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的力量 因為欣賞,纔會讚美
-
因為欣賞,纔會讚美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賞。林肯有一次在信裡說:“每個人都喜歡人家的讚美。”威廉·詹姆斯則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如果一個人能由衷地欣賞彆人,主動關心、幫助彆人,就會得到彆人的欣賞,就會得到彆人的關懷,自然也就會感到幸福,這便如同一個人經過不斷努力,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一樣。
欣賞他人,其實是一種真本相,一種高境界。在這方麵,名人的作為就是一麵明鏡、一根標尺。
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獵時,無意間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誌。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他四處打聽,幾經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達了他對作者的肯定與欣賞:“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欣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苦悶而信筆塗鴉寫小說的,由於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了他創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標,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國際聲譽和世界意義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
欣賞他人,需要具有寬廣的胸襟和無私的勇氣,也需要超然的智慧和勸人的藝術。欣賞他人,可以是出自愛才之心、容才之量,也可以是助人之難、解人之惑。有的時候,這種欣賞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他人的命運。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女孩因為長得又矮又胖而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園裡麵傷心地流淚。她想:為什麼我不能去唱歌呢?難道我真的唱得很難聽嗎?想著想著,小女孩就低聲唱起來,她唱了一支又一支歌,直到唱累為止。“唱得真好聽!”這時,一個聲音響起來,“謝謝你,小姑娘,你讓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說話的是位滿頭白髮的老人,他說完後就站起來獨自走了。許多年過去了,小女孩變成了大女孩,成了大女孩的她長得美麗窈窕,而且是小有名氣的歌星。她忘不了公園靠椅上的那個老人。一個冬天的下午,她特意到公園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裡隻有一張小小的孤獨的靠椅。後來才知道,老人早已死了。“他是個聾子,都聾了快20年了!”一個知情人告訴她。姑娘驚呆了:那個天天屏聲靜氣聽她唱歌並熱情讚美她的老人竟是個聾子!
一句不經意的讚美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人人都渴望被彆人讚美,因為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試想:如果小女孩冇有耳聾老人的讚美,或許她會一直自卑下去,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
學著讚美自己,然後纔會讚美彆人。
葉東第一次參加公司早會時,正好有個環節是讓每個人學著說一些讚美自己的話,比如“我是個非常負責的人”“我相信自己的能力”等等,這些話實際上並不很誇張,但他卻非常難受,滿麵通紅,覺得那樣說太難為情,根本說不出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厚臉皮的人才那樣說”“這些話不必說不出來”“經常這樣說會驕傲”。
葉東討厭自誇的心理是一種投射心理,一個不能讚美自己的人,自然很少去讚美彆人。看到那些拍馬屁的人,當然心裡不好受,就像讚美自己一樣。當彆人讚美葉東時,他很不自在,覺得自己冇有那樣好,甚至認為彆人是在挖苦他。而彆人說他的缺點時,他內心總是認為很準確。他對彆人總是挑剔的,因為他對自己不滿意。
讚美自己,源自你對自己最完美的欣賞,最深刻的詮釋;讚美自己,驅趕你心中自哀自怨、自暴自棄的陰影;讚美自己,享受內心的真實喜悅,喚醒生命中沉睡的智慧和能力。讚美好比是悄悄種在你心靈深處的一顆種子,在你處於無助絕望的境地時,化作希望的光芒照亮你整個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