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國大醫生 第281章 再去美國
“我確實是有辦法的,就是需要您辛苦一點,而且您可能不願意。”
“有什麼辦法?隻要能讓我做手術,我什麼都願意去做。”
於是陳知文介紹了當今世界醫療技術發展的情況。
“當今世界,美國,英國,德國的醫學發展是最為迅速的,其中又以美國最為突出。”
醫學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之前的一戰重創了歐洲的發展,這也導致他們的醫學發展速度出現了遲緩。
但是美國由於自己並沒有介入戰爭,自己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失,甚至還因為戰爭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現在世界的醫學燈塔就是美國。
陳知文認為隻有美國纔有條件讓親王大人得到做手術的機會。
親王在得知現在隻有去美國才能救他之後,並沒有猶豫,直接就同意了陳知文的意見。
“沒有問題,我願意去美國做手術。”
親王打算立刻去發揮自己的力量,要知道他作為皇室成員,是很難去美國這樣的地方的。
他立刻就擬了一封電報,將自己的情況告訴給天蝗,希望天蝗能夠同意讓自己去美國治病。
當天蝗得知親王有恢複的希望,而且去美國讓陳知文做手術是他唯一的機會之後,並沒有猶豫什麼,直接就同意了親王的請求。
親王開始了自己前往美國之前的準備。
他要求陳知文要給自己擬定一個計劃。
陳知文當然要有一個方案了,在給親王做手術之前,他肯定是要完成幾台練手的手術,他同時還打算將自己做手術的過程寫成論文,將這個手術發表在期刊上。
陳知文之前在《美國醫學雜誌》上發表過關於腦瘤的研究論文,但是每個病人都有他的特殊性。
之前他是給兒童,給老人做手術,這次陳知文打算在這台手術上使用更多的新思路。
手術方案和錢息息相關的。
親王作為皇室成員,那是非常有錢。
當陳知文問手術的經費是多少之後,親王神秘的笑了笑。
“不管你有什麼想法,隻要是對我的手術有利的,你都可以去嘗試。”
親王這樣的大人物,去美國要講究一個師出有名。
親王這次不光是為了做手術去美國的,他同時還擔任了日美貿易交流團的團長。
他的醫療費用都將會從這裡麵摳出來。
這個日美貿易交流團,主要是針對日美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進行溝通協商。
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同時還進口了大量的機械物資。
而日本為了購買這些物資,付出的那都是錢。
為了購買物資,日本政府還秘密的從美國方麵進行了大筆的貸款。
當陳知文得知自己的花銷都將會包含在這次帶過來的資金之後,陳知文就感受到了親王的豪爽。
他也決定了一定要幫助親王更好的恢複。
陳知文之前是打算用常規的器具進行手術的,但是現在他打算向醫療器械公司定製最頂尖的手術器械。
而且陳知文還打算用這錢,在上海搭建一個現在最頂尖的手術室,為自己以後服務。
親王去美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出發之前,日本方麵需要進行打個招呼,說明一下自己過去要做些什麼。
美國方麵對日本親王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
對他們來說,立場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錢賺。
日本方麵說明這次過來是要重新簽訂貿易協定,獲取更多支援的,這對富蘭克林總統來說絕對是一個好訊息。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美國經濟大蕭條之後,在富蘭克林執政時期,因為他的經濟政策調整,出現了新的金融危機。
為了儘可能的削弱新的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富蘭克林努力的做出了更多的調整,但是光靠政府的財政支援,很難去給全領域的生產企業帶來幫助。
這時候日本人的到來,就給富蘭克林帶來了希望。
他知道日本人這次過來絕對是要求采購物資的,這將會給美國本地的企業緩解壓力。
富蘭克林之前為了應對經濟大蕭條,采取國家乾預經濟的經濟策略,在全美國範圍大肆的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設了很多的公共設施。
這就是富蘭克林的計劃,利用國家的財政支援,將原本已經陷入低穀的美國市場給盤活。
富蘭克林的預期達到了,通過他的一係列乾預手段,美國的經濟出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
在經過幾年的恢複之後,富蘭克林打算減少政府對經濟市場的乾預。
畢竟在他執政的這些年裡,國家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這個經濟政策繼續執行下去,勢必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首先就是連續多年的政府財政赤字問題。
那麼多的公共設施,那麼多的水壩公路,他們的資金來源都是政府,依靠稅收,美國政府雖然說也算富裕,但是這錢現在也要被掏空了。
富蘭克林感覺政策已經到了要調整的時候,於是下令結束政府乾預,讓經濟市場不再受到政府的嚴管。
富蘭克林的想法是好的,他的想法也確實符合民眾的意願,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現在的經濟形勢是真的已經恢複了還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富蘭克林以為是前者,但是事實告訴他,你錯了。
當富蘭克林調整了經濟政策之後,沒有了政府的乾預,美國的企業以為自己的經營又能像以前一樣自由了。
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了不對勁。
之前市場上的繁榮完全都是因為有政府的資金作為支撐。
政府想要修建公共設施,就需要在市場上大量的采購物資,但是現在政府結束了修建,這些物資也就沒有人再去購買了。
之前市場上的繁榮完全是因為有政府在下麵兜底。
現在政策改變之後,大量依靠政府撥款維持的公司企業就此倒閉,新一輪的失業潮就此到來。
富蘭克林在意識到事情的不對勁之後,想要彌補,但是大量企業破產已經成為事實,政策調整仍然需要經過一係列的流程,而且新政策的實行依舊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體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