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_活到大結局 第912章 世界十四82
沈家忙碌起來,沈茹茵也借著衛瑛做由頭,往京中多往來了幾次。
不過在大麵上,沈茹茵還是做得很到位的,不管是衛瑛會試張榜,還是進宮殿試,都沒少了她的身影。
甚至在殿試這日,沈茹茵也跟著進了宮,去了沈貴妃處。
沈貴妃瞧見她,玩笑道:“怎麼,這是在宮外等不及,還打算進宮來,得第一手的訊息?”
沈茹茵也不羞惱,親近的說:“難道我就不能是思念姑姑,特意來見你?”
沈貴妃輕笑一聲:“你這麼說,那我就這麼聽一聽吧。”
“姑姑,”沈茹茵聲音九曲十八彎,攆了屋裡的宮人出去,自己和沈貴妃撒嬌。
宮人們笑著退出去時,還能聽見沈茹茵小聲和沈貴妃歪纏的聲音。
但等人都走光了,沈茹茵便把自己這些日子做的事給沈貴妃提了提。
“姑姑,”沈茹茵握著她的手,“以後咱們自己手上有人,你就不用擔心以後了。”
沈貴妃忽然紅了眼眶:“你怎麼看出來的?”
沈茹茵抱住她,輕輕拍了拍她的背:“陛下從前特意讓九皇子親近咱們,如今又少讓九皇子來拜見你,到要給我施恩時,又讓九皇子夫婦一道過來,想法一天一個樣。”
“姑姑,彆說你不放心了,我也不放心。”
“不過他們都是混賬,咱們不和他們生氣,也彆給他們太高期待,一切有我呢。”
“從前姑姑護著我和哥哥,如今我們長大了,已經能反過來護著你啦!”
沈貴妃撲哧一聲笑出來,捧著沈茹茵的臉,神色是難得一見的溫柔。
“姑姑其實不生氣,就是有些傷懷。”
“九皇子和九皇子妃雖然來得少,日常有什麼好東西,還是記得孝敬我的。”
“隻是到底入朝了,九皇子有了更多的想法,也知道用自己嫡子的身份去謀取利益了。”
“這是人之常情,但到底九皇子非我親生,人心隔肚皮,咱們家投入這麼多到他身上,若沒有一個好結果,我難以安心。”
這倒不怪沈貴妃心思敏感。
沈茹茵在宮外,在京郊,不知道沈貴妃病了的事情有可原,但九皇子和九皇子妃卻是時常進宮的。
但凡他們真是多上心了,也不至於沈貴妃病了幾日,還是皇帝派人去,才著急忙慌的來。
雖說那日九皇子表現沒什麼大問題,可沈茹茵就是想得多。
她會懷疑,九皇子到底是有些在意沈貴妃,還是因為皇帝的傳話,才做出在意的模樣。
就算理智告訴沈茹茵,有些事不能深究,但她還是想做好最壞的打算。
最壞的,賭輸的打算。
所以沈茹茵原本穩紮穩打的謹慎被打破,她得有更多屬於自己的實力才成。
沈茹茵吃醋似的拉著沈貴妃:“姑姑不能安心時,就不必看彆人,隻看我和哥哥不就好了。”
“要是哥哥也不成,那姑姑就隻看著我。”
沈貴妃看著她有些不滿和執拗的眼睛,趕忙道:“好,姑姑就隻看著你。”
“這還差不多,”沈茹茵故意表現得像一隻驕傲的小孔雀,把沈貴妃重新哄得高興起來,笑聲傳得殿外都能聽見。
皇帝從外頭進來,看她們倆正笑著說小話,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眉宇間的嚴肅也軟和下來:“說什麼呢,也叫寡人聽聽?”
沈茹茵和沈貴妃同時愣了愣。
沈茹茵故意糾結的問:“舅舅這麼早過來,是前頭殿試已經結束了?這麼快嗎?”
沈貴妃也說:“沒聽見去看名次的宮人來回話啊。”
“哪兒有這麼快,”皇帝坐下來,舒舒服服的喝了一口茶水,“他們寫策論,寡人何必陪坐,有閒心時,過去看上一眼也就是了。”
“不過,”皇帝頓了頓,“那衛瑛的確有才,茵茵你選的人不錯。”
沈茹茵眼前一亮,歡喜的說:“我就說他好吧!”
沈貴妃先是寵溺的看她,複又吃味的對皇帝抱怨:“我方纔聽她說了好一會兒了,才用彆的引開她的注意力,陛下你又提。”
“哦?”皇帝道,“茵茵方纔在和愛妃說衛瑛?”
“可不是嗎,”沈貴妃歎了口氣,“通篇都是誇,我耳朵都要聽起繭子了。”
皇帝看著有些不好意思的躲在沈貴妃身後的沈茹茵道:“寡人還不知道,茵茵竟有這一麵。”
沈茹茵下巴擱在沈貴妃肩頭,歪著腦袋做出可愛模樣:“舅舅你這話說的,我就是想給娘娘講一講我喜歡的人是什麼樣的嘛。”
皇帝又一次問她:“你當真認定,不改了?”
“憑你的身份,論門當戶對,起碼也得從徹侯以上的人家找才對,他雖然才華不錯,可要身份與你匹配,還是差了點。”
“但他好看啊,”沈茹茵說,“反正我再沒見過比他更好看的了。”
“而且他對我也好,我說的一件小事也能記在心上。”
“舅舅,我不知道未來如何,但就如今而言,我同他在一處是歡喜的。”
“何況……”沈茹茵咬了咬下唇,“他家不在京中,如此,我也能提一提成婚後還住在家裡的事。”
皇帝聽罷,摩挲了一下杯盞:“若是如此,他身份差些倒也不妨事了。”
“你確定他能答應?”
“不確定,”沈茹茵做出一副理不直氣也壯的模樣,“但我總要問問嘛。”
“你問你問,”皇帝忽然妥協道,“你要是不好問,舅舅替你問好不好?”
沈茹茵看到皇帝眼底的暗芒,張了張嘴,好似躊躇不定:“要不舅舅你還是等我親自問過再說吧,你要是直接去問,他能說真話嗎?”
“你倒是護著他,”皇帝心思有些複雜,說不清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他有才華,但年紀太輕,得好好磨一磨才得用。”
“等殿試過後,按規矩是要叫他在翰林院多待上一兩屆的,要是你們成婚,他在你們府上,有燁兒看著,寡人也願意多花些心思教他。”
翰林院三年一散館,多待一兩屆,那就是起碼六年起步,什麼人能禁得住這樣的打磨。
但偏偏對本朝年紀小的進士來說,這是常有之事,所以不少人進了翰林院多待幾年出來,就落後了同期一截。
更嚴重些,被打磨廢了,從此天才少年從此泯然眾人的也多。
故而太年輕的學子,即便學識到了,也更願意加冠之後再考會試。
沈茹茵滿臉感動:“多謝舅舅願意替他費心,我就知道舅舅最疼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