢,有人蹲在田埂邊,小心翼翼地撥開土壤,檢視藥材的根係;有人拿著小本子,認真記錄著蘇清鳶之前講過的「施肥要點」。不遠處的藥膳作坊裡,傳來夥計們分揀藥材的清脆聲響,混合著陳皮與桂花的清香,在空氣中緩緩流淌。
蘇清鳶站在學堂門口,看著眼前這幅充滿生機的景象,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袖中的那枚舊銀釵——這是她剛到青溪鎮時,身上唯一值錢的物件。那時的她,背著簡單的行囊,站在陌生的鎮口,連一間能遮風擋雨的屋子都沒有,隻能在破廟裡暫且落腳。第一次給鄉親們看病,她因為年紀輕,被質疑「毛丫頭懂什麼醫術」;第一次嘗試做藥膳包,因為不懂銷路,隻能挨家挨戶去推銷,常常被拒之門外。
「在想什麼?」沈硯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手裡提著一個食盒,裡麵裝著剛做好的綠豆糕。蘇清鳶轉過身,看著他眼中溫柔的笑意,笑著搖頭:「在想剛到青溪鎮的時候,沒想到會有今天。」沈硯將食盒遞給她,目光掃過不遠處的藥田和作坊,感慨道:「你靠的從來不是運氣,是那顆想『種好藥、救好人』的心思。」
是啊,「種好藥、救好人」,這六個字,是蘇清鳶一直堅守的初心。這些年,她從未停下腳步——為了種出優質藥材,她帶著鄉親們改良種植技術,從選種、施肥到采收,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甚至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蹲守一整天,隻為觀察藥材的生長規律;為了讓藥膳包惠及更多人,她反複改良配方,從最初的「解乏包」「安神包」,拓展到適合老人的「養胃包」、適合孩童的「健脾包」,還根據不同季節推出應季產品,讓藥膳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為了提升醫術,她不僅跟著周伯昌潛心學習,還利用出診間隙研讀醫書,遇到疑難病症,哪怕翻山越嶺也要去請教鄰縣的老中醫。
如今,這份堅守終於有了收獲。藥材生意上,她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需要挨家推銷的「小丫頭」——擁有五十畝標準化藥材種植基地,從選種到加工全程可控;藥膳作坊雇了三十多個鄉親,每天能生產兩千份藥膳包,產品通過自己的運輸小隊,銷往蘇州、杭州、南京等十多個城鎮,「清鳶藥膳」成了江南一帶小有名氣的招牌;和仁心堂、蘇州泰和藥行等十多家藥鋪、藥行建立了長期合作,每月穩定供應上萬斤優質藥材,馬藥商每次來提貨,都會笑著說:「蘇姑孃的藥材,是我們藥行的『鎮店之寶』,客人們就認這個品質。」
醫術上,她更成了鄉親們口中「值得托付性命」的蘇大夫。之前鄰縣有個患了三年「閉經」的年輕女子,四處求醫無果,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找到蘇清鳶。蘇清鳶通過把脈發現,女子是因長期抑鬱導致肝鬱氣滯,氣血不足,便開了疏肝理氣的藥方,還每天和她聊天解心結,搭配穴位按摩。三個月後,女子的月經恢複正常,她特意帶著一麵「妙手仁心」的錦旗,跪在藥鋪門口道謝,說蘇清鳶「不僅救了她的身體,還救了她的人生」。這樣的例子,這些年數不勝數——有被兒科頑疾困擾的家長,帶著孩子連夜趕來;有被外傷折磨的挑夫,慕名前來求治;甚至有遠方城鎮的富商,坐著馬車來請她出診。
「清鳶姑娘,您快看,這是蘇州沈老闆發來的訂單,說要再加五百份『祛濕藥膳包』,還問咱們能不能開發一款適合船上水手的『防暈船藥膳』。」夥計小李拿著一張信紙,興衝衝地跑過來。蘇清鳶接過信紙,仔細看著上麵的需求,笑著說:「水手常年在船上,濕氣重還容易暈船,咱們可以用生薑、陳皮、茯苓做一款藥膳茶包,方便攜帶,開水衝泡就能喝。」她立刻找來紙筆,寫下初步配方,叮囑小李:「先做五十份樣品,寄給沈老闆讓水手們試用,根據反饋再調整。」
小李剛走,藥材學堂的先生又來找蘇清鳶:「蘇姑娘,最近有不少周邊村子的人想來學堂學習,不僅想學種藥,還想學基礎醫術,咱們要不要擴大招生?」蘇清鳶眼前一亮,她早就想讓藥材學堂發揮更大作用,不僅教種藥技術,還能普及基礎醫術,讓更多人學會自救互救。「當然要擴招!」蘇清鳶說,「你去貼個告示,隻要是願意踏實學、真心想幫鄉親們的,都可以來報名,學費全免,還管午飯。」她頓了頓,補充道,「再請周老先生來客串講師,給大家講講常見病症的診治,讓學堂既有『藥』,又有『醫』。」
忙完這些,夕陽已經西斜,金色的餘暉灑在青溪鎮的石板路上,給整個鎮子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蘇清鳶和沈硯並肩走在街頭,看著鄉親們提著剛買的藥膳包,笑著和她打招呼;看著挑夫們腰間掛著她做的防護藥粉,腳步輕快地去送貨;看著藥材學堂的學員們,抱著剛采的藥材,興高采烈地討論著種植技巧。
「你之前說,想把藥材學堂辦得更大,讓更多人學會種藥和醫術;想把藥膳生意做得更遠,讓更多人感受到中醫藥的魅力;還想編寫更多的醫書……」沈硯握住她的手,語氣堅定,「這些,我們一起去做。」
蘇清鳶抬頭看向沈硯,又望向遠方連綿的青山,眼裡閃著明亮的光。她知道,現在的成就隻是,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她想把藥材種植技術推廣到更多村子,讓更多鄉親靠種藥過上好日子;想在蘇州、杭州開「清鳶藥膳坊」分店,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的藥膳;想把《鄉野醫案》繼續補充完善,再編寫一本《藥膳養生指南》,讓中醫藥知識走進更多家庭;甚至想在青溪鎮建一所小型醫館,免費為貧困鄉親看病,讓大家再也不用為「看病難」發愁。
「嗯,一起去做。」蘇清鳶笑著說。晚風拂過,帶著藥田的清香,吹動她的發梢。她知道,隻要守住「種好藥、救好人」的初心,不管未來的路遇到多少風雨,她都能堅定地走下去。而青溪鎮的夕陽下,那片生機勃勃的藥田,那個忙碌的藥膳作坊,那間充滿笑聲的藥材學堂,都將是她初心最好的見證,也是她邁向未來最堅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