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口才的力量 > 一旦說錯話,要主動道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口才的力量 一旦說錯話,要主動道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一旦說錯話,要主動道歉

戰國時,趙國有個足智多謀的大夫藺相如,還有個英勇善戰的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麵子,於是捧起一個瓦缸,走到秦王麵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瓦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鹹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冇能占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隻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麵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麵駛來,他吩咐仆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嗬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隻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裡,廉頗很慚愧,於是光著脊背,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關於道歉,中國人最看重的是“誠意”,“誠意”用在道歉上,一分一毫都能掂量出千尺溝壑來。仔細分析一下,所謂的“誠意”也不過就是個“消耗度”,看你能在“道歉”這個事上折騰掉多少時間、精力、金錢。當然,還有所謂的“臉麵”。

1.電話道歉:畢竟比麵對麵說“對不起”要花些精力,何況電話道歉通常不在現場,而在事後,雙方各自已經費了一番思量。再者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想象中那應該是誠惶誠恐的。

2.道歉卡:需要挑選卡片,哪怕是電子卡片,又需要動腦筋把道歉的話寫得漂亮點,不然配不上精美畫麵,除非對方打算永不理你,道歉卡一般可奏效。

3.公開道歉:公開道歉有多種辦法:電台點歌,趁記者采訪時說兩句,召開一個公開會議,在人多的地方大聲喊“對不起”。公開道歉有一條規律:道歉級彆越高,承擔的肇事責任越小。

4道歉信:一封情懇意切的道歉信是完全可以“一讀泯恩仇”的。既是信,就是一種有形的實物。信必須長,但並非越長越見誠心,主要看道歉者是否真的認錯,是否點到了點子。想想寫信人如何絞儘腦汁一點一點檢討自己的錯誤,這足以令人痛且快哉!手寫有效,電子郵件不算。如果登載至報章之上,成為公開信,就更加令人受用了。

5.送禮賠不是:不管是以前人講究的什麼四色禮、八色禮,還是一籃水果,一捧鮮花,一本書,一張碟……總之,“精神賠償”以“物質形式”體現,如果“精神損失”冇有上升到打官司的地步,送禮不失為一種“儘在不言中”的有效道歉。

6.設宴賠罪:既設宴,除了道歉和接受道歉的雙方,另外必須有人作陪,而且往往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設宴既費錢又費精力,還要動用社會關係,雖則有酒遮臉,“誠意”亦足見矣。

一匹馬,即便是一匹千裡馬,再好也有失前蹄的時候。一個人,即便再聰明,口纔再好,也有失言的時候。失了言就要及時彌補,就像你辦錯事要及時更正一樣,這樣你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尷尬。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