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怒懟李世民:這太子我不當了 第372章 戰前準備
-
“水陸並進,確為破敵良策。你於青州之經營,為此戰奠定基石,功不可冇。
然,跨海遠征,凶險異常,你身為國本,豈可輕涉?保障後勤、穩定朝局,亦是重任。”
他的目光轉向武將行列,落在一位早已摩拳擦掌、眼神銳利的將領身上:“侯君集!”
“臣在!”侯君集聲若驚雷,大步出列,甲葉鏗鏘。他等這個機會已經太久了。
“朕命你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兼領舟師大都督!”
李世民的聲音斬釘截鐵,“統率青、萊、登、密等州所有水師戰艦,並征調沿海所有可用海船,載我江淮、山東精銳步騎四萬,並太子在青州編練之可用之兵,即日籌備,自東萊渡海,直取遼東!
你的任務,是務必登陸成功,奪取卑沙、積利等要害城池,站穩腳跟,攪動高句麗腹地,與李靖陸路主力遙相呼應,伺機給予致命一擊!可能做到?”
侯君集激動得臉色漲紅,轟然抱拳:“陛下放心!臣若不能踏平遼東沿岸,提淵蓋蘇文人頭來見,願提頭覆命!此戰,必揚大唐天威於海外!”
“好!”李世民霍然起身,帝王之威籠罩整個大殿,“詔令:高句麗逆臣淵蓋蘇文,罪大惡極,人神共憤!朕順天應人,興兵討逆!
陸路,以李靖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兵十萬,出營州!
水路,以侯君集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統舟師四萬,出東萊!水陸並進,剋期進發,不得有誤!”
“臣等領旨!”山呼海嘯般的聲音在太極殿內迴盪。
……
詔令既出,整個大唐帝國如同沉睡的巨人驟然甦醒,以其無與倫比的高效與力量開始運轉。
通往河北、山東的官道上,煙塵滾滾,旌旗蔽日。
各地府兵迅速集結,向著指定的彙合地點開拔。
馬匹的嘶鳴聲,兵甲的碰撞聲,以及沉重而整齊的腳步聲,彙成了一曲雄壯而肅殺的戰爭序曲。
戶部、工部的官員們忙得腳不沾地。無數的糧秣從各地倉庫中調出,由民夫和馱馬組成的運輸隊宛如長龍,源源不斷地向著幽州、營州以及東萊等地輸送。
打造軍械的工坊日夜不息,爐火映紅了半邊天。
沿海州縣,所有的造船工坊都接到了征調令,不僅要打造新的戰艦,更要緊急修繕、加固所有可用於渡海的大型船隻。
戰爭的龐大機器一旦啟動,消耗的不僅是錢糧,更是無數人的精力與心血。
朝堂上下,所有人的神經都緊繃著。
東宮之內,李承乾同樣忙碌。
他不僅要協調青州方麵配合侯君集大軍所需的最後一批物資,還要利用這次戰爭的機會,進一步梳理和鞏固自己在山東的影響力。
他深知,這場戰爭,既是國戰,也是他樹立威信、培植勢力的關鍵一役。
而人才的發掘與舉薦,更是重中之重。
薛仁貴,這可位正史上比演繹還離譜的猛將!
征高句麗怎麼能少得了他?
這日,李承乾正在書房與杜構覈對送往東萊的軍械清單,一名心腹內侍麵帶喜色,快步進來,低聲稟報:
“殿下,大喜!前往龍門縣的人回來了,果然尋得那位薛壯士,此刻正在殿外候見!”
李承乾眼中頓時爆發出銳利的光芒,他放下手中的文書,難掩期待之色:“快!帶他進來!”他甚至不由自主地稍稍整理了一下衣冠,顯示出對此人的重視。
杜構有些訝異,他很少見到太子殿下對一個人如此期待。
片刻後,房門開,一名男子跟隨內侍步入。此人一進來,彷彿讓整個書房都亮堂了幾分。
隻見他年紀約莫二十出頭,麵如冠玉,鼻梁高挺,劍眉星目,端的是俊朗非凡。
更令人驚歎的是他的身形,身高近八尺,體魄魁梧雄壯,肩膀寬闊,猿臂蜂腰,雖穿著洗得發白的粗布衣衫,卻絲毫掩蓋不住那撲麵而來的英武之氣。
他步伐沉穩有力,目光清亮有神,進入這東宮重地,麵對當朝太子,雖神色恭敬,略帶一絲初次麵對天家貴胄的拘謹,但脊梁挺直,並無尋常百姓的畏縮與慌亂。
“草…草民薛禮,表字仁貴,拜見太子殿下千歲!”男子躬身行禮,聲音洪亮,猶如金石交擊,在書房內迴盪,顯示出深厚的內息和充沛的元氣。
李承乾毫不避諱地上下打量著眼前這條大漢,心中暗讚:“好!果然是人中龍鳳!這般品貌,這等氣度,絕非池中之物!孤果然冇有看錯人!”他臉上不禁露出滿意的笑容。
“平身,不必多禮。”李承乾語氣溫和,帶著明顯的欣賞,“薛仁貴,孤聽聞你乃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將軍之後,將門虎子,家學淵源。
雖一時困頓,卻未曾廢棄武藝弓馬,更兼胸懷大誌,常思報效國家,可有此事?”
薛仁貴冇想到太子殿下對自己這般瞭解,連祖上跟腳和心中抱負都一清二楚,心中又是激動,又是感動。
他挺直身軀,朗聲答道:“回殿下,草民確是薛安都公後人,隻是家道中落,有辱先人威名。武藝弓馬,不敢說精通,隻是日日操練,未曾懈怠。
男兒誌在四方,值此陛下開創之煌煌盛世,更思奮先祖之餘烈,執乾戈以衛社稷,在邊疆建功立業!隻恨…隻恨報國無門,空負此身力氣!”
說到最後,他語氣中不禁帶上了幾分落寞與不甘。
“報國無門?”李承乾哈哈一笑,站起身,走到薛仁貴麵前,目光灼灼地盯著他。
“如今,這扇門,孤為你打開了!高句麗逆臣淵蓋蘇文,猖狂悖逆,父皇已下詔興天兵討伐!
我大唐雄師即將水陸並進,跨海東征!這正是你這樣的豪傑壯士,用武之時,立功之機!”
薛仁貴聞言,隻覺得一股熱血直衝頂門,渾身都因激動而微微顫抖。
他猛地單膝跪地,抱拳過頂,因為情緒激盪,聲音甚至有些發顫:
“殿下!殿下知遇之恩,薛禮萬死難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