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錦繡空間:農門醫女攜寶闖古代 > 第72章 幫村民改良種植,藥材自給添助力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錦繡空間:農門醫女攜寶闖古代 第72章 幫村民改良種植,藥材自給添助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暮春時節,蘇家村的田埂上剛冒出新綠,蘇清鳶家的菜地裡卻熱鬨非凡——她特意劃出的半畝試驗田,被分成了三塊小地,分彆種著當歸、黃芪和薄荷。嫩綠的芽尖破土而出,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蘇清鳶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撥開土壤,觀察著當歸的根係生長情況,手裡還拿著一個小本子,時不時記錄著什麼。

隨著藥膏、藥膳包的銷量逐月攀升,蘇清鳶對藥材的需求早已不是「零星采購」能滿足的。單說「強骨包」,每月就要消耗近百斤黃芪和牛膝;「止咳膏」所需的川貝,雖能進山采挖,但野生數量有限,遇上陰雨天氣,進山更是難上加難。空間裡的藥材雖長勢喜人,可種植麵積固定,過度采摘還會破壞生態,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若是能讓鄉親們跟著種藥材,既能解決我的供貨難題,又能給大家添條增收的路子,豈不是兩全其美?」蘇清鳶看著試驗田裡的幼苗,心裡打定了主意。她深知鄉親們世代務農,隻懂種莊稼,對藥材種植一竅不通,所以,結合蘇家村的氣候和土壤特點,挑選了當歸、黃芪、薄荷三種「易養活、好管理、見效快」的藥材。當歸喜陰涼濕潤,她就把地塊選在屋後的樹蔭下,還特意在田邊挖了淺溝,方便雨天排水;黃芪耐旱耐貧瘠,適合種在村東頭的坡地上,她便在播種前深耕土地,撒上少量草木灰改良土壤;薄荷喜光喜濕,她就把它種在菜畦邊緣,既能充分接受陽光,澆水時也能順帶灌溉。

為了讓種植技巧更易懂,蘇清鳶還把要點編成了口訣:「當歸種在樹蔭下,淺溝排水防爛根;黃芪深耕撒灰肥,坡地向陽長得穩;薄荷喜光勤澆水,掐尖打頂分枝多。」她每天都會去試驗田檢視,記錄藥材的生長速度、葉片顏色,甚至土壤的乾濕程度,遇到葉片發黃、根係腐爛等問題,就對照醫書查詢原因,一點點調整種植方法。

半個月後,試驗田裡的藥材長勢喜人:當歸的葉片舒展油綠,黃芪的莖稈挺拔有力,薄荷更是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分枝。蘇清鳶知道,是時候把這個訊息告訴鄉親們了。她讓蘇明軒在村裡的老槐樹下敲了敲銅鑼,喊道:「鄉親們,我姐有要事跟大家說,想多賺點錢的,都來槐樹下聚聚!」

不一會兒,老槐樹下就擠滿了人。張大叔搓著手問:「清鳶姑娘,是不是有啥好買賣啊?」蘇清鳶笑著說:「大叔,是想跟大家說種藥材的事。我現在做藥膏、藥膳包需要很多藥材,要是大家願意種,我不僅教你們怎麼種,等藥材成熟了,還按公道價收購,保準比種莊稼賺得多!」

話音剛落,人群裡就炸開了鍋。有人心動,也有人猶豫:「清鳶姑娘,咱從沒種過藥材,要是種壞了,賠了本可咋整?」「就是啊,藥材這東西金貴,萬一賣不出去,不就白忙活了?」

蘇清鳶早料到大家會有顧慮,她笑著說:「鄉親們放心,我先帶大家去看我的試驗田,咱們現場教、現場學,種不好的,我來負責。而且我跟大家簽收購協議,不管行情咋樣,隻要藥材合格,我都收,絕不會讓大家白忙活!」說著,她領著眾人往自家試驗田走。

看著田埂上長勢旺盛的藥材,鄉親們的眼睛都亮了。李嬸蹲下身,摸了摸薄荷的葉片,驚訝地說:「這薄荷長得比我家的青菜還好!清鳶姑娘,真能教我們種?」「當然能!」蘇清鳶把編好的口訣念給大家聽,又現場演示如何鬆土、施肥,「當歸要在幼苗長到三寸高時移栽,黃芪要及時搭架子讓藤蔓攀爬,薄荷長到一尺高就能掐尖,掐下來的嫩葉還能泡水喝,一舉兩得。」

見蘇清鳶說得詳細,又有試驗田的實景做證明,鄉親們徹底放下了顧慮。張大叔第一個報名:「清鳶姑娘,我家有半畝坡地,我跟著你種黃芪!」李嬸也說:「我家屋後有樹蔭,正好種當歸!」短短一上午,就有二十多戶鄉親報了名,蘇清鳶一一登記,還按每戶的地塊條件,幫大家規劃了種植品種。

接下來的日子,蘇清鳶成了村裡的「藥材種植顧問」。每天天剛亮,她就背著藥簍,挨家挨戶檢視藥材長勢。張大叔家的黃芪剛發芽就遭遇蟲害,葉片被啃得坑坑窪窪,急得他直跺腳。蘇清鳶一看,笑著說:「大叔,彆慌,咱們用艾草煮水噴灑,既能驅蟲,又不影響藥材品質。」她教張大叔把新鮮艾草煮成濃汁,放涼後裝在噴壺裡,均勻地噴灑在葉片上,沒過兩天,蟲害就控製住了。

李嬸家的當歸因為澆水太多,根係有些腐爛。蘇清鳶立刻幫她挖開田邊的排水溝,又教她「見乾見濕」的澆水法:「手指插進土壤兩寸深,感覺乾了再澆水,一次澆透就行,彆讓地裡積著水。」在她的指導下,李嬸家的當歸漸漸恢複了生機。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交流種植經驗,蘇清鳶還在村裡組織了「藥材種植互助小組」,讓種得好的農戶分享經驗,遇到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解決。張大叔種黃芪有一套,他發現給黃芪根部培土能讓莖稈更粗壯,就把這個技巧教給了其他農戶;李嬸摸索出「當歸移栽時帶土坨,成活率更高」,也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在互幫互助中,鄉親們的藥材越種越好,不少人的地裡,藥材長勢甚至超過了蘇清鳶的試驗田。

轉眼到了收獲的季節。張大叔家的半畝黃芪,挖出的根係粗壯飽滿,稱重時竟有兩百多斤;李嬸家的當歸,根須完整,顏色紅潤,一看就是上等品;種薄荷的農戶,更是收獲了一茬又一茬,不僅賣給蘇清鳶,還把新鮮薄荷拿到集市上賣,也賺了不少錢。

蘇清鳶按照之前約定的價格——黃芪十五文一斤,當歸二十文一斤,薄荷五文一斤,挨家挨戶收購藥材。張大叔拿著賣黃芪的錢,笑得合不攏嘴:「清鳶姑娘,這半畝黃芪賣了三兩多銀子,比種一年玉米還賺得多!明年我要多種兩畝!」李嬸也說:「是啊,種藥材不僅賺錢,還比種莊稼輕鬆,以後我就跟著你種了!」

收購來的藥材,蘇清鳶仔細篩選後,一部分用來製作藥膏和藥膳包,品質稍次的,就賣給仁心堂。周伯昌看著送來的藥材,連連稱讚:「清鳶姑娘,你教鄉親們種的藥材,品質比我從藥材行買的還好!以後咱們仁心堂的常用藥材,就從你這兒進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鄉親加入種植隊伍,蘇清鳶的藥材供應徹底穩定下來,再也不用為「斷貨」發愁。她還根據市場需求,又教大家種了金銀花、蒲公英等藥材,形成了「春種薄荷、夏種金銀花、秋種當歸、冬種黃芪」的四季種植模式,讓鄉親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這天,蘇清鳶坐在院子裡,看著鄉親們陸續送來曬乾的藥材,心裡滿是欣慰。林氏端來一碗涼茶,笑著說:「鳶兒,你這主意真好,不僅解決了藥材難題,還讓鄉親們都富了起來,現在大家見了咱們,都熱情得很。」蘇清鳶笑著說:「都是大家願意相信我,以後咱們還要把藥材種得更好,說不定還能賣到縣城去,讓大家賺更多的錢!」

夕陽下,蘇家村的田野裡,一片片藥材地整齊排列,微風拂過,帶著淡淡的藥香。鄉親們忙著晾曬藥材,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蘇清鳶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她要帶著大家種出更多優質藥材,不僅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也讓蘇家村的日子,像這長勢喜人的藥材一樣,蒸蒸日上,越過越紅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