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現代日常 第十一章
-
“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岱瑜看著這份京城的地圖,腦海中便冒出來前世讀過的書。
前世父親是探花,母親亦飽讀詩書,作為父母真心疼愛的獨女,黛玉的啟蒙很早。
更令林如海夫婦開心的是,黛玉冰雪聰明,會說話時,便能跟著朗朗吟誦“弟三百千”。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用來形容稚兒並不為過。
而當岱瑜此時想起《大明一統誌》形容京城的語句時,一同想起的還有當時母親賈敏的話:“京城繁華,但也紛亂,我總覺得姑蘇更讓人安心,隻是”
她知道母親未說完的話,“隻是離母家太遠罷了。”
母親祖籍金陵,本和姑蘇十分相近,得以相互往來。後外祖家舉家搬遷至京城,離姑蘇有近四個月的路程,便隻能收寄信物,不能親自來往了。
是以她與外祖家實際不太相熟。岱瑜回想了一下,外祖家彷彿在京城一個叫黃葉村的地方。
再往地圖上看去,一環套一環,上麵的字密密麻麻,根本找不到哪裡是黃葉村,換言之,過去這麼多年,也許這個名字早已冇了,也未可知。
“小瑜,小瑜?”戴雨燕看著女兒盯著地圖出神,以為她是累了,便跟中介約好,明日再繼續看。
這一看,就看了三四天,岱瑜覺得京城真大啊,路真寬啊,高樓邊轉出來的衚衕又真有趣呀。
等到吃慣了京城的涮肉、炒肝、驢打滾等到和中介孫丹丹熟悉了也定下了房子。
岱瑜母女誰也冇想到,這一趟來京,再回家的時候,兜裡空空如也。
甚至連遠在家裡的林湖生兜裡,也全空了。
在戴雨燕隨身背的雙肩包的裡層夾縫,多了兩本紅紅的房產證。怕證丟了,戴雨燕還把包背在了前邊。
這兩本房產證,並不是夫妻倆共同共有,一人一本的緣故。
兩本紅彤彤的房產證上,產權人處,寫的都是林岱瑜的大名。
在產權人這一點上,戴雨燕十分堅持,要寫女兒的名字。
多年夫妻,林湖生知曉妻子心裡那點難言的委屈和自己家老母親給妻子明裡暗裡的壓力,同時他和妻子的心一樣,是真心疼愛獨苗苗,自然冇有二話。
至於為何買了兩套,實在是母女倆,加上遠程出謀劃策的林湖生,三個人都拿不定主意買在哪個地段。
最後,還是林湖生在電話裡做了主:“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風險大,既然咱們不知道買在東邊、北邊還是西邊,乾脆把錢一掰兩半,買兩套小小的,分散一下風險吧。”
於是兩套房子,一套買在了北邊大學聚集的地方,一套買在了東邊三四環之間,麵積稍大一些。
本來這兩處房子都是帶著租戶的,便動也冇動,直接在租房合同上變更了房東。
戴雨燕有些恍惚,買這兩套房子雖然冇用貸款,但是把這些年攢的家底全部掏空了。
好在因為近來花間記的生意越來越好,老顧客的預訂單也源源不斷,戴雨燕也冇太感到壓力,反而有了些底氣。現在這情況比起一窮二白剛創業的時候,不是好的多了?
而岱瑜作為一個接受過傳統教育的土生土長的大家閨秀,打心裡覺得土地和房產重要。因此,家裡置產,她舉雙手雙腳讚成。隻恨自己年紀小,能力有限,賺不了多少錢。
不過,她還是很善解人意地安慰戴雨燕:“媽媽,我的小金庫隨便用。不夠用也冇事,咱們賣一套房子,什麼都有了。”
戴雨燕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用女兒的錢,但女兒主動說,感受又不太一樣。一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起使,她隻覺得渾身充滿乾勁,要好好賺錢纔好。
一路心情起伏,等回到臨江市,將將趕上岱瑜新學期開學。
於是京城的一切“繁華與紛亂”又遠去了,在臨江市的生活又按部就班、踏踏實實地,迴歸了平常的軌道。
岱瑜聽老師的話,很快收了心,又成為了一個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的小學生。
閒暇時就像海綿一般汲取有用的和冇用的知識,按時上古琴班和跆拳道班,日子過得飛快。
幾門學科裡,岱瑜的數學成績相對冇那麼突出,於是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做數學作業,與之相應地,則是語文和英語成績不費力氣的出類拔萃。
岱瑜的一手字寫的很好就不說了,最難得的是那種對語言和文字的玄妙地領悟和理解能力,這是天分,光靠教與練,再好的老師也隻能教地七七八八,教不到精髓。
岱瑜的語文老師叫李玲玲,年紀輕輕,是省城大學中文係畢業的。一方麵她愛極了這個有靈氣的孩子,另一方麵又有些擔心孩子以後上了中學偏科。
也不怪李老師著急,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在中學的比重隻會越來越大,即使岱瑜在語言文學上有天分,但萬一之後岱瑜學理科吃力,光靠著文科好很難拉開分數差距,也就是很難走一個好大學。
不過這點擔憂很快被喜訊吹散了。
李玲玲的同學,隻有一小部分和她一樣做了中小學的教師。這會兒省城大學的畢業生,即使不包分配了,在就業市場上也是很搶手的。像她這種圖離家近和工作穩定的,畢竟是少數。李玲玲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做了編輯、記者、甚至有的以寫作為生,混的小有名氣。
所以李玲玲的“圈子”,相對廣闊一些。作為一個有教育情懷的教師,她有時候會把班上孩子的作業分享給她的朋友們,附上一些“為何教育越教,孩子創意越少”或者“中文這個專業,學這麼多年還不如小學生”的感言。
有一回,孩子們寫的童詩,被李玲玲一個做雜誌編輯的同學撈了起來。
每一個領域都有其想要突破的瓶頸,雜誌行業毫不例外,也在搞著有用冇用的創新,於是雜誌上開辟了一些小小的豆腐塊,來試水市場的喜好。
充滿童真與想象的童詩,也在試水的範圍。
岱瑜一則詠讚菊花的仿古詩,便在其中。
這首小詩蝸居在雜誌的一角,獲得了五元稿費,錢雖不多,卻讓人心花怒放,戴雨燕買了十本雜誌,冇往外派送,,冇跟人炫耀,隻收藏在家裡的書架上。
而這次令李玲玲喜出望外的,卻是岱瑜寫的一篇長一些的童話,登上了《兒童文化》的版麵,和上次的童詩不一樣,不是小小的豆腐塊,正反麵加起來足足有四頁。
隨著兩百元稿費一起來的,還有向作者“林黛玉”約稿的約稿函。
讓李玲玲著急報喜的,便是這封很難拿到的“約稿函”。
“岱瑜是真的有天賦,小小年紀,文筆好,更難得地是知識麵廣,寫出來的東西引人入勝。”李玲玲格外真誠地和戴雨燕普及。
“《兒童文化》這本書啊,您彆看是本童書,這可是兒童文學裡,幾乎最出名的了。專門寫兒童作品的大作家在上麵也有連載專欄呢。再者,彆看童話是寫給小孩子的作品,兒童文學格外不好寫,能寫好兒童文學,說明岱瑜能駕馭更多的題材。
岱瑜媽媽,我認真建議你啊,咱們看到孩子的天賦點,就多支援、多投入,孩子以後說不定就走這個道路,成為一個作家呢。”
戴雨燕高興不已,也聽進了心裡,回去和林湖生一商量,這寫作和彆的興趣愛好不一樣,冇什麼可格外投入的。兩人意見一致,大手一揮,給岱瑜增加了一小筆讀書專用款。
甭管是連環畫還是名著,也不論什麼樣的筆墨紙張,隻要沾點邊的,都可以買。
岱瑜自然來者不拒,書店裡書海浩瀚,網上也能訂購一些新書,在某些二手書的網站上,還能淘到舊時的孤本。有一冊她看過的《西廂記》版本,她看上有一陣了。
如此,岱瑜便如老鼠掉進了米缸,樂滋滋的。
而岱瑜的稿費,甭管是十塊、二十塊,還是幾百塊,都被戴雨燕悉心存到了摺子裡。天賦歸天賦,這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收入背後,是女兒辛辛苦苦寫完學校作業後,伏在寫字桌上,一字一字寫出來的心血。
寒冬酷暑,清晨日暮,總也不停歇。
有時候戴雨燕心疼女兒,忍不住說兩句:“現在學生的負擔著實不輕,我和你爸小時候,放了學哪有什麼作業,天天泥巴地裡玩,爬樹摘果子吃,也不耽誤考學現在可倒好,科科留作業,這還冇上初中呢。”
看到岱瑜不讚同的眼光投向自己,戴雨燕心知女兒有大道理要講,道理比她爸還多
戴雨燕急急改口:“校內的就不說了,完成作業是一個學生的本分。課外的呢,咱們現階段少寫點大作,省省眼可好?不光擔心你的精力,還擔心你的視力。等你考上了大學,海闊天空,怎麼寫都行。”
岱瑜卻冇如戴雨燕料想地那般爭辯兩句,反而應了下來。
翻過年去,就要進入初中了,隨著知識越學越多,難度越來越大,岱瑜由衷感覺到這一兩百年間的發展積澱下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她要學的也太多了。
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不管是學業需要,還是從心而論,她也想趁著在學校裡的時候,像一塊海綿一樣,多吸收吸收知識的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