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怒懟李世民:這太子我不當了 第478章 籌劃
-
程處默的攻心之策,如同投入滾油中的一滴冷水,在高挽集團內部激起了劇烈的反應。
數日後,一份看似普通的市井小報,夾雜在每日送入高挽府邸的文書之中,被有心人放在了高挽書案最醒目的位置。
當高挽隨手翻開,看到上麵赫然寫著“金氏遺珠蒙唐皇厚待,泣訴逆賊罪狀於青州行在”,並詳細描述了金恩靜在唐軍保護下的近況,甚至提及了她當日出逃時所穿衣物細節時,高挽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
“砰!”他猛地將那份小報拍在桌上,胸膛劇烈起伏。“查!給我查出這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府中所有經手今日文書之人,全部拿下,嚴加拷問!”
然而,這僅僅是開始。
隨後幾日,類似的“謠言”以各種方式滲透進來。有街頭孩童傳唱的歌謠,內容是“假公主,牆上站,真鳳凰,唐營安”;
有軍中低級軍官在酒醉後“失言”,說聽聞大唐水師已集結完畢,不日即將跨海而來;
甚至在高挽一次召集心腹議事的深夜,一支綁著絹布的弩箭,竟神不知鬼不覺地射入了議事廳外的廊柱上,絹布上隻有八個字:“天兵將至,倒戈免死”。
這一連串的精準“投送”,讓高挽感到一種無所不在的恐懼。
他意識到,自己的核心圈子恐怕也早已被滲透得千瘡百孔。那種被無形之手扼住喉嚨的感覺,讓他夜不能寐,脾氣也愈發暴戾多疑。
他開始頻繁地更換護衛,清洗身邊侍從,甚至對幾位跟隨他多年的老部下也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朝會上,他動輒嗬斥大臣,稍有不合心意便下令拘押。一時間,金城內外,人人自危,原本就脆弱的統治聯盟,出現了清晰的裂痕。
與此同時,程處默撒向新羅各地的“種子”開始發芽。
位於新羅東南部的邇海郡,郡守金庾信乃是金氏王族的遠支,素來忠於王室,對高挽弑君之舉敢怒不敢言。
當他收到那份蓋有金恩靜私印的親筆檄文,並通過秘密渠道確認了公主確在大唐受到庇護的訊息後,沉寂已久的熱血終於沸騰。
他暗中聯絡了同樣心懷故主的幾位地方官員和軍中舊識,開始秘密囤積糧草,整頓郡兵,隻待唐軍登陸,便即刻起兵響應。
在新羅水師中,一位名叫樸永烈的裨將,其家族曾受金塵大王厚恩。
他對高挽的倒行逆施早已不滿,民間流傳的“天雷顯靈”之說和公主的檄文,更是動搖了他的意誌。當他接到命令,要求他率所部戰艦嚴防死守,準備與“可能來犯”的唐軍水師決戰時,他猶豫了。
他想起了那夜金城方向隱約傳來的巨響和火光,想起了軍中關於唐軍擁有“神雷”武器的私下議論。
“將軍,我們真要為了高挽,與大唐天兵為敵嗎?”深夜,樸永烈最信任的副將低聲問道,語氣中充滿了不確定。
樸永烈望著帳外漆黑的夜空,沉默了許久,最終長長歎了口氣:“且看……且看風向吧。”
類似的觀望和動搖,在新羅各地、各級官吏和軍隊中悄然蔓延。高挽試圖用高壓和謊言維持的穩定,正從內部一點點瓦解。
……
青州,臨海的行在之內,燈火通明。
李承乾並未安寢,他伏案疾書,麵前鋪開著來自程處默和王玄策的詳細奏報以及新羅山川地理圖。
他深知,雖遠在青州,但推動朝廷最終下定出兵決心的關鍵,仍需他這位太子,向遠在長安的父皇,呈上最有力、最清晰的陳情與方略。
他凝神靜氣,筆走龍蛇,一份言辭懇切、論據充足的奏疏漸漸成形:
“兒臣承乾,謹拜言於父皇陛下:臣遠在青州,日夜關注新羅局勢,今有要務,關乎大唐國體、天可汗威德及半島安寧,不敢不瀝陳所見。”
“竊聞,王者之師,貴在弔民伐罪。昔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所伐者,獨夫民賊也。今觀新羅逆臣高挽,其行其跡,可謂惡貫滿盈,神人共憤!
彼以臣弑君,鴆殺金塵大王,此其罪一也;幽禁孤女主上,斷絕金氏宗祀,此其罪二也;倒行逆施,苛政暴斂,致使新羅百姓如陷水火,哀鴻遍野,此其罪三也。
如此元凶巨惡,若使其竊據王位,逍遙法外,則天道何存?公理何在?”
筆鋒至此,力透紙背。李承乾稍頓,繼續寫道:
“今金氏遺女恩靜,僥倖脫於虎口,泣血來投。彼一弱質孤女,揹負國仇家恨,其狀可憫,其誌可哀。她親筆所書檄文,字字血淚,已由程處默遣人廣佈新羅境內。
兒臣得知,新羅忠義之士,聞公主音訊,無不扼腕憤慨,翹首以盼王師;其民心厭高挽久矣,如久旱盼甘霖。此正天意厭亂,人心思舊之時也!”
他接著引述程處默和王玄策的情報,增強說服力:“據程處默所報,其潛入金城,親見高挽之暴虐,民心之離散。
撤離之時,更以‘震雷’之威,懾服敵膽,如今金城內外,皆傳‘天雷顯靈,佑護公主’之說,高挽雖極力掩飾,誣為地動,然其謊言拙劣,已難自圓。
王玄策亦統籌全域性,聯絡新羅忠貞,廣佈耳目,今之高挽,已成驚弓之鳥,內部離心離德,將士疑懼不安。其勢,已如累卵。”
針對朝中可能存在的顧慮,他預先進行了駁斥:“或有人言,高句麗未平,不宜另啟戰端於新羅。兒臣以為不然。
高挽弑君自立,名不正言不順,其立足未穩,內部崩解在即,此乃速定之機,若待其穩固,或與高句麗、百濟勾結,則後患無窮。我大唐以堂堂正正之師,行弔民伐罪之舉,正可震懾屑小,彰顯陛下天威。
且侯君集大將軍雄師鎮於遼東,足可監視高句麗、百濟,若彼等妄動,正可一併擊之,永絕後患!此非兩線作戰,乃聲東擊西,把握戰機也。”
最後,他提出了核心建議:“故兒臣懇請父皇,毅然下詔,明正典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