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東:從推敘利亞內戰開始 第520章 兩大體係間的電子戰對抗
馬什哈德上空的電磁頻譜突然變成沸騰的湯鍋。
拉卡空軍的殲16d電子戰飛機率先掀開序幕,他配合運9電子戰飛機把俄軍戰機徹底變成了瞎子、聾子。
“各單位保持靜默!切換備用頻段!”
俄軍地麵指揮車中,俄軍指揮官焦急的下達著指揮命令。
部署在前沿的
“克拉蘇哈”
電子戰係統立刻啟動,定向乾擾波束如出鞘利劍,精準刺向拉卡炮兵的超短波通訊頻道。
拉卡炮兵陣地的通訊耳機裡,原本清晰的坐標指令突然被尖銳的嘯叫吞噬。
炮兵營指揮官抓著通訊器大聲嘶吼。
“豪豬三號!聽到請回答!方位角
312,高程……”
話音未落,訊號就像被狂風撕碎的紙片般消散。
前方隱藏的潛伏人員通過電子裝置鎖定俄軍炮群位置,卻隻能眼睜睜看著坐標資料卡在傳輸鏈路中。
加密跳頻電台的頻率切換節奏被俄軍乾擾波打亂,每一次嘗試通訊都如同在迷宮中衝撞。
“他們在模仿我們的跳頻規律!”
拉卡電子戰通訊參謀額頭冒汗,手指在頻譜分析儀上飛快滑動。
“增強電子對抗強度,給我們啟用自適應跳頻模式爭取時間!”
當電子戰指揮中心命令下達後,運9電子戰飛機立刻響應,機身相控陣天線轉出銀灰色的弧光,上千個頻段同時發起衝擊,試圖在俄軍的乾擾屏障上撕開缺口。
隨著雙方電磁空間的攻防力度加強,雙方的電子戰攻防進入白熱化階段。
俄軍“摩爾曼斯克bn”
係統的巨型天線陣列在荒漠中展開,如同鋼鐵叢林裡的巨獸,持續釋放著兆瓦級的乾擾能量。
一瞬間,馬什哈德地區的電磁環境更加複雜、混亂,區域內的短波通訊直接停擺。
拉卡的殲16d開啟加力,不斷變換陣位實施抵近乾擾,雙方的頻譜爭奪在毫秒級的時間尺度上激烈碰撞。
當俄軍短暫壓製拉卡炮兵通訊時,拉卡的電子戰飛機同步乾擾俄軍導彈的製導訊號。
而當拉卡試圖恢複指揮鏈路時,俄軍的反輻射導彈已沿著電磁波軌跡呼嘯而來。
就在這片混亂的電磁迷霧中,兩架彩虹無人機正貼著雲層邊緣巡航。
彩虹4無人機擔任警戒,機腹的合成孔徑雷達持續掃描地麵,實時標注著俄軍電子戰裝置的位置。
後方的彩虹5則將電子戰吊艙切換至
“靜默監聽”
模式,如同耐心的獵手,在數百個頻段中捕捉著轉瞬即逝的訊號漏洞。
“俄軍‘克拉蘇哈’在1.2ghz
頻段有
0.3
秒的切換間隙。”
一番分析後,電子戰指揮中心的一名技術軍官大聲喊道。
隨後,無人機瞬間調整姿態,將資料鏈切換至抗乾擾模式,
同時掛載的空地導彈完成預熱。
在俄軍電子戰係統完成頻段切換的刹那,彩虹5的光電探頭已牢牢鎖定一個隱藏的炮兵陣地。
兩枚ar-1導彈拖著橘紅色尾焰俯衝而下時,俄軍炮手正忙著裝填下一發炮彈。
他們的通訊係統剛剛從拉卡的反製乾擾中恢複,還沒來得及接收新的防空預警。
爆炸聲在陣地中央綻放時,彈藥殉爆的連環轟鳴如同滾雷碾過荒原,二門
2s19自行火炮在火光中解體,揚起的沙塵遮蔽了半邊天空。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俄軍電子戰部隊出現了0.8
秒的反應遲滯。
彩虹5準確的抓住這個間隙,立刻釋放出虛假的通訊訊號——模擬拉卡炮兵的指揮頻率傳送假目標資料。
當俄軍乾擾能量被誘騙至錯誤頻段時,拉卡炮兵的自適應跳頻電台終於突破封鎖。
“目標坐標
34°12′n,58°45′e!”
“phl191
收到!齊射準備!”
三十秒後,數十枚火箭彈拖著尾跡劃破天際。
當俄軍重新鎖定拉卡通訊頻道時,他們的炮兵隱蔽點已在密集的炮火覆蓋下變成一片火海。
彩虹5在完成打擊後迅速拉昇,電子戰吊艙切換至主動乾擾模式,快速逃離事發地。
一連串的電子戰攻防,包括彩虹5作為新型電子戰平台節點的應用,打的俄軍上下鴉雀無聲。
這場電子戰對抗給俄軍造成的震撼,不亞於一場核爆。
俄式乾擾的作戰思路並不是華國的非對稱作戰思路,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他們深知自身的電子戰水平已經落後,所以采用大力出奇跡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戰役級電子戰對抗中,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大功率裝置製造破壞級電磁環境。
總結就是一句話——我玩不了高科技戰爭,大家都彆玩。
大家老老實實的打冷戰或者二戰的戰鬥最好。
這就是俄軍現狀。
軍方上下彌漫著對曾經帝國的懷念,他們不願意在新軍事變革上跟進,反而走上了一條發展製造出一片複雜電磁環境的作戰思路,試圖把戰爭拉回到帝國最輝煌的時代。
但如果這條電子戰的思路是死路,那後果……
這種軍事發展和帝國時代是一脈相承的,這個國家上下都願意用梭哈的方式賭博,喜歡在認準的一條路上梭哈。
如果賭贏了,那就是彎道超車,如果賭輸了……
當年帝國在很多領域都實現了彎道超車,有著輝煌的科技,也在很多領域輸的一敗塗地,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這點多少和帝國的體製有些關係,上級需要光彩的政績,需要遙遙領先。
至於梭哈失敗的代價,那叫‘交學費’,‘摸石頭過河’。
‘過河摸石頭’,渡河到一半摸不到石頭多正常。
這些傳染病曾經向多個國家擴散,華國曾經也感染過這些病症。
隻不過這些賭博和彎道超車終究沒有成為主流——在大浪淘沙的年代,內心浮躁的科研人員都隨著浪潮而離開。
留下的一批人,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一批人。
他們展現出更加成熟的策略,打基礎練內功,無視國家在某的方麵對歐美差距多少年的論調,把科研探索中投資最大的領跑領域讓出來,隻在後麵跟跑,默默的補足自己的基礎。
最終,在所謂的科研環境不好的地方,逐漸厚積薄發,展現出不遜色歐美的科研能力。
用最不好的環境,最少的科研經費和所謂不是一流的科研人才,追趕並逐漸反超對方。
就這個科研效率而言,本身就是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