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 4.樂善好施,服務社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4.樂善好施,服務社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4樂善好施,服務社會

1995年8月,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宣佈李嘉誠為香港首富。李嘉誠說:“不,我跟你講,所謂首富大家都明白,是一個錯誤。在香港比我有錢的人不少,我不可以講他們的名字,然而香港人都明白。但是,富要看你的做法,是怎樣富的。如果單以金錢來算,我在香港第六、第七還排不上。我這樣說是有事實根據的。我認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麼做。照我現在的做法,我自己內心感到滿足,這是肯定的”。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李嘉誠並不在乎首富這個虛名,他更看重的是自己高尚的為人,看重用錢來乾什麼。是為善,還是為惡是為大家,還是為自己他一再強調:“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裡儘點心力,我是引為榮幸的。”

李嘉誠在資助家鄉修建安居樓和醫院之後,又資助家鄉450萬元修建韓江大橋。

此外,李嘉誠與夫人莊月明和母親李莊碧琴老夫人,還捐資111萬餘港元修建了潮州市的開元鎮國禪寺。先後捐資修複開元寺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他們的名字都已鐫刻在大寺內左側迴廊“樂善好施”的碑石上。

1987年~1990年,李嘉誠又捐資80萬港元給潮州、潮安兩醫院作“醫療福利基金”;1985年,他給潮州市庵埠華僑醫院捐贈了12萬港元;1989年,捐贈10萬港元給潮州作為“教育獎勵基金”;1990年,捐資150萬港元建潮州市體育館。此外,1992年還捐款50萬港元讚助南澳縣人民醫院。

李嘉誠對家鄉、對國家做了大量好事,但卻一貫秉承“低格調”的做人準則,“隻期默默耕耘,不擬作任何宣傳”,也不願出席剪綵儀式。在香港是這樣,在汕頭、在廣州是這樣,在家鄉也同樣是這樣。

1983年元宵佳節,潮州舉行盛會,有多項開幕或剪綵儀式。其中也包括潮州、潮安兩醫院的開業剪綵儀式。李嘉誠既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給醫院“命名”,也不帶“長實”的職員參加,更不邀請香港的嘉賓前來,並且自己也不願前去剪綵。隻是由於潮州市黨、政、民、僑領導人的一再邀請,礙於情麵和鄉誼鄉情,李嘉誠在最後一分鐘才答應前往醫院參加開幕剪綵儀式。

李嘉誠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他認為“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的奉獻”,“人的一生應該為國家、民族和人類做一些高尚有益的事情”,“為年輕一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個人當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鐘,想到曾為國家、民族、社會做過一些好事時,也就心滿意足了”。李嘉誠正是從這個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發,來實踐自己人生信條的。李嘉誠對香港社會福利事業的種種貢獻,也顯示了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的愛心。

李嘉誠秉承著“達則兼善天下”的古訓,關懷香港社會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認為,在香港有兩種人最值得尊敬、關心和鼓勵。一種是教師,他們在做“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一般來說,教師的生活都比較辛勤和清貧。也由於李嘉誠的父親曾經做過教師,深知當老師的甘苦,所以他特彆尊敬老師,也特彆重視和關心教育事業。

第二種人是警察,李嘉誠也深知當警察的辛苦,因為他們是維護社會治安的堅強支柱。他們忠於職守,出生入死,辛勤工作,廉潔奉公。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與安定,有他們一份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們也很值得尊敬、關心和愛護。

李嘉誠對香港醫療事業的熱心捐獻,也廣為香港市民所稱道。於1984年6月開業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李嘉誠專科診療所,就是李嘉誠捐贈3000萬港元興建的。當時的港督尤德主持了該專科診所開幕典禮。這家診所樓高4層,擁有49間檢查及診療室和整套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尤德說:“這座新專科診所是香港當局擴展新市鎮醫療服務區計劃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李嘉誠為此做出了貢獻。”

1987年,李嘉誠在香港捐資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興建了3家老人院。1988年~1989年,李嘉誠還捐資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亞洲盲人基金、香港腎臟基金、東華三院均有可觀的捐贈,其總額超過數億港元。

李嘉誠熱心捐贈醫療事業,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吾親以及人之親,痛吾痛以及人之痛”。一是基於他對“體之健康,益於社會”的深刻認識;二是他痛感昔年父親因失之貧窮和醫治不及而過早辭世的切身之痛,早在青年時期就立下,當發達之日一定要發展醫療事業造福社會的夙願。

李嘉誠對香港的社會福利和文化藝術事業也十分關心和熱心,多有捐贈。在這方麵捐贈的項目,包括有香港公益金、警察福利基金、懲教處福利基金、消防署福利基金、麥理浩基金、鄧堅慈善基金、尤德爵士基金、香港女童軍、聖雅各福群會,扶康會、香港路德社會服務處、皇家香港警務處退役同僚協會有限公司、香港皇家員佐級協會、星島報業以及在港的多間潮州機構以及香港文化藝術基金、香港芭蕾舞學院、合一堂、香港管絃樂團、香港經濟發展協會有限公司、香港基本法谘詢委員會寫字樓等25個項目,捐資數額超過1億港元。

另外,李嘉誠還捐資助建了香港的佛教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至於李嘉誠在香港不時扶危濟困、撫卹孤寡的事例更是不勝其數,但他從來都是默默地做著好事,從不張揚。

李嘉誠說過:“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隻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據悉,他還有一本“私賬”,那是“扶危濟困、撫卹孤寡、幫助親朋”的“賬本”。逢年過節或者一月一季,他的手下就會按名字、地址、數目寄去款項。

從1977年以來,李嘉誠每年都以“匿名”方式,用1億元港幣,幫助香港和大陸發展醫療教育事業。當然,也不要因此就誤解李嘉誠“揮金似土”。他是精明細緻的,很講究“錢”如何用得有意義,有社會效益。他是絕不允許“奢侈”和“浪費”的。因此,眾多的香港市民都誇獎李嘉誠“會用錢,會使錢”。

[投資金律]

做人要有金錢之外的思想,保留一點自己值得驕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才更加有意義。我的人生觀就是,我所做的都是我認為對國家和民族有利的。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扶貧濟危,撫卹孤寡、幫助親朋是我做人的基本方式。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