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6.看準商機,強勢進攻
-
6看準商機,強勢進攻
在李嘉誠看來,由弱而強必須要有“闖”勁,而“闖”就意味著勇氣和膽量。做生意,成功的把握總是相對的,失敗的可能纔是絕對的。冇有人願意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意出事,但從來冇有一個不出事的生意人。那麼,當問題來臨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呢李嘉誠認為,越怕越誤事,索性大膽去闖,反倒冇事。他強調:“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纔會抓住時機把握升浪。著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尋常的事發生時立即想到賺錢,這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李嘉誠擅長“強勢進攻”之計。所謂“強勢進攻”,就是既要善於大規模地調查情況,又要敢於采取大動作,去完成計劃。在李嘉誠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隻停留在空想階段,一定要把想法落到實處,才能行之有效。這種敢想敢做的行動舉止,一則可以兌現自己的計劃,二則可以驚動人心,獲得尊敬。
對於那些要做大生意的人來說,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強勢進攻之計,這樣才能掀起一股商勢,形成一股席捲之風。李嘉誠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絕,因為他已經拉開大舉進軍內地的序幕。
1992年初,李嘉誠旋風般地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5月1日,終於宣佈成立第一家在內地註冊的聯營公司。這就是李嘉誠代表長實集團與中方合資成立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註冊資本共2億港元,中方港方各持有一半股權。中方的兩家合作夥伴是深圳市政府直屬的深圳投資管理公司和國家計委下屬的中國機電輕紡投資公司,港方股東有長實、和黃、怡和三家。
長和實業初步擬定了在內地投資的一係列計劃,並使其成為長江係在內地的旗艦。在短短的時間裡,李嘉誠完成了一係列繁雜的工作,不能不令人驚歎其決斷力及辦事的效率。
1992年8月6日,李嘉誠釋出長實集團中期業績報告,闡明瞭將其投資重點轉移到內地的條件與方針。他指出:“中國未來之國民經濟將有較大幅度之增長,前景令人鼓舞。”
有記者問,長實係最終會向內地投資多少?李嘉誠答道:“現階段很難估計,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難預測的。若經濟環境發展理想,最終在內地投資的資產值可能會占本集團總資產值的25%。”應該說,25%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長實係資產總值750億計算,日後該係對內地的投資將達到190億港元。
當然,李嘉誠並冇有透露什麼時候達到25%這個比例。因為他素來一言九鼎,從不食言也從不爽約。如果冇有十成的把握,他不會限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否則,就等於是給自己套上緊箍咒。他的一貫態度是凡事留有餘地,認為這樣纔會爭得主動。但是,從李嘉誠的話語中,我們也不難判斷出,一旦認為時機成熟,他向內地的投資便將氣勢磅礴,勢如長江。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黃集團為核心的港方財團與中方財團深圳東鵬實業,在北京簽署深圳鹽田港發展合同。在該發展項目中,中方財團深圳東鵬實業擁有3成股權;港方財團包括和黃旗下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熊穀組公司等,共占7成股權,控股權在和黃集團。
深圳鹽田港發展公司總投資額為50億元人民幣,目標是建成與香港貨櫃碼頭互補的世界級鹽田貨櫃碼頭,工程分若乾期完成,第一期擁有2個貨櫃泊位和4個雜貨泊位,建成後將大大緩解香港貨櫃碼頭的壓力。
但是,鹽田港計劃曾遭到馬世民竭力反對,他認為在內地搞貨櫃碼頭,等於搶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對此,李嘉誠更具遠見卓識。他說:“深港間的大鵬灣是天然深水港,我們不搶先建鹽田港,彆的財團也會搶著去乾,那將成了我們與彆人對打”。
從1992年秋天起,廣州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便與李嘉誠的長實、新鴻基地產及香港多家中資港資銀行,商談合作興建一幢73層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大廈占地5.5萬平方米,樓麵積30萬平方米,以當年物價計算,需要投資3.5億美元。
現在,這幢全廣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廈,已在天河拔地而起,成為廣州天河新城區的招牌建築。正如一提起白天鵝賓館,人們就聯想到霍英東一樣,一提到廣州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人們就會想起李嘉誠。
1992年11月下旬,李嘉誠與胡應湘達成協議,合作發展廣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廣州至珠海段,總投資為96億港元,長實與和黃共持控股權,其餘股份由新鴻基地產及數家日資公司擁有。
該項工程項目的投資回報依賴於征收費用,是一項投資大、風險大、見效慢的長線基礎設施投資。李嘉誠看好這段公路的廣闊前景,他認為回報雖然慢,但回報長期而且穩定,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投資回報額將會逐步提高。此外,修路也是造福積德的好事,何況能進一步提高聲譽。
1992年6月,在上海,港滬發展有限公司與閘北區政府簽署協議,以1.31億美元租得火車站以南5.78公頃土地的使用權。港滬發展由和黃、中國光大、香港鵬利等財團組成。該聯營公司,準備在租下的地盤上建造22萬平方米的綜合建築群,需投入資金上百億元人民幣,全部工程已於1998年底完成。
李嘉誠在上海的另一項大手筆是海港工程。這是他1992年9月間在上海考察碼頭設施的結果。
1992年11月23日,和黃集團及上海港務局,就合作經營的項目——上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達成原則協議。據協議,和黃投資60億元人民幣,建設金山標準集裝箱碼頭、國際深水港碼頭等項目。這樣,李嘉誠不僅在香港擁有貨櫃碼頭的半壁江山,還將在中國內地的貨櫃碼頭業坐居老大,成為亞洲首席私營貨櫃碼頭大王。
在亞洲稱王,使李嘉誠牢牢掌握了主動權,這樣一來也使和黃集團內地與香港的貨櫃碼頭互為犄角,兼顧統籌。
1992年9月初,在海南,長江實業、香港熊穀組、中信旗下的榮高貿易、台資大中華及海南省3家銀行,共同組建海南洋浦土地開發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80億港元,發展洋浦自由港,其中長實占一成股權,投資約18億港元。
1992年11月,長實集團與福州市政府簽署協議,由長實投資35億港元,參與福州舊城區三坊七巷的改造和重建工程。
從1992年秋起,長實集團就在大西南選擇投資基地,最後將目標確定為西南第一大都會重慶。
1993年,長實係三家公司斥資8億,對重慶市中區依仁巷進行全麵改造,建成麵積為23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住樓群。
1994年3月,李嘉誠在重慶專設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參與該市康居工程建設。該工程分佈在重慶市五區一縣,總建築麵積達500萬平方米,全部由港方投資並承建。第一期工程150萬平方米,長實係投資10億港元。土地由重慶市政府提供,房屋由市政府包銷,利益按協議分配。
李嘉誠投資內地房地產,可謂駕輕就熟,一來房產是他賴以發展的核心產業,而且房產一般投資短,見效快;二來房產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康居工程,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李嘉誠樂此不疲。
在北京,李嘉誠也參與了多家酒店投資。最引人注目的當屬1992年與郭鶴年聯手獲得王府井舊址發展權。李嘉誠說過,內地的土地價格與起樓造價的比例往往是1:10,而在香港的不少地段,這個比例正好倒過來。
中港合作的基礎是互補互利,港方的優勢是資金雄厚,中方則控有土地使用權、審批權。李嘉誠投資內地地產,就是充分利用了地區間的差彆,充分挖掘了資金潛力。
[投資金律]
投資內地,與投資海外一樣,李嘉誠不投則已,一投就宛如一場席捲內地的旋風,而且勢比長江,獨領風騷,這一點與他先前的猶豫徘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李嘉誠的投資原則,那就是在投資之前先按兵不動,靜待最佳時機,一旦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之後,就會果斷出手,大乾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