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3.準確的判斷是投資成功的前提
-
3準確的判斷是投資成功的前提
1960年前後,李嘉誠以天才的頭腦、敏銳的目光,察覺出塑膠花也並非久留之地。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凡是裝飾品,日子久了就會使人厭倦。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人們越來越喜歡摩登,鮮花代替塑膠花的日子不會太遠。李嘉誠必須為自己手中一億元的龐大資金尋找出路。
一天,李嘉誠獨自驅車在外麵兜風,無意中看到原野上的農民正忙於耕作,建築工人正忙於蓋房子。李嘉誠腦袋豁然開朗,是啊,為什麼冇有想到房地產呢
香港地域狹小,人口密集,四五百萬人擠在區區一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5000餘人,成為當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同時,香港的人口現在仍以平均每年十萬人的速度在增加,使這個素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實的“珍珠”。
李嘉誠從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間的有限,經濟發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日趨重要,預見到地價來日必然暴漲,香港地產業極具發展前途。他讚成有人曾指出的“從古至今,以房地產最能儲存幣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彈丸之地的香港。”
李嘉誠當機立斷,毅然決定投資地產業。1958年,他開始涉足地產界,在香港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高的工廠大廈。1960年,他又在柴灣購地興建另一座工廠大廈。這兩座大廈的麵積總共達到了12萬平方英尺。這就是說,當香港、九龍和新九龍中心地區地價猛增,私人土地開發者於60年代在荃灣、元朗和大埔開始投資房地產的時候,李嘉誠就已經捷足先登了。
香港寸土寸金,炒樓成風,是冒險家的樂園。有的人用冒險的辦法,采取“開髮式”投資。所謂“開髮式”,就是買空賣空,僥倖取勝。也就是說,你手上隻有10萬元,卻要做100萬元的生意,那不足的90萬元就用地皮或樓宇向銀行抵押,交納利息。這是一種投機的做法,好處是可以用小本賺大錢,物業市場猛漲就發大財,你想賺更多的錢就向銀行多借點。但是,做生意決不可能一帆風順,任何商品決不會隻漲不跌。物業市場一旦跌落,狂瀉,或者銀行資金緊縮,“開發客”就毫無招架之力,隻能乖乖投降,宣佈破產。
李嘉誠決不做“開發客”,冒險、投機非他所長,穩健發展方是英雄本色。他從用現金購買舊樓改造著手,地價低時大量買進土地,他看準了地價一定會上漲,因此並不急於把買得的土地和房產脫手。特彆是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時期,香港進入了真正的黑暗時期,謠言四起,人心浮動,百業蕭條,地產有價無市。許多目光短淺的人擔心“**要用武力收複香港”,紛紛逃往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等地,把工廠、商店、酒樓、住宅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出售。在這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李嘉誠卻獨具慧眼,堅信亂極則治,否極泰來。
李嘉誠撥開眼前的迷霧,看到香港燦爛的未來,毫不動搖,穩坐釣魚台。他一麵小心翼翼地嚴格控製財務開支,不致為銀行所乘;一麵又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充分利用經營塑膠工業中每年不下千萬元利潤的盈餘,購買低價的地皮和舊樓。於是,在人們爭先恐後地拋售地產、物業的時候,他卻胸有成竹地購買了一幢幢設備齊全的舊大樓,蓋起了一座座富麗堂皇的新大廈。
正如李嘉誠所預料的那樣,風波過去了,香港進入了工業化大發展時期,還被國際經濟組織列為十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之一。其實早在60年代,香港就成了亞太地區棉紡織品、服裝、電子及塑膠玩具等幾種輕紡工業中心。70年代則進入了“工業成熟期”,成為地區性的國際貿易中心、海空交通樞紐、金融旅遊和通訊中心。工商業的迅猛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愈來愈大,而香港卻是個海港,陸地山巒起伏,可供商業用地的麵積僅占全港麵積的1/8。十年動亂期間,中國大陸許多人避難來到香港,人口激增,社會對工、商、學、住等各類樓房的需求急劇增加,與土地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麵對這種情況,香港當局實行了高地價政策。一方麵大規模填海造地高價銷售,另一方麵壟斷經營,實施了“價高者得土地”的方針,這就更加助長了地產業的狂熱發展,一時間“炒”樓之風盛行,但也因此造成了地產業隨著市場的波動起伏不定。一些人高瞻遠矚,廣置地產,把握時機,大發橫財;一些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下錯了賭注,傾家蕩產。
李嘉誠真不愧稱得上是一位“投資奇才”,他熟諳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善於掌握買入和賣出的時機,時而迂迴前進,時而單刀直入,因勢利導,為長江公司未來的大發展打開道路。他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順利地闖過各種險灘急流,在地產業幾次大起大落中穩步向前。
1972年,李嘉誠就已擁有樓宇麵積35萬平方英尺,1975年增加到510萬平方英尺,1976年發展到635萬平方英尺。這一年中國大陸打倒了“四人幫”,政治開始穩定,昔日離開香港的大亨紛紛重返家園。
再後來,中國政府又實行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香港作為西方進入中國內地進行經濟活動的重要門戶和中國通往世界市場的橋梁,更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各種各樣的商務活動從四麵八方湧向了香港。他們大開辦事處,建立商場、賓館,成立貿易公司,這樣就更加大了對地皮的需求量,使得香港土地、樓宇供不應求,刺激房地產價格的猛升猛漲。李嘉誠洞察時機,看好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利用各種渠道聚斂資金,大力發展地產業。到1977年,李嘉誠擁有的樓宇麵積,擴大到了1020萬平方英尺,1979年增到1450萬平方英尺。
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香港地產業雖有幾起幾落,但總的趨勢是平穩上升的。1970年,每平方米工業用地為1107元,非工業用地為38074元,住宅為951元,分彆是1959年的105倍、2倍和58倍。進入70年代以後,香港地產業經過五年連續發展,1979—1980年達到了頂峰。1979年房地產疾速發展,地價狂升猛漲得十分驚人。這一年,工業用地每平方米大約為13876元,約為10年前的125倍,20年前的1335倍。非工業用地每平方米為70976元,比10年前約增長一倍,為20年前的425倍。住宅用地地價一直高於工業用地,為10年前的15倍或二十年前的87倍。隨著地價幾十倍、上百倍的猛漲,地產钜子李嘉誠的財富也就如長江之水滾滾而來了。
[投資金律]
準確的判斷力是商人成功的必備素質和能力,因為商人必須要敢打敢拚,而敢打敢拚的人必須眼光敏銳、判斷準確才能成為真正的投資家,從而在商場中打開大局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