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李承乾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第第六感
-
李承乾的李承乾的第六感
“你是太子,不要著眼於兒女情長,我已經下令安西、吐穀渾、鬆州等地戒備,吐蕃膽敢再來,格殺勿論。”
李承乾能理解皇帝的憤懣,曆史上唐軍不是冇嘗試過征討吐蕃,最後都因高原反應戰鬥力銳減。吐蕃天然地利的優勢,即便是放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都令人棘手。
唐朝時期,處於氣候的溫暖期,高原雪線上移,有助於吐蕃農田和畜牧業的發展,這也是吐蕃能和唐朝拉鋸百年的原因。
華夏曆史上,真正將吐蕃納入版圖的還是元朝,長期活動在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
“後來的人,是怎麼滅了吐蕃的。”
皇帝這是動了滅國之心,李承乾陷入回憶,最後道:“覆滅吐蕃的時候,屬於氣候的寒冷期。雪線下移,草場和農田被覆蓋,農業,畜牧業萎縮。失去農業支撐,吐蕃王朝戰力下降,王朝衰弱。”
“原來如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和戰馬被天時卡住了,就相當於被人扼住了喉嚨。當年打突厥,他也是等到突厥大災,馬畜牛羊大規模遭災,才發兵突厥。就一句話:趁你病,要你命。
“征服吐蕃的草原民族,遊牧政權,也來自於高原,雖然地勢上遜色於吐蕃,但相比在平原發展農耕文明的我們來說,克服高原反應上已然是占了優勢。
藏傳佛教的教義明確反對戰爭,雖然反對的是主動發動戰爭,但它的廣泛傳播,確實削弱了吐蕃百姓軍事對抗意願。再有吐蕃內部王室內鬥,藩鎮割據,一盤散沙。”
李世民道:“我聽明白了,天時地利人和,大唐都不能直接滅了吐蕃。或者可以說,滅吐蕃的代價,不是大唐可以承受的。”
“一個正處在上升階段的國家,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良好,後備基礎穩固,加上地利之勢,強攻的確不是上策,眼下的吐蕃可比突厥和薛延陀要難纏的多。”
怒從心起,李世民一拳砸在案上,李承乾心下一緊,看了眼碎裂的案子。
“父親,打完了它,就不能打臣了。”
李世民:……
“天地良心,我是生怕你擦破點兒皮,說這種話,你喪不喪良心?”
李承乾道:“我最近心慌的很,總覺得有事情發生,還是小心一些的好。”
李世民都氣笑了,又道:“印度教那一套,寫完冇有?”
“臣不是專業研究印度曆史的教授,看那段曆史完全就是給自己找點兒樂子,打發時間,具體教義實在記不得了。”
李承乾有自己的憂慮,印度教那套理論,對統治者有絕對的優勢,誰知道後麵會不會有腦抽的人借題發揮,封建時代識字率不高,思想未開化的百姓容易被蠱惑,國運賭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