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怒懟李世民:這太子我不當了 第298章 糾結
-
杜荷利用李承乾給予的手諭,以覈對往年賦稅為名,調閱了大量戶部及地方州府的陳舊檔案。
他避開所有人,常常在值房一待就是深夜,憑藉著過人的心算能力和對數字的敏銳直覺,在浩如煙海的數字中尋找著蛛絲馬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反覆比對貞觀元年至今,關內道、河東道、河南道等數十個州的戶籍、田畝、賦稅記錄,杜構發現了一些極其詭異的“巧合”。
有幾個州,上報的開墾荒地數額連年增加,但戶籍人丁卻幾乎不見增長,按律應繳納的丁稅更是紋絲不動。
有幾個縣,每逢朝廷下達減免賦稅的恩詔,其當年上報的田畝收成就會恰好出現不同程度的歉收,將減免的額度幾乎完全抵消,使得實際繳納的稅糧總額保持著一個詭異的穩定。
更有甚者,一些明明地處平原、土地肥沃的州郡,其平均畝產竟然常年低於一些土地貧瘠的山區州縣,而朝廷賑濟、借貸的記錄卻遠高於他處。
所有這些異常的數據,最終都隱隱約約地指向了幾個共同的終點!
那些在當地盤踞數百年、樹大根深的世家豪族。
他們的田莊遍佈州縣,他們的名下有數不清的“客戶”、“佃戶”,而這些人的名字,大多從未出現在官府的黃冊之上。
杜構將初步的發現整理成一份簡短的密奏,在一個深夜,再次秘密呈交給了李承乾。
看著密奏上羅列的一條條數據對比和最終指向的結論,李承乾的臉色在燭光下顯得異常凝重。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證據初步浮現,仍讓他感到一陣心悸。
這些蠹蟲吸附在大唐肌體上吮吸的血量,遠超他的想象!
“好…很好…”李承乾的聲音低沉而冰冷,“果然是他們。你做得很好。
此事到此為止,暫勿再深挖,以免打草驚蛇。”
他踱步到窗前,望著窗外沉沉的夜色,眼中寒光閃爍:“現在,還不是動他們的時候。我們需要更確鑿的證據,更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
報紙的風行,廣告的爭奪,魏征的拒賄,杜構的發現…
明線與暗線交織,風波與潛流並存。
長安城依舊是一片繁華盛景,但在這盛景之下,一場影響更為深遠的較量,正在悄然佈局。
李承乾知道,對付這些根深蒂固的龐然大物,絕不能操之過急。
他需要繼續積蓄力量,等待那雷霆一擊的最佳時機。
而手中的《貞觀民報》,或許在未來,將成為撕開這鐵幕的一把利刃。
《貞觀民報》。但在某些人眼中,卻不啻於一記驚雷。
博陵崔氏彆業,崔師仁捏著報紙,手指微微發顫,目光死死盯著那短短百字的報道。他猛地將報紙拍在案上,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覈查田畝,清點人丁……嘉獎實乾之吏……”他喃喃自語,每一個字都像冰錐刺入心底,“太子……這是意有所指!他到底知道了多少?”
一種強烈的不安攫住了他。
這絕非普通的政務宣傳,這更像是一次試探,一次敲打,甚至可能是一次進攻的前奏!
太子莫非察覺到了隱戶的蛛絲馬跡?這所謂的“嘉獎”,是不是在暗示朝廷即將有所動作?
“立刻傳信回去!”崔師仁猛地對心腹管家低吼,“讓各房、各支,都把尾巴給我收起來!最近都安分點!
那些賬目…該抹平的立刻抹平!那些人讓他們近期都少露麵!冇有我的命令,誰也不許再私下授田、納戶!”
管家從未見過家主如此失態,不敢多問,連忙躬身應下,匆匆離去。
類似的恐慌,也在其他幾家高門中悄然蔓延。
這則看似平常的訊息,像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雖未掀起滔天巨浪,卻讓潭底的那些巨物感到了水波的擾動,紛紛下意識地收縮觸角,隱匿身形。
他們摸不清東宮的底牌,隻能選擇暫時蟄伏,觀望風色。
而這,正是李承乾想要的效果——打草,不是為了驚蛇,而是為了讓蛇縮回洞裡,不敢輕易咬人,為他後續的真正行動爭取時間和空間。
與此同時,第三期報紙帶來的廣告效應開始顯現。
長安東、西兩市,乃至更遠一些的州縣治所,印著“博陵崔氏”、“範陽盧氏”等顯赫字號標記的貨物,銷量明顯提升。
尤其是那些詩文得以刊登的世家子弟,一時間在士林中也聲名鵲起,甚至壓過了此前因報紙揚名的幾位寒門才子。
這種實實在在的名利收穫,微妙地沖淡了世家大族因那則“清查”訊息而產生的恐慌和牴觸。
一種複雜的情緒開始滋生:既然無法阻擋,且參與其中確實有利可圖,甚至能壓製寒門,那或許…這報紙也並非全然是壞事?
崔師仁的心情便是如此矛盾。
一方麵警惕著太子的意圖,另一方麵,看著家族產業收益增長,族中子弟聲名遠揚,他又不得不承認,當初“融入”的決定是正確的。
“或許……這真的隻是一次尋常的政務倡導,是我們過於敏感了?”
他試圖說服自己,但心底那絲不安始終難以驅散。他隻能告誡自己,必須更加謹慎。
崔師仁撚著鬍鬚,目光在報紙的嘉獎令與家族激增的收益賬冊間遊移,心中冰炭同置。
太子的陽謀如溫水煮蛙,令他寢食難安,卻又不得不飲下這杯鴆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