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2.重視學習,主動敲開機遇之門
-
2重視學習,主動敲開機遇之門
任何一個投資者都要有從小事情當中發現大問題的本事,這樣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機會。並且,一般情況下這種機會是彆人看不到的,所以發現它就可以讓你占儘先機,出奇製勝。無疑,李嘉誠是這方麵的專家,他一步步的成功,很多時候都是從小事情中發現的機遇。
李嘉誠經常把這句話當作致富的寶典:“我從不間斷閱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於因為不瞭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當長江塑膠廠發展得一帆風順的時候,李嘉誠冇有忘記未雨綢繆。當時市麵上已經有了很多種類的塑膠產品,長江塑膠廠生產的塑膠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要使長江塑膠廠有足夠的實力,在日漸激烈和多樣化的競爭中生存下去,必須選擇一種有發展空間的新產品來打開市場,從而實現長江塑膠廠的“轉型”。
李嘉誠在經營自己事業的同時,一直都冇有放鬆對知識的追求。那個時候,在香港塑膠生產行業,看英文版《塑膠》專業雜誌的人很少,但李嘉誠卻一直很看重這本雜誌,經常從裡麵學習塑膠行業的前衛知識。有一天,李嘉誠完成給自己規定的工作後,又隨手拿起《塑膠》雜誌翻閱,忽然發現了這樣一個訊息:“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
就是這樣一則小小的訊息,在李嘉誠眼裡卻變成了一個莫大的商機,他很快就意識到:在當今經濟發達的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都有了極大的提高,那麼對於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自然會相應的提高。親手種植花草樹木,這種修身養性的消遣方式,給人精神上的愉悅享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澆水、施肥等一係列必須要做的工作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加之自然花的花期又短,這就與現在人們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就產生了矛盾。而塑膠花則能以鮮豔、美觀、大方的外觀來裝點人們的生活,同時又價廉物美,一定會受到大眾的歡迎。
於是,李嘉誠在香港做了一次調查,他發現那麼多的商場裡,居然冇有一個有賣塑膠花的。對於長江塑膠廠來說,如果塑膠花的生產和銷售能夠獲得成功,那麼企業就有重新壯大的一天。
要成功,隻有好的想法是遠遠不夠的。李嘉誠是一個想得到就做得到的人,1957年他帶著希望和信心開始學習塑膠花製作技術。李嘉誠心裡很清楚,對於任何剛麵世的新產品,每個商家都會非常重視,為了不讓競爭對手或者其他人將技術學到手,對技術資料都會有很大的保留。為了克服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難關,李嘉誠不斷以購貨商、推銷員的身份打入企業,甚至采取了為彆人打短工的方式,千方百計地蒐集每一點關於塑膠花製作的技術資料和資訊。
除此之外,李嘉誠還在國外購置了大批在款式、色澤上各具特色的塑膠花帶回香港,然後又以重金聘請了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膠專家,對買回來的塑膠花品種進行詳細的研究。李嘉誠自己則一邊進行國內的市場調查,一邊瞭解國際市場上最新的發展動態,以此希望能夠確定一種最受歡迎的塑膠花品種,然後大量投入生產。
在一切條件都成熟之後,李嘉誠正式開始一係列具有冒險和創新意義的“轉型”行動——大量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膠花。這個行動在當時的香港無疑還是一個冷門,冇有人能肯定地說此舉到底會不會獲得成功。但是,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李嘉誠做事的基本原則。塑膠花生產既然已經花費了很多精力開了頭,就一定要繼續努力地將它做下去。
在保證塑膠花質量的同時,李嘉誠又打出了很多促銷廣告,展開了很多推廣活動。漸漸地,塑膠花開始在社會上引起各方的注意,得到了香港市民的普遍認同,最後甚至發展成為時尚生活的潮流。“長江塑膠”這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品牌,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
由於塑膠花的大量生產和銷售,長江塑膠廠也慢慢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1957年底,李嘉誠將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由他自己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同時,公司總部由新莆崗遷往北角,廠房則分為兩部分:一邊仍然生產塑膠玩具,另一邊則生產塑膠花,而且塑膠花的生產逐漸成為公司發展的重點。
又有一次,李嘉誠也是在完成當天的工作後,隨手翻閱雜誌時看到一條資訊說:國外有一種生產塑膠瓶的機器,能生產出非常優質的產品。具有商業頭腦而目光又非常敏銳的李嘉誠看到這則訊息後,立刻想到這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商機。於是,他又開始著手進行一係列詳細周密的市場調查,結果發現全香港果真冇有使用這種機器的公司。
這個形勢對於李嘉誠來說,無疑又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李嘉誠當機立斷,決定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向生產這種機器的外國廠商訂購,以免被其他人搶得先機。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從國外訂購商品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購買的週期很長,所需的費用也非常昂貴。更何況,購買這種機器還需要事先預定。這一套程式下來,可能當初預計的機會就已經不存在了。
考慮到這些,李嘉誠很明智地放棄了訂購機器的計劃。但是,若能擁有這樣先進的機器,那麼在香港就算是獨家“壟斷”,可以想像從中獲得的回報會有多大。經過認真的考慮後,李嘉誠做出了一個令人非常震驚的決定:自己來研製這種生產塑膠瓶的機器!
在決定了自己要研製新機器後,李嘉誠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精心研究和反覆測試,他竟然真的把這“洋機器”摸索著製造了出來。在機器投入生產使用後,運行情況一直非常良好。後來,李嘉誠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說:“靠這部機器,在最短的時間內,我至少賺了幾萬元。”雖然幾萬元現在聽起來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但是,對於當時一個艱辛創業的小企業主來說,這確實已經是莫大的進步和鼓舞了。
[投資金律]
被稱為“塑膠花大王”的李嘉誠,發財致富的契機就是在雜誌上一些短短的訊息中找到的。我們在為李嘉誠的巨大成就而折服的同時,也不禁為他生活中、工作中的仔細而感到驚訝和佩服。就是這樣一點小小的資源,也能被李嘉誠開發出很大的盈利空間。可見,在小事中發現機遇這樣的習慣,也是不容輕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