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國大醫生 第296章 機遇與挑戰
現在的小兒麻痹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傳染病。
這個疾病在好多地方都出現過大範圍的傳染,想要隔絕疾病,隻有通過接種疫苗來實現。
於是陳知文解釋道,“尊敬的富蘭克林先生,現在的醫學界對於小兒麻痹症確實沒有任何的治療方案,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進行隔絕,最主要·的就是通過疫苗來讓孩子們主動的對小兒麻痹症這種疾病產生抵抗力。”
“我患有小兒麻痹症之後,雙腿現在已經完全的失去了知覺,所以從手術方麵,是否可以緩解一下我的症狀?”
富蘭克林最關心的是這件事。
被禁錮在輪椅上,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下半身得不到活動,他的醫生在給他檢查完身體之後,認為下半身的癱瘓已經威脅到泌尿係統。
他的腎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保護,很有可能會發展成腎衰竭。
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富蘭克林很強大,但是也很無力。
麵對病魔,他縱然有世界上最頂尖醫生的幫助,但是依然感到深深的絕望。
富蘭克林最害怕的就是每三個月醫生給他進行的全方位檢查。
按照慣例,成為領導之後,富蘭克林應該是每年接受一次全方位的檢查。
但是考慮到他的情況,醫生將一年的檢查時間縮短為三個月。
富蘭克林幾乎每次檢查都會聽到壞訊息。
你的內臟器官在出現病變。
你的下半身癱瘓範圍又擴大了。
你的心臟現在也出現了問題。
你有高血壓,你的大腦血管也出現了病變。
這一係列的噩耗讓富蘭克林有些不甘心。
但是他又確實無可奈何。
現在的醫療條件,確實沒辦法給他治病。
但是彆人不行不代表陳知文不行。
作為醫生,陳知文是不會說謊的。
通過富蘭克林的幾句話,陳知文就初步瞭解了富蘭克林的情況。
“富蘭克林先生,如果您願意接受我的檢查,說不定我可以減輕一點您的負擔。”
陳知文也沒敢去說什麼大話。
旁邊親王讚揚道,“中村君的醫術可是最頂尖的,前不久我患上腦瘤,就是中村君給我開刀的,現在我已經完全健康了。”
親王說著還展示了自己頭上的傷口。
因為要做顱腦手術,所以在做手術之前要將腦袋上的頭發全部剃掉。
現在做完手術才十幾天的時間,親王的腦袋上隻有一層頭發,可以清晰的看見裡麵的傷口。
富蘭克林在看了親王的傷口之後,連連稱讚。
“在顱腦內做手術,這應該是難度最高的手術了。”
富蘭克林不經意間問道,“中村先生對心臟手術也有瞭解嗎?我聽聞在醫學界,腦科手術和心臟手術是難度最高的兩種手術。”
要知道陳知文的主業就是心外科醫生,他研究心外科已經好多年了,隻是很可惜的是,現在根本就沒有去做手術的機會。
在心臟上做手術,不僅對主刀醫生來說難度很高,對配合手術的其他醫生來說,難度也是相當的高。
“現在來說心臟手術是要更難一點的,但是我認為我還是可以去處理一下小毛病,但是如果是複雜的心臟疾病,那就隻有等醫學進一步的發展了。”
陳知文對此也很是遺憾,畢竟誰都不想去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富蘭克林在聽見陳知文的話之後,對陳知文鼓勵道,“你現在還非常的年輕,未來絕對是大有可為的。”
這就是一場逢場作戲的宴會,宴會上自然全都是一些客套話,都是一些沒有營養的東西。
親王和富蘭克林都不能長時間的待下去,所以宴會隻不過半個小時就結束了。
宴會結束之後,富蘭克林邀請陳知文檢查一下他的身體。
這其實絕對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
富蘭克林作為領導人,他的身體狀況絕對是國家最重要的機密。
現在富蘭克林主動要將自己的身體情況告訴給一個外人。
這絕對是一件非常冒險的行為。
不過還好富蘭克林是有所考慮的。
他將陳知文的情況可謂是調查了個底朝天。
而且也知道陳知文現在是在和美國的情報機構進行合作的。
莫莉的組織背後,確實是美國人。
作為最高領導人,他在從情報局調取資料的時候,自然也是得知了陳知文在中國佔領區的所作所為。
再結合了陳知文的妻子是一位美國人身份之後,富蘭克林認為陳知文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經過一連串的調查,富蘭克林還發現了陳知文在美國的投資行為,知道陳知文在美國居然還倒賣日本士兵的屍體之後,他明白這不是一個軍國主義分子,而是一個利益至上主義者。
在徹底的對陳知文進行了分析之後,富蘭克林通過今天的接觸,認為陳知文此人是絕對可以給自己做手術的。
最終讓富蘭克林放心的是,陳知文居然還給國府的領導做過手術,這一點是讓他下定決心的原因。
當然,主要還是因為富蘭克林想活下去。
陳知文一開始是非常驚訝的,大家好像剛見麵,結果你就想讓我給你檢查身體。
南希也得到了邀請,富蘭克林邀請她和陳知文一起,為他的身體進行檢查。
這主要還是因為富蘭克林希望更加的保險一點。
南希就是一個用於交換的人質。
如果自己在手術期間出現什麼問題,那南希和陳知文就要為他陪葬。
南希在得到邀請之後是異常的興奮。
她也是一個愛國者,對富蘭克林充滿了尊敬。
雖然說美國社會上對富蘭克林的批評有很多,但是普通的百姓對富蘭克林還是非常尊敬的,因為大家都能看出來,富蘭克林在經濟領域做出來的努力。
在富蘭克林的努力下,自己的日子確實要更好過一點。
南希非常興奮,陳知文還在猶豫,她就勸陳知文一定要答應下來。
陳知文自然是想答應的,但是他同時也是有理智的。
富蘭克林的情況自己是知道的,主要是他不想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