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國大醫生 第227章 搞搞科研
醫學界的人其實是比較少的,紐約城現在的執業醫生不超過一千人,各種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加起來絕對不超過五千人。
但是當醫生的絕對不是什麼窮人。
他們願意在提高能力這方麵花錢。
所以陳知文的顧客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大家的消費能力很強。
平均一個人都能消費一百美元。
要知道。,現在美國工人的人均年收入纔在二百美元左右。
通過這樣的手段,陳知文的財富是在不斷的增長。
這同時也是增加自己影響力的好機會。
陳知文還是想當個醫生,而不是什麼軍人。
為了自己以後的發展,他還特意抽時間去編寫了一本教材。
這本教材的名字就叫《醫學解剖指南》
陳知文在書中完全手繪了許多插圖。
憑借自己的記憶力,他將後世教材上的知識點都寫下來,將這些知識點按照人體分佈編寫成教材。
要知道,美國的知識可是最貴的,教材的價格也是異常的昂貴。
陳知文將教材編寫出來之後,郵寄給親愛的南希,希望她幫忙給自己找個靠譜的出版商進行出版。
南希帶著陳知文的教材去了美國醫學會的期刊編輯部,在經過一眾編輯和醫學家的審核之後,大家一致認為陳知文編寫的這本書絕對是最適合醫學生去使用的。
因為南希將這本書交給了美國醫學會下屬的出版社,於是他們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陳知文的這本書不遺餘力的進行宣傳。
這本《醫學解剖指南》很快就進入了醫學院老師們的眼中。
這些老師同樣發現這本書的價值。
將書推薦給學生,要求他們在上解剖課的時候使用這本書作為教材,自己以後講課也會將這本書作為自己的輔助用書。
這本書的定價是三十美元。
出版社原本想要定一個更高的價格,但是南希對此進行強烈的反對。
在她看來,美國的醫學生在教育上的投入已經夠多了,如果一本該死的教材要賣到五十美元甚至更高的價格,他們絕對不會說教材作者的好話,隻會認為這是個該死的吸血鬼。
出版商原本想要將價格定在五十美元,但是在南希的建議下降低到三十美元。
這個價格雖然還是很貴,但是還在醫學生的承受範圍之內。
美國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使得盜版這件事情成為被嚴厲打擊的事情。
所以陳知文的這本書基本上已經算是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美國的現在的版權是二十八年,但是可以拓展到五十六年。
等七六年以後,美國對於版權的保護將會到一個新的高峰,延長到作者死後的七十年。
在這樣的版權保護力度下,陳知文的這本書可以算作是永遠的現金流了。
陳知文能從中得到的版稅是百分之十五,每賣出一本書,他就能得到4.5美元,全美國一年新增加的醫學生人數大概在五千人。
也就是說他一年大概能得到的收入在兩萬多將近三萬美元。
這可是一項固定的收入,
雖然陳知文的這本書還沒有進入所有的醫學院校,但是陳知文相信,隻要這個醫學院裡有明白人,就能明白自己這本書的價值。
幾個月之後,陳知文這個名字在美國醫學界內就已經無人不知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陳知文現在也要開始給自己找後路了。
都說自己作為最頂尖的醫生,不管在哪都能得到優待,但是大家要明白一件事。
要讓彆人知道自己是頂尖的醫生才行。
為了給自己鍍金身,陳知文需要儘可能的宣揚自己的名字,儘可能讓彆人知道自己的能力。
他又將目光看向所長大人。
所長大人就像個工具人,總是能給陳知文帶來他需要的東西。
陳知文現在又想去發一篇期刊了。
在他看來,發期刊就像是發朋友圈,自己總是有想要分享的東西。
現在他就想去分享一些關於公共衛生的論文。
對這篇論文,陳知文知道絕對是《柳葉刀》水平的文章,現在他想帶上所長大人的名字。
為此。,他找到所長大人,看看他是否有這樣的想法。
人類在滿足溫飽之後總是會去尋找精神上的慰藉。
所謂的藝術還有愛好歸根結底都是“吃飽了撐的”。
所長大人現在就在尋求精神上的追求。
他作為中年老男人,已經脫離了低階趣味,想要去尋找一些更能給自己滿足感的事情。
他一開始想要去釣魚,但是作為老空軍,他很快就失去了興趣。
之後所長大人將目光轉向下棋,書法這樣的藝術,但是自己作為老理工男,對這些淡雅的藝術實在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樂趣。
但是陳知文現在帶來了一個新的愛好。
“所長大人,我這裡現在有一個專案,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加入進來?”
陳知文笑眯眯的看著所長大人。
陳知文每次過來總是可以給所長大人帶來好訊息,這次也不例外。
當得知陳知文想要去帶自己去進行新的專案之後,所長大人頓時就精神起來。
“又是什麼賺錢的好專案嗎?中村君,不是我說你,你就不應該加入軍隊,就應該去當個商人。”
所長大人嘴上抱怨著,但是還是很實誠的給陳知文倒了茶。
“這次不是賺錢,而是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陳知文連忙解釋道。
賺錢哪是這樣容易的事情。
“研究所到現在都沒有那種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而且也沒有在期刊上發表什麼論文,我感覺這樣是不行的,所以我想去發表一下論文。”
“你想把論文發表在什麼期刊上?”
“《柳葉刀》怎麼樣?”
所長大人感覺陳知文在開玩笑。
《柳葉刀》這樣的雜誌,從來都不是日本國內這些醫學研究人員敢想的。
“中村君,有夢想還是很好的,但是你也應該實際一點,因為在這樣的雜誌上發表文章從來都是我不敢想的事情。”
所長大人年輕的時候何嘗不想去在這樣權威的雜誌上發表文章過,但是自己的雄心早就已經被歲月磨滅。
他知道《柳葉刀》是怎樣的期刊,能在這樣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的都是世界級的醫生,要不然就是非常重大的成果。
“看來所長大人對我還是不夠瞭解,您要知道,我也是那種最頂尖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