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向瀟湘我向秦 014
蘇區
林菡和梁運生進了教室,早早開始佈置,先在黑板上寫下“機械原理”四個大字,又在每個小桌子上放了一份教材和一張問卷,林菡還準備了一些鉛筆頭。
陸陸續續地進來了十幾個工人打扮的人,年齡也參差不齊,有和梁運生差不多大的,也有同徐師傅那樣的中年人。他們無不好奇地打量著教室裡的林菡和梁運生,再翻翻教材和問卷,有些人明顯地皺起眉頭。
林菡看了一眼腕上的手錶,眼前到場的人數比名單上的少了一半,不過她不準備等了,於是走到講台正中央,鄭重地說:“各位工友同誌,上午好,我是《機械原理》這門課的授課老師,我叫林菡。”
講台下的十幾位男同誌驚訝地麵麵相覷,有位老大哥開口道:“小女娃,你才幾歲?教得了這個?你進過工廠嗎?”
林菡並不急著解釋,很謙和地問大哥:“您能自我介紹一下嗎?是在哪個工廠,做哪個工種?”
“我是造船廠的鉗工。”
緊接著就有個年輕人接話道:“我是印刷廠的。”
林菡微笑著示意年輕人先坐好,然後又問大哥:“那您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呢?”
大哥從挎包裡掏出兩三根金屬原件,得意地說:“就是銼這個,告我多粗多長,多少圈螺紋,我能做得分毫不差。”
“那您知道您做的零件是做什麼用的嗎?”林菡接著問。
“就是套在那個轉軸裡,至於套進去後又做什麼用,我就不清楚了……”
林菡轉過身在黑板上畫著,大哥眯著眼看了一會兒拍手道:“對對對,就是這個!”
“這種叫連杆機構……”說著林菡又在旁邊畫了幾組齒輪,“這種叫齒輪機構……剛才那位同學,印刷廠的傳輸帶裡是不是就是這樣的?”
林菡一邊解釋一邊提問,很快在黑板上把幾種機構學中的常用機構畫好,那十幾個工人也很快被調動起來,不再交頭接耳。
“機構呢,就是兩個或者更多構件通過活動連線在一塊兒,能按規定運動的組合體。而一個或者多個機構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台機器……”
林菡一邊講一邊觀察著底下工人們的表情,看到他們眉頭皺起來,就趕緊換成更通俗簡單的說法,一個多小時下來,後背早蓄了一層汗。
快下課的時候那個大哥態度好了很多,不過還是直話直說:“小林老師,雖然你講得特彆好,我們也差不多聽明白了,但是這和我們平常的工作有啥關係呢?”
林菡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培訓班畢竟不是大學課堂,工人們可能沒有興趣去瞭解機械製造背後的原理,他們更需要的是實操的經驗。
課後林菡藉口買東西,先支走了梁運生,然後帶著“出師未捷”的鬱悶情緒去找殷老師。走到弄堂口,就看到陽台上空空的,她不動聲色地繞到弄堂口對麵的點心鋪裡喝了會兒茶,看著日頭西沉,怕趕不上出城的車,隻好悻悻而歸。
然而更讓林菡煩擾的事接踵而來,先是被兵工署抽調參加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采購談判,每天不僅做全程翻譯,還要把當天的會議紀要整理翻譯出來。她心裡還惦記著新裝配的生產線,人去不了就叫梁運生每天記錄簡報給她,還好是全新的機器,組裝過程比較順利。週末的培訓課她也悉心準備,幾節課後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通常一個半小時的課要拖到下一堂課開始前,課程一半時間講理論知識,一半時間用來答疑和討論。
再見到殷紹時,林菡的臉瘦了一圈,薄薄的眼皮都陷下去了。殷紹看上去也很疲憊,林菡沒有問她和祝大哥這半個月去了哪兒,隻隱隱聽工友們談論前一陣子吳橋鎮那裡開了火,一批運往江西的物資被截了下來。
“聽老徐說,你最近課上得不錯啊,來聽課的人都坐不下了。”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好,前幾堂課上得很吃力,感覺我講的內容似乎沒什麼用,而且來上課的工友什麼門類的都有,很多問題我也不是很懂,就互相交流唄,現在感覺我們培訓班更像是學習小組,每個人都可以是老師。”
殷紹最欣賞林菡的一點就是非常有韌性,遇到困難總能積極想辦法。她說:“本來培訓班還聯係了震旦大學的老師,可是他們覺得學生的水平不夠,婉拒了,現在培訓班能做起來已經遠超我們的預期了。”
“我能理解那幾位老師,畢竟這和大學裡的教學完全不一樣,這也多虧徐師傅一直給我出謀劃策,他說,就按你在兵工廠裡教小梁他們那樣教,他們才聽得懂。”
兩人正聊著天,忽聽門響,祝大哥領著三個工人打扮的男人進了小院兒。林菡剛想起身到後院去,殷紹卻說:“林菡,今天還真有件事情要麻煩你。”
這三個男人林菡看著有些眼熟,卻一時想不起在哪見過。祝大哥介紹道:“他們三個是蘇區過來的。”其中年長一些留絡腮鬍子的男人笑著與林菡握手道:“林老師你好啊,上週我聽過你的課。你叫我老李就行。”他指著旁邊兩個年輕男子說:“小石,北京大學機械科畢業,小王是我們蘇區冶金廠的技術員。”
林菡忙與他們握手。祝大哥說:“老李你把咱們蘇區遇到的困難和林菡說說,看看她能不能幫上忙。”
小石忙從隨身背著的帆布包裡拿出一個包的嚴嚴實實的油布包,拆開裡麵是一遝圖紙,小王則從行囊中拿出三四個金屬塊兒和好幾個零部件來。
老李從腰後掏出一把盒子槍,放在茶桌上說:“之前我們的武器彈藥都是通過幾個秘密聯絡點運進蘇區的,但是最近沿途增加了不少檢查站,情況非常嚴峻。我們自己也能生產一些,就是產量和質量很不穩定。林老師,你看一下,這是我們自己造的盒子槍,我們也有單發步槍,仿的漢陽造,但是目標太大,沒帶在身上。你看看從技術上我們還能改進多少?”
林菡把手槍拿起來掂了掂,把零件一個一個拆下來,又從那一遝圖紙裡找到原始資料,比對了帶來的金屬塊兒,心想太不容易了,原材料禁運加上經濟封鎖,他們愣是用幾百年前的冶煉技術造出了現代武器,雖然質量上差很多,但這樣的效率和毅力是兵工署遠不能及的。林菡用敬佩的眼神看著小石和小王,他們的氣質顯然與老李又不一樣,雖然都文質彬彬的,但是經過戰火的洗禮,身上帶著戰士的剛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