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東:從推敘利亞內戰開始 第606章 糧食危機與博弈
台風
“阿加莎”
的影響並未止步於德裡。
斯裡蘭卡的中央高地茶葉園裡,茶農普拉桑納正攥著一片發黑的茶葉,眉頭擰成了結。
“唉……往年這個時候,茶園裡全是采茶的人。”
他抬手掃過眼前的茶樹,半數葉片邊緣捲曲發黃、發黑。
檢測報告顯示,茶葉中的核素含量極其複雜,且含量超出歐盟標準
7
倍,歐洲的茶商已連夜取消了全年訂單。
“茶樹都完了啊。”
茶農欲哭無淚,隻能唉聲歎氣。
作為斯裡蘭卡經濟支柱的茶葉出口,單月跌幅直逼85%,數十萬茶農靠著政府發放的應急糧度日,港口堆積的滯銷茶葉已開始發酵,散發出酸腐氣味。
同一時間,湄公河沿岸的稻田裡,插秧機停在田埂邊蒙塵,水麵上漂浮的灰黑色物質隨著水波擴散,把剛冒芽的秧苗裹成了
“墨色小苗”。
農業部門的無人機航拍圖上,原本翠綠的稻田出現了成片的
“斑禿”,初步統計顯示,受汙染影響的稻田麵積達
120
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麵積的
18%。
泰國大米出口量已斷崖式下跌,商業部不得不緊急召開會議,討論如何挽救市場。
但沒有錢……終究是隻能討論。
胡誌明周邊的橡膠園與腰果種植區,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橡膠園裡,工人用小刀劃開橡膠樹的樹皮,流出的乳膠卻帶著淡淡的褐色,而非正常的乳白色
——
土壤檢測顯示,這裡的土壤中核素超標
11
倍,導致橡膠樹根係壞死,乳膠產量驟降
60%。
更糟的是東部沿海,台風裹挾的汙染物滲入近海,漁民的漁船停在港口多日,漁網撈上來的全是翻著肚皮的死魚。
“以前一天能捕幾十斤,現在連魚苗都見不到,家裡三個孩子的學費都沒著落。”
胡誌明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的資料顯示,此次汙染已造成農業與漁業損失超
230億美元,腰果、橡膠等主要出口產品的訂單取消量突破三千份。
這些受災國家的政府,此刻都把目光緊緊鎖在德裡與華盛頓的爭端上。
斯裡蘭卡政府緊急召見德裡駐斯大使,詳細詢問八千億美元索賠清單的證據細節,甚至索要了德裡檢測航母泄漏物質的實驗室報告副本。
泰國政府每週召開兩次
“汙染應對會議”,核心議題始終是
“美印談判進展如何”。
官員們私下坦言:“如果德裡能拿到賠償,我們就聯合其他受災國一起提索賠;要是德裡輸了,我們單獨對抗華盛頓根本沒勝算。”
胡誌明則悄悄啟動了
“汙染損失統計專項小組”,派專員駐在德裡,每天跟進美印談判的每一個細節
——
從華盛頓大使的每一次表態,到德裡提交的新證據,都被整理成簡報傳回河內。
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緊急會議上,受災國的代表圍著德裡代表,七嘴八舌地詢問。
“華盛頓有沒有鬆口?”
“你們的檢測報告能不能作為區域證據共享?”
德裡代表極其厭煩這種狀態,各國都盯著德裡談判,對談判造成極大的場外因素影響。
但德裡政府高層卻十分享受這種帶頭大哥的感覺。
作為德裡代表,他隻能在務實的角度回應:“現在還在僵持階段,但我們凍結華盛頓企業賬戶的動作,已經讓華盛頓政府感受到壓力。”
這番對話被在場的各國代表聽在耳裡,感受並不相同。
有些代表聽出了對方話裡的險惡居心,也有些代表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而華盛頓代表會後立刻發出密電,提及
“南亞次大陸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可能形成索賠聯盟,需警惕德裡牽頭擴大爭端”。
一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徹底摧毀了華盛頓“印太戰略”。
……
然而,核汙染的影響持續發酵,有更深遠的影響。
德裡糧食總產量在3.3億噸的背景下,七分之一的減產幅度意味著4700萬噸的硬性缺口。
這個數字相當於泰國全年糧食出口量的2.3倍,超過全球糧食儲備庫中應急庫存的15%。
缺口的衝擊首先集中在德裡優勢出口品類:占全球貿易量40%的大米首當其衝。
僅非香米品類的出口量就驟減
1200
萬噸,較往年腰斬。
作為全球第二大小麥出口國,德裡小麥出口量同步縮減至
600
萬噸以下,較峰值年份下降
40%。
德裡糧食部門緊急封存的
200
萬噸輻射超標糧食,進一步擠壓了本就緊張的供應空間。
德裡糧食出口受災害的影響,非洲大陸成為首當其衝的重災區。
貝寧、塞內加爾等42個國家半數以上的大米進口來自印度,其中科特迪瓦的依存度高達
85%。
德裡出口斷絕後,達喀爾港口的大米庫存僅能維持
18
天,街頭出現
“以物易米”
的原始交易。
喀麥隆政府被迫動用國家儲備糧,卻發現庫存已降至
2008年糧食危機以來的最低值。
東南亞等東盟國家更掀起恐慌性采購,僅馬尼拉港就囤積了相當於往常三個月的進口訂單,導致國際航運費用一週內暴漲
60%。
德裡糧食減產的訊息如同投入油鍋的火星,讓本就緊繃的全球糧價徹底失控。
有
“國際米價風向標”
之稱的泰國
5%
破碎率大米價格,從每噸
520
美元飆升至780美元,創下曆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小麥期貨價格單日漲停,觸及每蒲式耳12.8
美元的階段性峰值,較年初累計漲幅達
72%。
埃及的麵包補貼支出激增30億美元,伊斯蘭堡的糧食通脹率突破
45%,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全球重度糧食不安全人口將從
9
億增值到11
億。
……
麵對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拉卡政府率先暫停糧食出口4個月,禁止轉口任何印度進口糧食。
莫斯科將大米出口禁令延長至年底,即便其出口量僅占全球
0.3%,仍放大了市場恐慌。
緬甸緊隨其後宣佈限製出口
45
天,這個全球第五大大米出口國的舉動,讓本就短缺的供應雪上加霜。
主要糧食的短缺迫使一些國家擴大玉米進口,導致全球玉米價格上漲
22%,進而推高飼料成本,巴西的雞肉出口價隨之攀升
18%。
而隨著台風繼續擴大影響麵積,湄公河和湄南河糧食同樣打上不安全的標簽。
由於核汙染導致的減產具有不可逆性。
德裡農業部門檢測顯示,恒河平原的耕作層土壤中放射性物質超標
3
倍,至少需要5年才能恢複種植條件。
這意味著缺口可能持續擴大,迫使全球重新評估糧食安全戰略。
華盛頓寧可在農業部緊急上調農業補貼預算,也不打算快速賠償,讓德裡進行土壤治理。
而歐盟啟動
“應急種植計劃”,要求成員國將休耕地的
30%
改種糧食,一場圍繞
“糧食主權”
的全球博弈已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