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生子躺贏 第72章 莊子行及後續(二)
“正是!”
太子唐昭肯定地點頭,語氣中帶著一種引導性的啟發。
“我們要做的,不隻是種出萵苣和高粱,更是要說清楚。
派專人在田間地頭,用最樸實的話語,向農人們講清楚這種作物的習性、優劣、投入與可能的風險。
比如,高粱雖然拉嗓子、難以下嚥,但是它耐乾旱,貧瘠的土地上就能種植成功。而且它可飼家畜,還是釀造烈酒的原作料,具備一定的市價。
坦誠布公,不隱惡,不虛美。”
太傅捋著雪白的長須,緩緩點頭,臉上露出了讚許的笑容:
“妙啊!如此一來,農戶最大的顧慮——未知與風險,便被降到了最低。
他們抗風險能力弱,朝廷若強行推廣,他們即便不敢明著反抗,也多半會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甚至將領去的種子束之高閣,最終報一個水土不服了事。
可若讓他們親眼看到這高粱和萵苣在本地士裡真能茁壯成長,親手掂量過看過,心中自會有一本明白賬。
打消了那份源於無知的不安和不情願,他們才會自發地、真心實意地去接納,去嘗試。”
戶部尚書盧謙此刻也是眉頭舒展,撫掌讚歎,思維瞬間被開啟,舉一反三道:
“殿下此法,可謂一舉多得,老臣歎服!這試種農莊之妙用,遠不止於推廣這西瓜一類的新作物啊!
日後,無論是由司農寺培育出的新品稻麥,還是皇後娘娘管理的農莊培育出新作物,還是由工部打造的新式曲轅犁、節水翻車,皆可先置於這農莊之中演示!”
他越說越激動,彷彿看到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想象一下,老農扶著新犁,在官家田裡輕鬆地犁開板結的土塊。
鄰裡鄉親圍在田埂上,看著那新式水車如何將低處的河水輕易汲入高田……
這比我們下發一百道公文都來得直觀,來得有力!
百姓信服的是親眼所見,是身邊人實實在在的收成!”
皇帝唐治一直安靜地聽著,此刻眼中已滿是欣慰與激賞的光芒。
他含笑看著自己年輕的繼承人,鼓勵道:
“昭兒此議,深得潤物細無聲之妙。
化被動為主動,化強製為引導,這纔是真正的牧民之道。
眾卿既覺可行,不妨再細化一番,看看具體該如何操辦,方能將此策落到實處?”
眾位大臣們都沒有出聲,而是看向太子。
這不是他們想不到,而是他們在默契的給太子機會表現。
皇帝唐治看著這一幕,驀地想過當年自己的庶長子唐忠,他當太子的時候,他和眾臣們也給過他機會,但那時候,自己可沒有如今這般期待,反而很是忐忑與臉麵無光。
實在是庶長子當時作為太子太平庸了,每每給他機會表現,總能讓他丟臉。
後來,他乾脆都不給機會了。
而昭兒,他很放心,他聰慧卻從不自大,反而務實,每次提議都很有見地。
而得到父皇的首肯和重臣的支援,太子唐昭精神更為振奮,他回到座位,條理清晰地開始完善自己的構想:
“謝父皇,謝各位大人。孤以為,此策要行之有效,需把握幾個要點。”
“其一,選址必須顯眼,要緊鄰官道,方便農人往來觀看,切不可尋那偏僻難尋之處。”
“其二,莊內需立解說木牌,以圖文並茂之方式,寫明作物名稱、特性、種植要點。
並定期安排老成持重、精通農事的莊頭或小吏,現場解答農人疑問,絕不可有官架子。”
“其三,”他看向工部尚書盧謙。
“產出歸屬。試種農莊頭三年的產出,無論瓜果還是糧食,可不入官倉,直接於當地市集發賣,或允許觀摩的農人以稍低的價格優先購買、品嘗。
讓他們不僅看到,還能吃到、用到,如此,信任方能根植於心。”
“其四,反饋製度。
農莊需備有問詢錄,專門記錄農人們提出的問題、擔憂以及他們本地種植可能遇到的困難。
這些第一手的民情,對於司農寺和母後培養新作物的莊子,以及工部改進技術、優化工具,將是千金難買的寶貴資料。”
他一番話語,將一個初步的設想,勾勒成了血肉豐滿、可執行的方案。
殿中的氣氛徹底從之前的凝重轉為熱烈。
太傅看著沉穩睿智的太子,眼中滿是激賞,他最後補充道:
“殿下思慮周詳,老臣拜服。
老臣再添一言,此策若能推行,其意義遠超農事本身。
這遍佈大理三百餘州的試種農莊,將成為一條無形的紐帶,讓朝廷的德政與良苦用心,如春風化雨,真正沁入黎庶之心。
此乃王道教化,根基永固之良策也!”
皇帝唐治聞言,龍顏大悅,朗聲道:
“善!太傅此言,深得朕心!太子此策,便命名為‘潤物莊’如何?
盧卿,孫卿,便由你二人牽頭,會同司農寺,儘快擬定詳細章程,先在京畿幾縣試行。
朕期待著,今年能在朕的皇莊之外,最先看到這潤物莊裡結出的碩果!”
“臣等遵旨!”眾臣齊聲應諾,聲音中充滿了乾勁兒。
從今日起,直至大理末年的前十幾年,潤物莊所試種的各種作物和各種新農具在大理的沃土上,生根發芽,開出遍野繁花。
而也因為潤物莊的緣故,讓大理的德政傳播天下,更因此深得民心。
據後世考究曆史發現,太宗的秦王破陣曲延續了大理幾十年的國運,潤物莊也同樣延續了大理至少上百年的國運。
大理很看重農業研究,每每有成果後,經過潤物莊推廣後,不僅僅百姓得利,就是農業研究出成果之人,不僅僅得到了爵位和金錢獎賞,還得到了名。
他們研究出來的新作物,隨同本人名字記錄進曆史。
作物推廣也是大理官員考覈政績的一項,所以他們大多數的時候很儘責。
此外還有種種原因,比如明君數量數量較多,庸君不連續上位等等。
最後大理發展成為了遍數古代,除了周王朝的八百年之外國運最長的朝代,竟然經曆了五百多年的國運。
大理的突出和成功,後麵朝代自然借鑒。
之後幾個朝代,更是將這項用潤物莊推廣新作物和新農具的政策,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