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空間:農門醫女攜寶闖古代 第86章 改良藥材加工法,提升品質促銷售
深秋的蘇家村,晾曬場上鋪滿了剛采收的當歸、黃芪,鄉親們正忙著翻曬藥材,可臉上卻沒了往年豐收的喜悅。連續幾天的陰雨,讓不少藥材受潮,邊緣開始發黑發黴,張大叔看著自家辛苦種出的當歸,心疼地歎氣:「這鬼天氣,好好的藥材都要毀了!傳統曬乾的法子,真是靠天吃飯啊。」
蘇清鳶站在晾曬場邊,看著被雨水耽誤的藥材,心裡也沉甸甸的。她早就發現,傳統的藥材加工方法存在不少問題:根莖類藥材靠自然曬乾,不僅耗時久,遇到陰雨天還容易黴變;葉類藥材直接暴曬,會讓香氣揮發、藥效流失;就連藥材切片,也全靠人工憑感覺切,厚薄不一,影響後續儲存和藥效發揮。
「不能再靠老法子了,得想辦法改良加工技術。」蘇清鳶暗自下定決心。當天晚上,她翻出空間醫書,仔細研讀關於藥材加工的章節。醫書中記載,根莖類藥材切片後烘乾,能縮短乾燥時間,減少有效成分流失;葉類藥材采用低溫烘乾,可保留香氣和活性成分。結合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蘇清鳶開始摸索具體的改良方案。
針對當歸、黃芪等根莖類藥材,她決定將「整根曬乾」改為「切片後烘乾」。她先挑選出幾株新鮮的當歸,用清水洗淨後,用特製的切片刀(她請鐵匠打造的,刀刃鋒利且帶有固定厚度的卡槽)切成均勻的薄片,厚度控製在兩毫米左右——這個厚度既能快速烘乾,又能保證藥效充分釋放。隨後,她在自家院子裡搭起簡易烘乾棚,用木炭作為熱源,通過控製通風口調節棚內溫度,將溫度穩定在50c左右,把切好的當歸片均勻鋪在竹篩上,放入棚內烘乾。
三天後,當傳統方法晾曬的當歸還在潮濕發黴時,烘乾棚裡的當歸片已經變得乾燥酥脆,顏色紅潤,散發著濃鬱的藥香。蘇清鳶拿起一片當歸,輕輕一掰就斷,斷麵平整,沒有絲毫黴變跡象。她又用同樣的方法加工了黃芪,烘乾後的黃芪片色澤黃亮,紋路清晰,比傳統曬乾的品質好了不止一個檔次。
對於薄荷、金銀花等葉類藥材,蘇清鳶則采用「低溫烘乾」法。她將新鮮采摘的薄荷、金銀花剔除雜質後,均勻鋪在竹篩上,放入溫度控製在30c的烘乾棚內,緩慢烘乾。烘乾後的薄荷依舊保持著翠綠的顏色,湊近一聞,清涼的香氣撲麵而來;金銀花則保留了潔白的花色,藥效成分也通過檢測(她用空間裡的簡易檢測儀)確認比傳統暴曬的高出近三成。
為了驗證改良方法的效果,蘇清鳶帶著用新方法加工的藥材和傳統方法加工的藥材,一起來到仁心堂。周伯昌戴上老花鏡,仔細對比兩種藥材:「清鳶,你看這當歸,傳統曬乾的顏色暗沉,還有黴點,而你加工的這片,顏色紅潤,紋路清晰,品相差太遠了!」他又拿起薄荷,放在鼻尖聞了聞,眼睛一亮:「這薄荷香氣這麼濃,比我從縣城藥材行進的還好!」
為了進一步確認藥效,周伯昌還特意用兩種當歸分彆熬了藥湯。用新方法加工的當歸熬出的藥湯,顏色清亮,藥香濃鬱;傳統方法加工的當歸熬出的藥湯,顏色渾濁,藥味寡淡。「清鳶,你這改良方法太成功了!」周伯昌激動地說,「用新方法加工的藥材,藥效至少提升了兩成,以後仁心堂的藥材,就全用你這方法加工的!」
得到周伯昌的認可,蘇清鳶信心大增。她立刻在村裡組織鄉親們,召開藥材加工改良說明會。會上,她把改良後的加工方法詳細講解給大家,還現場演示了切片和烘乾的過程。「大家看,用這個帶卡槽的切片刀,切出來的當歸片厚薄一樣,烘乾時受熱均勻,不容易發黴。」蘇清鳶一邊演示切片,一邊說,「烘乾棚搭建也簡單,成本不高,一個棚子能同時烘乾幾百斤藥材,比靠天曬乾快多了。」
張大叔看著演示,忍不住提問:「清鳶姑娘,這烘乾棚用木炭,會不會增加成本啊?」蘇清鳶笑著回答:「張大叔,咱們平時燒火剩下的木炭灰就能用,而且烘乾快,減少了藥材黴變損失,算下來反而更劃算。」她還承諾,會幫鄉親們統一打造切片刀、搭建烘乾棚,不讓大家多花一分錢。
在蘇清鳶的幫助下,村裡很快建起了十個烘乾棚,每個棚子對應幾戶鄉親共用。她還在作坊裡添置了兩台小型恒溫烘乾裝置(從縣城鐵匠鋪定製,通過控製炭火大小調節溫度),專門用於加工葉類藥材。為了保證加工品質,蘇清鳶製定了詳細的加工標準:根莖類藥材切片厚度控製在1-2毫米,烘乾溫度50c,時間3天;葉類藥材烘乾溫度30c,時間2天;加工過程中,每天定時翻曬藥材,確保受熱均勻。
李嬸是第一批嘗試改良方法的鄉親,她用新方法加工的黃芪,不僅沒有黴變,還賣出了比往年高兩成的價格。「以前曬乾的黃芪,客商總挑三揀四,現在用清鳶姑娘教的方法加工,客商看了就點頭,直接按最高價收!」李嬸笑得合不攏嘴,逢人就誇改良方法好。
隨著改良加工法的推廣,蘇家村的藥材品質大幅提升。仁心堂用新方法加工的藥材熬藥,藥效更好,吸引了更多鄉親前來抓藥,生意比往年紅火了不少。周伯昌笑著對蘇清鳶說:「清鳶,現在周邊鄉鎮的藥鋪,都來問我要你加工的藥材,說咱們青溪鎮的藥材『品相好、藥效足』,你的改良方法,真是給咱們青溪鎮的藥材打響了名氣!」
名氣傳開後,外地客商也紛紛找上門。之前來收購藥膳包的蘇州客商沈從安,看到用新方法加工的當歸、黃芪後,當即決定增加訂單:「蘇姑娘,你這藥材品質,在蘇州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我不僅要訂藥膳包,還要訂你加工好的藥材,每月給我送五百斤當歸、五百斤黃芪,我要把它們賣到蘇州的大藥鋪去!」
除了沈從安,縣城的「泰和藥行」「回春堂」等藥鋪,也都和蘇清鳶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指定要她用改良方法加工的藥材。蘇清鳶的藥材生意,從之前的本地銷售,擴充套件到了蘇州、杭州等大城市,銷量比往年翻了一倍。
為了進一步提升加工效率,蘇清鳶還琢磨著改進切片工具。她請縣城的木匠和鐵匠合作,打造了一台簡易切片機——通過手搖轉盤帶動刀片,一次能切十片當歸,切片速度比人工快了三倍,而且厚度更加均勻。這台切片機成了鄉親們加工藥材的「寶貝」,大家排隊用切片機,加工效率大大提高。
這天,蘇清鳶站在烘乾棚前,看著鄉親們有條不紊地加工藥材,烘乾棚裡飄出的藥香彌漫在村子上空。張大叔拿著剛烘乾的當歸,笑著走過來說:「清鳶姑娘,多虧了你,咱們種藥材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現在咱們的藥材,比城裡大藥行的還好,以後再也不愁銷路了!」
蘇清鳶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裡滿是成就感。她知道,改良藥材加工法隻是第一步,未來她還會繼續鑽研,不斷提升藥材品質,讓蘇家村的藥材走出青溪鎮,走向更遠的地方,讓鄉親們靠著種藥材,過上越來越富裕的生活。夕陽下,烘乾棚的竹篩上,一片片紅潤的當歸、黃亮的黃芪,在餘暉中閃著光,像一串串希望的珍珠,照亮了蘇家村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