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雲朵 第六章 援建莎車
-
援建莎車
陳風在團結村“忙”得不亦樂乎,而在兩百公裡外的喀什,還有一個人也剛整理好行囊,他即將向莎車進發,去開啟另一段轟轟烈烈的事業。
“您好,這座有人嗎?我轉一大圈了也冇找到地方,能不能拚一下?”
喀什地委的機關食堂裡人頭攢動,李偉端著餐盤找了很久纔看到一個空位,看對座也是漢人麵孔便大著膽子上前詢問。
“可以可以,我叫王燦,是從上海來援疆的,您應該也是……”
兩人雖然都說著標準的普通話,但心裡已經隱隱有了感覺,互相一確認便發現果然都是上海
援建莎車
這一路王燦還在“喋喋不休”,但李偉已經在盤算今天這最後一場培訓結束後要不要連夜坐車趕到莎車縣區。
為了能夠提升援疆建設的精準性,也為了能夠將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上海特彆挑選出了四個行政區來直接對口喀什地區的四個縣。
閔行區對口澤普,寶山區對口葉城,靜安區對口巴楚,而李偉所在的浦東新區對口的則是擁有3000多年曆史,整個新疆甚至西北的第一大縣——莎車縣。
作為維吾爾文化的起源地,莎車縣擁有超90萬人口,人均gdp卻隻有7000多元,僅相當於上海的1/10,多年前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在當地還有這麼一種說法:“南疆穩則新疆穩,莎車安則喀什安”,可見這座依偎著塔克拉瑪乾沙漠和帕米爾高原的古城是有多麼關鍵。
隨著緊湊的集中培訓終於落下帷幕,正打算趕回地委招待所拿取行李的李偉卻被喊住。
“李偉,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王燦老師,他將作為教師代表跟我們一起去莎車,計劃安排到縣一中任教,王老師也是上海作家協會的會員,正好你是負責產業和文化這塊的,到時候你們可以多溝通多合作。”
莎車分指的指揮長親自引薦,王燦則是站在一旁悄悄揮手致意。
十五分鐘後,李偉就和這位“話癆”王老師並排坐在了前往莎車縣的車上。
兩百公裡,三個小時,後視鏡裡慕士塔格封的雪冠化作地平線上的一抹亮痕,取而代之的是廣闊無垠的戈壁灘。
原本還想搖開窗戶的李偉被飛速撞來的粗糲風沙嚇到,自然的偉力在大地上雕刻出凝固的浪濤,逆著高掛的驕陽散射出金屬色澤的光。
王燦的胡天侃地已經從唐宋盛世進入到了明清兩朝,這位語文老師的確學識淵博,就算是野史典故和小眾詩句都能信手拈來。
枯燥的行程裡有這樣的“背景音”也算是一種彆樣的享受,但李偉的目光卻始終被如星星點點生長在戈壁中的胡楊樹所吸引。
有人說胡楊代表新疆人的精神,棉花支撐新疆人的生活,而它們都代表了對土地的忠誠。
六十年前,這裡還是“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荒蕪之地;六十年後,卻成了“棉田如雪、瓜果飄香、綠電奔湧、班列飛馳”的開放前沿。
胡楊精神絕不是“硬要吃苦”,而是用大智慧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李偉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冇有舒適享樂,也冇有花團錦簇,有的隻是一個個無比艱钜的任務。
當汽車儀錶盤上的裡程突破160公裡,莎車城的輪廓終於從地平線浮起。
葉爾羌河畔的百年胡楊林托起了藍白相間的穹頂,阿曼尼莎汗王陵的瓷磚在暮色中吟唱著古老的歌謠。
“王老師,晚上要不要一起去喀讚其老街的茶館一起喝杯茶?據說能從當地的老人那聽到不少好故事。”
李偉突然發出邀請,讓還在口若懸河的王燦再次一愣。
“行啊,我知道有一家百年曆史的,一杯茶隻要一塊錢,時間和物價彷彿都在那裡停止了。”
王老師難得冇有再說話,或許是在回味一路而來的蒼茫美景,又或許是在期待銅壺裡的熱氣清茶。
車輪碾過落日的餘暉,一頭紮進了千年老城的擁懷,風沙嘶吼著想要緊隨其後,卻被整齊的胡楊顫動著枝杈攔在了外麵,就好像數千年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