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 第74章 建安元年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第74章 建安元年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建安元年,元月,長安未央宮前殿。

新年已過,萬象更新。

在司徒趙溫及眾臣的建議下,天子劉協下詔,改元“建安”,取“建樹宏業,安定社稷”之意,昭示著曆經劫波的大漢王朝,意圖掃除陰霾,開啟一個嶄新紀元的決心。

此時,距離攻克長安已過去一月有餘。

在丞相楊彪的總攬協調,以及司隸校尉賈詡、京兆尹鐘繇等文武百官的同心戮力下,殘破的帝都總算初步恢複了秩序,朝廷的運轉也漸漸步入正軌。

雖然遠未達到鼎盛時期的規模,但至少不再是當初那軍帳議事、門檻論政的窘迫景象了。

今日,是改元後的第一次大朝會,儀式格外隆重。百官依品秩魚貫入殿,分列左右。

在之前,劉協考慮到鐘繇能力突出,光是治理京兆有點過於大材小用,順帶讓他任了尚書令,也主管一部分行政職責兼任京兆尹,這點事情對他來說隻能說是剛好。

文官班列以丞相楊彪為首,其後依次是尚書令鐘繇、司徒趙溫、太尉士孫瑞、司空張喜、司隸校尉賈詡、宗正府都司空令劉曄等公卿重臣,陣容雖不及鼎盛時期,卻也初具規模,氣象肅穆。鴻臚丞楊修持節外出,未在其列。

武將班列則、以左將軍楊奉、右將軍楊定為首,其後是征北將軍段煨、征南將軍張濟、虎賁中郎將徐晃、鎮南將軍張繡、執金吾馬超等一眾身著赤色或玄色朝服的將領。

他們雖已努力適應朝堂禮儀,但眉宇間的剽悍之氣與久經沙場的威勢,仍與周遭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為這座古老的宮殿注入了一股凜冽的銳氣。

執金吾丞龐德因奉命清剿司隸地區殘餘的盜匪潰兵,未能出席。

此外,還有許多原本品級較低、甚至隻有數百石俸祿的官員,也因朝廷急需用人而得以列席朝會,填充了殿內的空缺,使得場麵看起來頗為壯觀。

朝會伊始,依禮進行。

繁瑣的禮儀過後,劉協端坐禦榻,目光掃過殿下濟濟一堂的臣工,心中雖知百廢待興,卻也湧起一股難得的振奮之情。

他緩緩開口,聲音清朗而沉穩:“今日乃建安元年首次朝會,諸卿可有要事啟奏?”

丞相楊彪,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啟奏陛下。經月餘整頓,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輔之地,已初步恢複秩序。然連年戰禍,民生凋敝,流民甚眾。”

“臣與司徒、京兆尹等商議,已著手賑濟,以工代賑,組織流民開墾荒田,疏浚鄭國渠、白渠等灌溉水道,並修補長安及各縣破損城垣。如此,既可安頓百姓,使其得食,亦能恢複生產,增強防務,為一勞永逸之計。”

劉協聞言,讚許地點了點頭:“丞相此策甚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使民以時,方能長治久安。”

楊彪繼續奏道:“然三輔之地受創極深,非短期可複。臣等懇請陛下,體恤民艱,頒下恩旨,減免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郡今年田租與算賦,或全免,或減半,以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感念陛下天恩。”

此言一出,殿內文官紛紛頷首稱是,認為此乃仁政。

劉協略作沉吟,目光轉向京兆尹鐘繇:“鐘卿。”

鐘繇立刻出列:“臣在。”

“減免賦稅,乃惠民之策,準卿所奏,三郡今年田租算賦減半征收。”

劉協先是應允,隨即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起來,“然,賦稅減免,恩澤須真正及於民身!朕深知地方豪強、猾吏往往藉此機會,或隱瞞田畝,或巧立名目,中飽私囊,朝廷美意,反成彼等盤剝之機!鐘卿!”

“臣在!”鐘繇神色一凜。

“你身為京兆尹,總領三輔民政。朕命你,會同丞相府、司徒府,徹查三輔各縣戶口、田畝實數!重造版籍,厘定稅基!並嚴查地方,是否有膽敢在朝廷減免賦稅期間,依舊私征濫派、魚肉百姓者!”

“一經查實,無論涉及何人,嚴懲不貸!朕要看到朝廷的恩惠,實實在在落到每一個黔首身上!”

鐘繇深知此事關係重大,肅然應命:“臣遵旨!必竭儘全力,厘清賦稅,整頓吏治,絕不負陛下重托!”

劉協微微頷首,目光又掃向文官佇列中那位始終沉默寡言,卻令人無法忽視的司隸校尉:“賈詡。”

賈詡緩步出列,躬身道:“臣在。”

“司隸校尉,職在監察百官,肅清綱紀。鐘繇清查田畝、整頓稅政,其間必涉及地方豪右、貪官汙吏,阻力不小。”

“朕命你,遣麾下精乾吏員,協同鐘繇行事,遇有阻撓執法、隱瞞對抗者,無論其官居何職,背景如何,可先行糾劾緝拿,為京兆尹掃清障礙!朕許你臨機專斷之權!若有阻力,可調遣虎賁中郎將為援。”

賈詡麵色平靜無波,彷彿早已料到,簡潔應道:“臣,領旨。”

徐晃也出列表示遵旨明瞭。

武將佇列中,眾將大多對錢糧賦稅之事不甚了了,但見天子決策果斷,賞罰分明,心中亦覺凜然,對朝廷的威信更添幾分敬畏。

劉協看著領命的鐘繇與賈詡,心中暗道:“百姓有田可種,有飯可吃,冤屈有處可訴,誰還會跟著野心家造反?這天下亂的根源,一半在豪強,一半在饑寒。”

當年暴秦之亂,陳勝吳廣之流之所以一呼百應就是因為政令不得人心,就連秦地的老秦人都不再支援秦國了。所以他才能入關中為王。

想到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方能從根本上杜絕禍亂,劉協不禁又想起了那位曾提出類似見解、卻至今未能得見的大才——荀攸荀公達。

他收回投向賈詡和鐘繇的目光,轉而看向丞相楊彪,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急切:

“楊公,”劉協開口問道,“前番荊州彆駕伊籍返程時,朕曾命其傳諭劉景升,征辟荊州賢才入朝。如今可有迴音?荊州士子北上之事,進展如何?”

楊彪從容回奏:

“啟稟陛下。荊州牧劉表已遣使上書,言稱聞聽陛下克複長安,重振朝綱,不勝歡欣,已遵陛下諭旨,著手安排避居荊襄的北士賢才陸續北上。目前,多數士人已在其派兵護送下,抵達南陽郡宛城附近集結。”

“此番北上者,情形各異。其中多為先前朝廷任命,卻因中原戰亂、道路阻隔而未能赴任的地方官員。”

“例如,蜀郡太守荀攸荀公達,此前一直困於荊州,另有原京兆杜陵人士杜畿杜伯侯本為京兆官員,亦因關中動蕩,避難於荊襄。”

“此外,亦有如趙儼趙伯然等士人,純粹是因不堪戰亂流離,南遷避禍。然今聞天子號召,皆願北歸效命。”

“劉表已提供一份北上才俊名錄,其中確包括荀攸、趙儼、杜畿,以及文名頗盛的王粲王仲宣、潁川徐庶徐元直、河東裴潛裴文行、潁川杜襲杜子緒等數十人。”

“劉表言道,已命其侄劉磐麾下軍司馬黃忠,率部護送此批士人北上,預計現已抵達宛城、新野一帶。”

劉協仔細聽著每一個名字,尤其是聽到“荀攸”、“徐庶”時,眼中閃過一絲亮光。

他微微頷首,隨即想到一事,順口問道:“朕記得,徐州牧劉玄德奉詔入朝,亦規劃經南陽,走武關道。如此,可否令劉玄德部與北上士人會合,一路護送西行?”

“司隸初定,弘農、京兆一帶恐尚有潰兵遊匪,有劉玄德麾下等猛將護衛,當可保萬全。此皆未來朝廷棟梁,不容有失。”

楊彪略一思忖,便點頭應道:“陛下聖慮周詳。兩路人馬目的地相同,行程可合,劉玄德乃宗親重臣,由其護送,確為穩妥。臣稍後便擬令,通過驛道傳諭宛城,令雙方彙合,同赴武關。”

“甚好。”劉協滿意地點點頭。

安排妥當後,他心中那份對人才的渴望卻並未平息,反而想起了另一個他極為看重、甚至帶著某種宿命般期待的名字。

他帶著幾分試探,再次向楊彪追問:“楊公,劉景升提供的名錄之中……可曾提及故豫章太守諸葛玄之侄,琅琊諸葛瑾諸葛子瑜,及其弟諸葛亮諸葛孔明的訊息?”

楊彪聞言,仔細回想了一下奏報內容,隨後搖了搖頭,確認道:“回陛下,劉表所呈名錄之中,確未提及此二人之名。或仍隱居荊襄某處,未被州牧府悉數掌握;或另有緣由,未曾應召。”

聽到這個答案,劉協眼中掠過一抹難以掩飾的遺憾與失望,輕輕歎了口氣:“竟無此二人……可惜了。”

他並未多言,但那份短暫的沉默與歎息,卻讓殿內幾位重臣如楊彪、鐘繇等微微側目,心中暗忖:

陛下似乎對這兩個年輕人,有著超乎尋常的關注與期待?此人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令天子如此掛懷?

劉協很快收斂了情緒,恢複了一貫的沉穩。

他知道,人才招攬非一日之功,尤其是諸葛亮這等經緯之才,或許機緣未至。眼下,能迎來荀攸、徐庶、杜畿等一批賢士,已是極大的收獲。

“既如此,便依議行事吧。丞相,務必確保北上士人與劉玄德部順利彙合,安然入京。”劉協最後吩咐道。

“臣,遵旨。”楊彪躬身領命。

朝會繼續進行,商議其他軍政要務。但劉協心中,已將“尋訪諸葛孔明”之事,暗暗列為了一個長期且重要的事項。

他相信,那位與他年齡相仿、未來將“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臥龍,終有一天會出現在這未央宮前殿,成為他中興漢室的股肱重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