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生子躺贏 第15章 十六公子參政,始皇立後
其中已有不少人學成後,通過考覈,成為了地方上的小吏!
而這一切的經費來源,一是莊子自身經營的各項產業,二就是那日進鬥金的“千金紙”銷售所得!
李斯在心中飛速計算著時間,十六公子嬴昭今年不過十五歲。
也就是說,魏夫人從他還是個稚齡幼童時,就已經開始佈局。
默默踐行著類似第一份奏摺中的構想,而且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她不僅為兒子積累了龐大的潛在人才庫,更贏得了廣大將士發自內心的感激與擁護!
王賁長歎一聲,語氣充滿了複雜的感慨:“怪不得……怪不得十六公子……唉,臣明白了。”
他本想說出“秦太宗”那個來自天幕的稱謂,但及時止住。
蒙毅亦是緩緩點頭,一切不言自明。
有魏夫人這樣深謀遠慮、手腕高超的母親,早在多年前就為其鋪好瞭如此堅實的道路。
奏摺中提及十六公子嬴昭八歲起就開始參與管理莊子事務,親自培養、接觸那些學子。
這般早早接觸實務、懂得人心向背,十六公子他不脫穎而出,誰還能脫穎而出?
李斯深吸一口氣,與王賁、蒙毅一同躬身:“陛下,臣等以為,此二策相輔相成,切實可行,於國大有裨益!臣等並無異議!”
他們不敢反對,也無力反對。
這不僅僅是皇子的謀劃,更代表了皇帝的態度,並且捆綁了軍方和無數將士的利益。
嬴政滿意地點點頭:“既如此,明日大朝會,朕會讓昭兒上殿,由他親自呈奏此議。”
……
翌日,鹹陽宮正殿,大朝會。
百官肅立,氣氛莊重。
當始皇嬴政宣佈由十六公子嬴昭出列奏對時,許多大臣,尤其是那些推崇長公子扶蘇的儒生,心中都是一沉。
年僅十五歲的嬴昭,身著合身的公子朝服,步履沉穩地走到禦階之下。
他麵容尚帶稚氣,但眼神沉靜,舉止從容,毫無怯場之色。
他清晰而流暢地將昨日那兩份奏摺的核心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了一遍。
朝堂之上,先是寂靜,隨即響起了壓抑不住的議論聲。
所有人都明白,這策略本身挑不出毛病,是利國利民的長久之計。
但由十六公子提出,其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一些儒生麵露不甘,交換著眼色,似乎還想掙紮一下,提議是否可由長公子扶蘇來主導此事。
然而,還沒等他們出列,嬴政便已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定鼎乾坤的力量。
“此議既由十六公子嬴昭所倡,其對細節、運作最為熟知。
朕意已決,此事便由十六公子嬴昭總領負責,一應人員調配、章程製定,皆由其主持。”
塵埃落定。
嬴昭並未推辭,坦然領命:“兒臣遵旨!定不負父皇重托!”
他隨即抬頭,目光掃過殿中眾臣,聲音清朗:“父皇,此事千頭萬緒,迫切地需要有能力、有才乾的人來幫忙。
兒臣懇請父皇恩準,允兒臣遴選若乾乾練之才協助辦理,並授予相應職銜,以便行事。”
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嬴政自然準奏。
退朝後,訊息如風般傳開。
十六公子嬴昭的名字,第一次如此正式、如此強勢地進入了帝國權力核心的視野。
儘管仍有儒生為長公子扶蘇感到惋惜,但麵對這得到始皇明確支援、且深得軍心的方案,無人敢公開反對。
利益的鏈條已經開始轉動,明智的人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修史、印刷律令、籌建學館、審核軍功、選拔學子……龐大的工程啟動。
十六公子嬴昭展現出與他年齡不符的沉穩與乾練。
他並未急於求成,而是首先通過丞相府和各地郡守,下發公文至最基層的鄉、亭,要求舉薦或自薦精通文書、律法、算學的能吏乾員,不論出身,唯纔是舉。
正是通過這種撒網式的選拔,兩個名字從遙遠的沛縣被挖掘出來——蕭何,曹參。
他們帶著地方治理的豐富經驗和實乾能力,進入了嬴昭的團隊,成為了他得力的左膀右臂。
在蕭何、曹參等人的輔佐下,嬴昭將各項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善於聽取意見,但決策果斷。
重視細節,能從繁雜的資料和報告中發現問題。
政治手腕高超,平衡各方勢力的手段遊刃有餘。
賞罰分明,對辦事得力者不吝提拔,對玩忽職守者嚴厲懲處。
更難得的是,十六公子嬴昭似乎有一種從錯誤中學習的天賦,工作中難免出現疏漏或挫折,但他總能及時察覺,迅速調整,並且確保同樣的錯誤絕不會再犯第二次。
這種務實、高效且不斷進步的作風,贏得了朝堂上下絕大部分務實派官員的讚賞。
甚至連原本支援長公子扶蘇的儒生集團內部,也開始出現分化。
像叔孫通這樣善於審時度勢、更看重實際利益的儒生,逐漸被嬴昭展現出的個人魅力和辦事能力所吸引。
開始主動向十六公子的團隊靠攏,自發地參與到各項文化專案的整理與編撰工作中去。
時光荏苒,兩年時間在忙碌中飛逝。
那曾經引發朝野震動的“天幕”,自兩年前那次顯現後,再未出現。
它所帶來的關於“秦太宗”的預言,隨著十六公子嬴昭地位的穩步提升和能力的日益顯現,似乎已從一種驚世駭俗的預言,逐漸變成了一個正在自我實現的程序。
人們,尤其是上層官僚和軍方,已經開始習慣於將嬴昭與未來的儲君聯係在一起。
兩年時間裡,在嬴昭的主持下,以魏夫人的莊園體係為藍本和核心基地,一套初步的軍功轉授官製度基本建立並順暢執行起來。
大量立功將士或其子弟得到了進修和晉升的機會,軍心空前穩固。
紙張和印刷術的推廣,使得文化和律令的傳播效率大大提升,修史工程也進展順利,吸納了大量士人。
帝國肌體中一些因統一過快而產生的滯澀和梗阻,似乎在這套新生的體係中,找到了潤滑和疏通的可能。
這一日,大朝會。
在處理完日常政務後,始皇帝嬴政目光掃過滿朝文武,最後落在站在前列、氣度愈發沉凝的十六子嬴昭身上,隨即轉向一旁的郎中令。
“擬詔。”
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下來。
“夫人思寧,魏宗室女,敏慧賢淑,教子有方,於國有功。
朕承天序,欽若前訓,茲冊封魏夫人思寧為大秦皇後,正位中宮,母儀天下。
典儀由奉常擇吉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