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10萬元,成為茶圈大佬 第7章
國內國外的產品,很多是雙標的:高標準留給彆人,科技與狠活留給自己人。
這就是民族企業?花鬆柏也留意過這個問題。
出口的茶:外國人要的是衛生,品質,打錢爽快。
於是國內的企業抽檢化驗,異物用機器、人工篩選一遍又一遍,畢竟對方抽檢出一個菸頭、一個竹篾、一片樹葉就會扣你一筆巨大的款。
留給國人的茶:國人要求便宜好喝,這家比比,那家看看,主要拚價格。
於是,大部分的抽檢是等質檢部門上門,或者為了衛生執照才搞點一定能合格的樣品去抽檢。便宜的茶葉裡有樹葉,金龜子,蚜蟲,算純天然的。
人工的菸頭,塑料,頭髮絲,布料在低價茶裡司空見慣。
南靖縣就是便宜茶的大本營,冇有最便宜,隻有更便宜。
當然也有好茶,不能一棍子打死。隻能說便宜茶比較多。
貴與便宜是相對的,至少價格跟武夷山相比,簡直白菜價。
花鬆柏經過這一圈的見聞才知道老家那種小作坊做法,為什麼會陷入貧困無法自拔了。
武夷山市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跟旅遊資源,還有高價的茶葉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那麼,建甌,建陽,南靖等地依靠的就是簡單粗暴的邏輯:量大便宜。
彎彎曲曲的山路,茂密的森林,連片的竹林,風吹如浪。
車輛不多,從鄉道岔口轉入一條小水泥路,就開始爬坡。
隻能行走一輛車的寬度,路邊冇有護欄,車技不錯的老高的弟弟高飛龍開起車來有點單手開法拉利的身姿,還是讓山區出身的花鬆柏感到心驚肉跳。
車在一個巨大的圓形土樓建築前麵,停了下來,一行人來到了南靖縣海拔最高的村落,大概有1100m左右,茶葉產量也是比較大的村:崎嶺村。
土樓旁邊有個巨大的鐵皮廠房,接待他們的是廠裡的負責人,也是這裡的村長,叫簡啟華。
從門口進去可以看到幾個工人在給毛茶進行打堆拚配,然後色選機器忙著把梗挑掉。
再走進去是不大的辦公室,工人在茶桌旁試喝拚配後的效果。
雖然在花鬆柏看來,冇有什麼好試的,一斤7塊的和8塊的能有多大區彆?更何況買家隻看價格。價格夠便宜,就是茶渣都能接受。
花鬆柏一行人,找了個位置,坐了下來,不夠坐的拿了個長凳坐成一排。
簡村長是個實在人,兒子在外麵做茶葉生意,他在家裡搞基地,維護好大後方;
整個村,茶葉就兩個人收,一個是簡村長,另一個還是簡村長,不,他兒子。
當然,也可以用摩托車拉到二十多公裡的另一個地方去賣;
山路過於崎嶇,簡村長的價格也算公道,因此他的倉庫大得像土樓,像碉堡。
原則性強的人,教育出來的孩子,還是比較守規矩,好處是不用你操心,壞處是這麼多茶葉,他兒子一個人賣不完。
王四海跟老高,拿出了多年生意的屠龍刀以及屢試不爽的套路,把倉庫基本的茶葉都盤下來。
不一樣的是,對於簡村長他們是不敢太過分的,畢竟得罪這個村,後果不堪設想。生意人不少都是吃軟怕硬的。
花鬆柏問老高:“這麼多茶,這種質量,回去怎麼賣得完?難不成你也想搞9.9元包郵?”
老高笑道:“當然不是。我哪裡懂啥互聯網淘寶網、京西、拚夕夕?”
老高接著道:“這些一部份直接賣到鄉村小賣部,他們價格要求低。大部分就是業內自己拚配消化,降低成本了。”
“怎麼降低成本?”花鬆柏問道。
老高說道:“咱老家平河的茶貴,武夷山的茶也貴,因此10斤平河或者武夷山的茶,看品類,按照需求摻幾斤這裡的茶,成本不就大大降低了?
摻進去之後,貼上標誌,每一斤都是正岩,每一斤都是老叢,每一斤都掛名來自平河、武夷山發源地。
消費者並不懂那麼多,也冇有條件對比,基本也不愁賣。”
花鬆柏聽完才知道來這裡的目的,備受震撼。
花鬆柏和高飛龍走到土樓前,圓形的土樓高大恢弘,一個個小視窗,像一隻眼睛看著你。
門口上的牌匾,帶著一股難以名狀的曆史感,花鬆柏轉身望向遠方:腳下山穀,深不見底。
遠方雲海如濤,群山如虎。
土樓以前是防止土匪的,
時代變了,現在的土匪,土樓已經防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