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國大醫生 第394章 各懷鬼胎帶來的
當上麵的領導看到陳知文申請的課題之後,非常的驚喜。
因為這個課題如果能有成果,可以增加前線那三萬名日軍的戰鬥力。
在確定陳知文有這個能力之後,上麵就同意了陳知文的請求,他們希望陳知文能儘快的對這些症狀進行研究,為前線的那些士兵減少負擔,提高前線那些士兵的戰鬥力。
但是陳知文是這樣的意思嗎?
他顯然不是為了拯救前線的那些日軍,畢竟自己也是那些日軍被圍攻的罪魁禍首之一。
要不是自己在後麵通風報信,國軍還不知道日軍的後勤壓力已經到了極限。
陳知文在對那些麥麩裡的細菌進行采樣之後,發現這裡麵已經成為一個大雜燴。
誰也不知道這些細菌裡麵到底是誰在起作用,隻知道在這些細菌的綜合作用下,吃了麥麩粥的孩子們都出現了嚴重的症狀。
不過還好現在的症狀還可以通過藥物來治療。
陳知文這一波收集了一百多個孩子,在對這些孩子進行統一的輸液之後,這些孩子的情況終究還是得到了緩解。
食物中毒的症狀其實是很容易緩解的,隻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花一些錢。
對有錢人來說,這就是一件簡單的小事情,但是對這些在溫飽線上掙紮的百姓來說,錢就是命。
陳知文其實補貼的錢也不多,一人也就幾十塊錢。
幾十塊錢對某些人來說不過是早上的一頓早飯,但是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條人命。
或許人與人之間的歡喜並不相通,這種隔閡就體現在這。
當陳知文在救人的時候。
前線的情況又出現了新的進展。
日軍高層之前一直在宣稱是三萬日軍,他們其實也希望去精確的調查一下現在還剩下多少的日軍。
但是有時候還是不知道為好。
日軍高層知道,要是自己現在知道了前線的具體傷亡情況,可能連睡覺都睡不好了,所以他們一直都拒絕去瞭解真實的資料。
再加上現在日軍的傷亡人數每分鐘都會有變動,這邊收集完,那邊說不定就要多出幾個甚至十幾個資料。
但是現在日軍高層終究還是要麵對這個情況。
因為現在要根據剩餘士兵的數量來決定下一階段的任務。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情,那就是前線是否會將真實的資料往上彙報。
其實前線的指揮官每天都在收集人數資訊,因為他在前線指揮需要有第一手的兵力數量資訊。
這幾天鬼子士兵的數量是在每天幾千幾千的減少。
有是在戰場上被打死的,但是更多的是因為疾病而病死的。
戰場上是濕漉漉的,因為沒有大雨,但是一直是有小雨。
這裡不是江南,但是依舊是陰雨綿綿的天氣。
在這樣的天氣下,這些鬼子士兵曬不到太陽,病情也是越發的嚴重了。
因為空氣濕潤,所以食物也沒辦法得到很好的儲存。
很多時候今天送過來,到第二天食物就已經變質了。
因為缺少藥物,前線的戰壕裡是每時每刻都有士兵直接死掉。
為了清理前線的屍體,日軍還自發成立了一支收屍隊,專門將這些鬼子的屍體給收集起來。
要是陳知文知道前線現在具體的情況應該要急得團團轉。
因為屍體運送不出去,所以這些屍體大多都是就地火化。
這要是被陳知文知道,他應該會為這些素材而感到難過。
他們原本可以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他們原本可以去見見世麵,但是現在卻要變成小小的骨灰,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原本有三萬的士兵現在還剩下一萬三千人。
但是指揮官知道這個數字是絕對不準確的,因為這裡麵還有一部分人是暫時沒有回應的。
為了體現嚴謹性,在統計人數的時候,上麵是給那些失去聯係的士兵一天的反應時間。
但是誰都明白,失去聯係這意味著什麼。
雖然說現在還剩下一萬三千多人,但是指揮官知道肯定不能就上報這個人數,需要將這個數字擴大一下,擴充套件到一萬八千人。
這樣能體現出自己的領導能力,被圍困,經曆了洪水,現在前線還剩下這麼多人,這體現出自己的指揮能力。
在得知前線現在還有一萬八千人之後,日軍高層都鬆了口氣。
現在看來前線的情況還不是非常的糟糕,前線的這些士兵還是有喘息的餘地的。
他們樂觀的認為這麼多人完全可以多支撐一段時間。
指揮官在報告中還說明瞭一個情況,現在前線雖然說還有戰鬥力,但是已經出現了痢疾,希望後方能給予一些支援,讓士兵能恢複戰鬥力。
在得知前線的情況之後,日軍高層認為現在需要加大對前線的藥物支援。
為此他們諮詢了陳知文。
陳知文在得知前線需要藥物之後,他很快就推薦了一些藥物。
這些藥物主打的就是吃不死人但是也治不了病。
畢竟在陳知文的瞭解下,根據現在的情況,前線的士兵應該已經是在疾病的中後期,現在他們的身體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症狀,基本上是救不回來了。
他開出來的這些藥在理論上肯定是能緩解情況,但是實際上這些藥物隻能起到一個非常微弱的作用。
於是後方以為自己已經解決了前線的問題,但是具體是什麼情況,隻有前線的這些士兵知道。
日軍高層從前線的士兵中就分析出三個問題。
首先就是士兵數量現在比較少,然後就是生病的比較多,最後就是物資的緊缺。日軍高層認為自己現在已經解決了這三個問題。
首先就是人數。
日軍高層認為現在這一萬八千人已經是完全夠用了,畢竟他們現在已經不需要前線的日軍去做些什麼,隻是希望他們能堅持到後方的交通路線打通。
生病這件事也已經解決了,藥物已經安排空投送到前線了,他們認為隻要有藥物就能解決前線士兵生病的問題,但是他們忽視了陳知文在提交方案的時候在治療手段中寫下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