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國大醫生 第318章 被遺忘的人
陳知文對在東京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這件事是欣然接受的,在東大當教授同樣是幾乎所有日本科研工作者的夢想,有個東大教授這個位置,你就能成為在日本醫學界的最頂尖人物。
在陳知文放鬆的時候,他接到了外務省的拜訪請求。
在陳知文很奇怪,自己好像並沒有什麼事情和外務省有關聯,但是既然人家要過來拜訪,自己也是要接待的。
在約定好時間之後,陳知文就和來訪的官員進行了見麵。
陳知文字來以為這位會聊一下自己在美國的日常生活。
但是沒想到人家這次過來是給他送福利的。
“中村先生,現在您在日本開辦了工廠所以我代表外務省問一下您是否有對勞動力的需求。”
“難道你們能幫我找人?”
陳知文很是詫異。
現在他的工廠確實是缺人的,但是缺的是男人。
婦女老人雖然說也能做工作當工人,但是在體力上畢竟還是不如男人的,搬運物資和原材料的這件事上效率是異常的低下。
在得知外務省能幫忙找來工人之後,陳知文自然是不會拒絕。
但是他奇怪一件事。
“現在國內不是已經很少有青壯年的工人了嗎?為什麼你現在還能給我招到工人?”
這位拜訪的官員很得意的告訴陳知文,“現在我們國內自然是沒有那麼多工人能給你使用的,但是我們現在在中國還有高麗不是還佔領了大片的土地。”
這位官員對此非常的得意。
“佔領了這些地盤,我們總不能去虧本佔領在,總要從這上麵獲得一些利益。”
在他看來,人同樣也是一種資源。
“高麗佔領軍可以說是相當給力的,這一次光是高麗方麵就給我們送來了一萬多名勞工,這些勞工都是經過挑選的,可以送過來直接成為工人。”
“都是高麗的,據我所知那裡的人可是比較凶悍的,勞動力素質也不是很高。”
陳知文表現出一副很為難的樣子。
“我們也有來自中國的,但是這些人的素質也不是很好,因為都是我們從農村裡抓出來的,好多人都是文盲。”
陳知文對此不以為意,“難道高麗的勞工素質能高多少,這些人都是一樣的。”
陳知文明白這些人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群被遺忘的人。
當然了,當時就沒有幾個普通人能被記住。
這些人就是被抓去做勞工的可憐人。
在得知現在有一批勞工被送到這裡以後,陳知文就問了對這些人的分配計劃。
“這些勞工會被分配到什麼地方?”
“那些高麗的會被送去一些鋼鐵廠,但是那些從中國過來的應該會被送去挖煤礦。”
在得知這些勞工要被送到地獄之後,陳知文希望能拯救一下他們。
“我還是更喜歡去使用中國人,因為我懂中文,所以你還是多送一些中國人給我吧。”
官員在得知陳知文有很大的需求之後,也是非常的興奮。
“但是你也知道,我們從中國本土拉人過來也是有成本的,所以你需要支付一些報酬,畢竟我們這邊是不能去虧本送人給你的。”
陳知文對此表示理解。
“要多少錢?要是價格合適,我就要一批,要是價格太貴了,我也不會要多少的。”
“這個價格自然是非常低廉的,我想絕對是劃算的,畢竟你從本土招聘工人每個月還要去給工人工資,但是這些勞工可是不要工資的,你隻要能提供食物和住處就行。”
陳知文對此表示理解。
“一共有多少人?我的需求很大,你是否能滿足我的需求?”
“你放心,你要多少我就能送多少人過來,我們這一批來自中國的工人不是很多,畢竟在中國佔領區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去修建防禦工事,但是你放心,隻要你要,我們就可以繼續抓。”
“我現在預計需要人數應該在五千人左右。”
陳知文打算等這些工人過來之後,就減少工廠裡的日本工人數量。
首先是節約成本。
這些來自國內的勞工不需要給他們工資,隻要提供食物就可以。
再怎麼提供食物,成本都肯定會比日本的工人要低。
更關鍵的是,如果自己不接受這些可憐的勞工,這些勞工就會被送去更加艱難的地方。
自己有善良的心,但是其他人是沒有善良的。
日本人連日本人都要欺負的要死,又怎麼會去對中國人展現善良呢?
這些勞工終究隻會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死在黑工廠裡,甚至很難能活下去。
這些勞工無人知曉。
但是很遺憾的是,自己不可能救下所有的勞工。
這是一個死迴圈。
勞工的劫難是從被日軍抓起來開始的,從中國本土到日本,這一路上漂洋過海,正常來說從中國到日本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
這一個星期對坐客輪的乘客來說都是一種煎熬,對這些勞工來說更是一種折磨。
運輸勞工的自然不會是什麼客輪,基本上就和中世紀運送黑人的運輸船一樣。
一艘小小的運輸船中會被塞進去幾百個人。
這些人待在非常狹小的船艙中,幾百個人隻能待在幾十平方的船艙裡。
在這樣的環境下,傳染病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
運輸船的船員每天會對這些勞工進行檢查,要是發現有人生病了,根本就不會對他們采取任何的救治。
他們隻會將生病的人綁起來扔到海裡。
而且這些運輸船大多都是小船,小船的抗風浪能力很弱,隻要稍微有一點風浪,就會發生傾覆。
在發生傾覆之後,船上的船員還能有機會逃出來,那些被困在船艙裡的勞工就隻有死路一條了。
在海上隻不過一個星期的時間,但是這一個星期的時間裡,一條船上往往一天時間就會減員十幾二十幾人。
一千人從出發地送過來,能到達日本本土還能活著的就隻有六七百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陳知文就要把握好要人的度。
不能要得多,因為要人多的話,人家也能送過來,但是這一路上的損耗就非常驚人了。
但是也不能要的少,因為每要過來一個人,就能救下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