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5.控股和黃,“蛇”吞“大象”
-
5控股和黃,“蛇”吞“大象”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初時規模不大,遠不能與怡和、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期,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逐漸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另外,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香港英資四大家族。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的小公司都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人能比。
祈德尊掐準了香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併,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湧去發展。從而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併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但“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有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讓他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從而引起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
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於是,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彙豐控股和記洋行,標誌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彙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併,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過。同時,又因為在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韋理上任也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期的好。
趁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凱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以李嘉誠當時的實力,硬要收購九龍倉有一定困難。李嘉誠一個金蟬脫殼,積聚優勢能量,進攻和黃。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首先,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而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係,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打了個平手。
反之,已經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曆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期盼著出現一位“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所以,隻要能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香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隻因為和黃在香港首席財主彙豐的控製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彙豐控製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而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須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吸納九龍倉股時,李嘉誠獲悉彙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彙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彙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龍倉股的行動,以獲彙豐的好感。李嘉誠賣了彙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彙豐必會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多萬股九龍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彙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可謂一石三鳥,既獲利5900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了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彙豐的關係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的努力,一半靠彙豐的支援。包氏與彙豐的交往史長達20餘年,他身任彙豐銀行董事,與彙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彙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麵,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因此,收購和黃,以小搏大,李嘉誠成為最大贏家。他放棄九龍倉,一石三鳥,換取了最大的勝券。
[投資金律]
“趁虛而入,蛇吞大象”的經營戰術表明,隻有避實就虛進退結合,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穫。李嘉誠在收購九龍倉的過程中,激流勇退,成為這場大戰的最大贏家。此為避實,為退。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此為就虛,為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