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 > 第47章 與鄰村結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 第47章 與鄰村結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晨光初透,演武坪上的木棍已整列收回,皮甲疊放整齊。李震立於曬場邊緣,手中捏著一張新製的竹牌,上麵刻著“盟務”二字,背麵是李瑤親手繪的五村方位草圖。他將竹牌遞給趙武,道:“今日起,此地不演武,設席迎客。”

趙武接過竹牌,轉身命人拆去樁列,清掃地麵,鋪上粗席。二十名護衛卸下皮甲,換上素布短褐,列隊立於席側,手中木棍橫持,鐵頭朝下,肅靜無聲。李驍自鐵匠鋪走出,肩上搭著一條未上漆的木杆,見狀略一停步,隨即轉身入賬房,取來一壇鹽、兩袋新糧。

半個時辰後,三村來使陸續抵達。槐樹村村正拄拐先行,身後兩名壯丁抬著半扇風乾野豬;柳屯村派了老鐵匠攜徒而來,空手無禮,目光卻緊盯著加工坊方向;寒村則由族中長者帶隊,牽來一頭瘦牛,牛角上綁著紅布。

李震迎至寨門,未行虛禮,隻拱手道:“諸位遠來,不為客套,為活路。”

席上無酒,唯茶水粗碗盛著。李震命王二將鹽壇啟封,當眾舀出五斤,分置三碗;又開糧袋,倒出十斤土豆粉,雪白如霜。三村來使目光微動,槐樹村村正喉頭滾動,卻仍沉聲道:“李家坳自立未久,何以分糧與外?”

“因獨活難久。”李震答,“流寇若再來,未必隻攻我寨。張大戶屯糧蓄丁,早有吞並之心。今冬若各村自守,缺鹽者餓死,缺糧者凍斃,匠人逃散,丁壯潰逃——到時誰還能立?”

柳屯老鐵匠開口:“若隻通商,我村可用獸皮換鹽。”

“通商不夠。”李震搖頭,“一村遭劫,四鄰皆危。今提‘聯防共濟’,不納貢,不分地,不奪權。隻求一旦鳴鑼三響,他村出丁二十,持械馳援。救兵若遲,盟約可廢;救兵若至,傷亡共擔。”

槐樹村村正皺眉:“若誤鳴鑼,豈不擾民?”

李瑤此時起身,展開一卷粗紙,上繪五村地形與路徑,標注各村丁口、存糧、鹽量、匠人數量。她指尖點向寒村:“貴村存鹽不足三斤,冬獵所得獸皮堆積無用,因無鹽醃製,肉儘腐。柳屯缺犁,墾地遲緩;槐樹有匠無鐵,修具維艱。而我寨有鹽有糧有技,卻缺柴少獵,北坡林密,不敢獨行。”

她頓了頓:“單村皆殘,合則俱存。此非施捨,乃等價之換。”

寒村長者低頭看著圖表,手指輕撫“存鹽:08斤”一行,久久未語。

李震繼而命李驍取來三張圖紙,一為曲轅犁改良式,二為脫粒槽結構,三為醃菜密封法。他將圖紙推至席前:“此三技,無償授之。但需盟村承諾:遇襲鳴鑼,三響為令,半時辰內出丁。瞭望臺設於各村高處,日舉旗,夜燃火,敵情屬實再動。”

柳屯老鐵匠顫抖著接過犁圖,反複摩挲,忽低聲問:“此犁……真能省半日工?”

“省的不止半日。”李瑤道,“若配牛力牽引,一牛可耕兩畝,日墾量翻倍。”

老鐵匠猛然抬頭,眼中精光一閃。

槐樹村村正仍猶豫:“若他村不救,奈何?”

李瑤取出三枚竹符,每枚刻有村名與編號,遞與三方:“此為信符。一村鳴鑼,持符者奔襲,沿途村寨見符即放行,不得阻攔。若某村拒援,符留其地,盟約自動作廢,日後斷市斷技。”

李震補充:“李家坳為中轉站。各村可用柴、皮、舊鐵、野菜,按定例換鹽換糧。護衛隊負責押運,防劫防盜。”

寒村長者終於開口:“我村願盟。”

槐樹村村正咬牙:“若真能共技,我也應下。”

柳屯老鐵匠將圖紙緊緊揣入懷中,點頭不語。

當日下午,五村聯防約定正式簽署。李瑤以墨筆繪就《五村聯防圖》,釘於議事廳牆。圖上以紅線連各村,標注瞭望臺位置、馳援路線、物資交換點。她另設三色小旗:白旗為警戒,紅旗為集結,黑旗為死戰。

李震宣佈設立“盟務司”,由趙德主理,李瑤協理,專司協調事務。王二被任命為聯絡使,明日即赴三村傳遞信符。

集會散後,李家坳內部卻有流民聚於曬場角落,低聲議論。

“咱們鹽才攢下多少,就分給外人?”

“那寒村連鹽都沒有,憑啥用幾張皮就換糧?”

“護衛隊才立,該先固本,不該外聯。”

李震聞訊,未召長老,未設席位,隻命人於祠堂前敲鑼聚眾。全寨男女老幼立於階下,靜默等候。

他立於石階最高處,手中握著一根未上鐵箍的木杆,與李驍昨日所持相同。

“你們說,為何要分鹽?”他問。

無人應答。

“半月前,我們挖出第一顆土豆時,有人哭,有人笑。笑的是吃飽有望,哭的是怕好景不長。今日我們有鹽有糧有兵,可若明日流寇圍三村,屠戮殆儘,然後調頭攻我——那時,我們還能守住嗎?”

他將木杆緩緩插入土中,深及半尺。

“結盟不是施捨,是把命綁在一起。他們活,我們纔有退路;他們強,我們才無後患。今日不分鹽,明日必獨戰。”

他拔出木杆,指向北坡林道:“那一日,若隻剩我們一寨,你們覺得,還能撐幾日?”

人群漸靜。有人低頭,有人握拳,有人望向演武坪上那二十根整齊插立的木棍。

李驍立於人群之後,聽著父親的話,目光卻落在牆圖北側。他走近幾步,從李瑤手中取過炭筆,在圖上寒村以北劃出一道虛線,旁註“獸蹤頻現,疑有流寇殘部潛伏”。

李瑤見狀,立即取筆補錄:“北線設暗哨兩名,輪值三日一換,訊號歸聯防圖統管。”

蘇婉自醫棚歸來,立於祠堂階前,聽罷全程。她未發言,隻待眾人散去,輕聲對李瑤道:“下次可教他們認藥。寒村多苦蒿,能退熱;柳屯山陰生茯苓,可健脾。若能識藥,傷病不致拖死人。”

李瑤點頭記下。

入夜,盟務司首度開賬。趙德執筆登記三村首批交換物資:寒村送柴三百斤,換鹽一斤半;柳屯交舊鐵八斤,換土豆粉五斤;槐樹以兩張鹿皮,換醃菜壇兩口。

李瑤在冊末批註:“首日交換,秩序井然。信符已發,瞭望臺明日動工。”

李驍巡視至北坡,見一名護衛正除錯新製的鑼架。鑼麵黃銅,由繳獲的流寇銅鍋熔鑄而成,聲可傳三裡。他試敲一響,聲音清越,驚起林中宿鳥。

“一響警戒。”他低聲說,“明日教他們分三等。”

他轉身欲回,忽見遠處山脊有火光一閃,隨即熄滅。他眯眼凝望,那火光再未出現。

他未呼人,隻將手中木杆輕輕靠在鑼架旁,大步走向議事廳。

地圖仍掛牆上,炭筆虛線清晰可見。他取過一枚黑旗,釘在虛線。

旗麵未展,杆身微斜。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