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 第81章 賢哉元直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第81章 賢哉元直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劉備聽罷荀攸奪取漢中的全盤謀劃,雖深以為然,但心中仍掛念著天子賦予他的首要任務——討伐袁術。

他身為此次東征的統帥,不得不考慮實際部署,於是向劉協拱手問道:

“公達先生深謀遠慮,奪取漢中確為朝廷長遠之計,備深為佩服。然則,陛下已明詔討伐袁術,命備總督軍事。”

“若依先生之策,朝廷重心轉向漢中,那淮南袁術之事,又當如何措置?是否應暫緩東征,或減少兵力,集中力量先取漢中?”

劉備此問,合情合理,也是在場許多武將心中的疑慮。畢竟,討伐僭越稱帝的逆賊,是當前最響亮的大義旗幟。

這時,一直靜聽的徐庶徐元直,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適時開口。

他起身向劉協和劉備施了一禮,聲音清朗而自信:“皇叔所慮,乃是常情。然庶以為,東征之事,非但不能暫緩或削弱,反而更應大張旗鼓,全力進行!”

“哦?”劉協聞言,微微挑眉,露出感興趣的神色,“元直請細言之。”

徐庶從容分析道:

“陛下,皇叔,此正是虛實相生、聲東擊西之妙用!皇叔不僅要去征討袁術,而且要率領精銳之師,打出堂堂正正之旗號,大造聲勢,讓天下皆知,朝廷王師已傾力東向,討伐國賊!”

“如此,方可吸引袁紹、曹操乃至劉表等關東諸侯的注意力,使其目光著於淮南。”

他話鋒一轉,指向西方:“與此同時,陛下可密令關中諸將,做出隨皇叔東調或征伐他方,留守空虛。”

“朝廷甚至可故意放出風聲,言關中糧草不濟,兵力多用於東線,以此迷惑張魯、劉璋,使其放鬆對西方、北方的戒備。”

劉協聽到這裡,已然有些明白,但仍有疑問:“元直此計,意在麻痹張魯,朕已明瞭。然則,先前公達曾言,需防備劉璋乾預漢中,故欲借劉表之勢以威懾之。”

“為何此刻,卿又建議朕遣使通訊劉璋,責問益州之事?此舉豈非打草驚蛇,促使劉璋與張魯聯合?”

徐庶微微一笑,解釋道:“陛下,此正是關鍵所在!遣使責問,並非真要即刻興兵問罪,而是‘敲山震虎’之策。”

“臣在荊州久聞劉璋性情闇弱,多疑無斷。陛下使者持節而至,嚴詞詰問其為何縱容張魯割據漢中、不修臣節,劉璋必惶恐不安,急於自辯。”

“他隻會竭力向陛下表明忠心,解釋自身無力征討張魯的‘苦衷’,而絕不敢在此敏感時刻,公然與朝廷對抗,更不敢輕易北上援助張魯,以免坐實‘勾結米賊、圖謀不軌’之罪名。”

“如此一來,劉璋的注意力將被完全吸引到如何應付朝廷責難、如何自保之上。而我軍真正的意圖——奇襲漢中,他反而難以察覺,或即便有所察覺,也不敢輕舉妄動。”

“此乃‘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我大軍虛張聲勢東征,是為‘虛’;偏師密取漢中,是為‘實’。對劉璋,我遣使責問是‘實’,卻掩蓋了我取漢中的‘實’。”

“若劉璋真有異動,則駐守荊州的劉表大軍西進威脅其腹地江州,則可變‘虛’為‘實’,迫其回防。如此虛實變幻,方可收奇效!”

徐庶這一番鞭辟入裡的分析,將複雜的戰略博弈和心理戰術闡述得清晰透徹,令在場眾人,包括提出疑問的劉協和劉備,都豁然開朗!

劉協眼中爆發出驚喜的光芒,他仔細打量著這位出身寒微、曾混跡江湖的謀士,心中讚歎不已。

先前他主要關注荀攸,沒想到這位徐元直,竟也有如此縝密的思維和出色的戰略眼光,尤其擅長運用心理和詭道,正是軍事上不可或缺的奇才!

“妙!妙啊!”劉協忍不住稱讚,“元直此策,深得兵法虛實之精髓!敲山震虎,聲東擊西,將劉璋之心算得透徹!”

“如此一來,東征與西取,非但不矛盾,反而可互為呼應,相得益彰!皇叔,你以為如何?”

劉備亦是滿麵春風,心中大定:“賢哉元直,備茅塞頓開!如此,備便可安心總督東征之事,大張旗鼓,討伐國賊!漢中方麵,有公達、元直之謀,陛下運籌帷幄,必能出奇製勝!”

劉協滿意地點點頭,目光再次掃過席間的荀攸、徐庶,以及諸葛亮等年輕才俊,心中充滿了信心。

他朗聲道:“好!便依此計!東征之事,由皇叔全權負責,大造聲勢!漢中之謀,由朕親自籌劃,密令進行。對劉璋之事,便按元直之策,遣使責問,觀其反應,再行決斷!”

而此時,眾武將已經急躁難耐,隻不過劉協道,軍務之事,涉及諸將兵馬,還需明日朝會安排。眾武將隻好稱諾,但是已經摩拳擦掌。

私宴之上,荀攸、徐庶等謀士揮灑才智,縱論天下,深得天子讚許。裴潛、趙儼等年輕士子雖言語不多,卻也應對得體,顯露出不俗的見識。劉曄更是機敏善對,屢有建樹。

相比之下,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因年紀尚輕,且性格偏於內斂沉靜,並未有太多發言的機會,更多是在旁靜聽觀摩。

儘管如此,天子仍不忘關懷,特意溫言安撫,承諾將授諸葛瑾以侍中之職,留於宮中為近臣,隨侍學習,諸葛亮尚為及冠,或入太學。

宴席散去,回到暫居的館舍,兄弟二人對坐夜談。

兄長諸葛瑾感歎道:“今日得見天子風采,更親睹荀公達、徐元直等賢士運籌帷幄,侃侃而談,方知何為廟堂之器,國士之風!”

“朝廷新立,便有如此多英才彙聚,各展所長,中興之象,確非虛言。你我兄弟能得陛下青睞,留侍中樞,實乃幸事。”

諸葛亮的目光卻比兄長更為深遠,他沉吟片刻,清澈的眼眸中閃爍著求知與曆練的渴望:“兄長所言甚是。朝廷人才濟濟,皆一時之選,與他們共事,確能受益匪淺。”

“然弟觀今日席間所議,無論是東征袁術,還是西圖漢中,皆需深入軍旅,親曆實務,方能真正洞察機要,增長見聞。紙上得來終覺淺。”

“弟想向托兄長與劉皇叔請命,隨東征大軍同行,哪怕僅為一文書小吏,參讚軍務,記錄見聞,亦勝於久居宮闕,閉門讀書。”

諸葛瑾聞言,微微一愣,隨即露出擔憂之色:“隨軍遠征?刀兵之事,非同小可,凶險難測!陛下既已許我等侍中之職,留京任職,讓你入太學,乃安穩之途,何必……”

諸葛亮搖頭打斷兄長:“兄長,亂世之中,豈有真正安穩之途?欲匡扶社稷,必先知兵事、懂民情、識天下大勢。”

“劉皇叔仁德愛士,徐元直亦在軍中,正是學習曆練的絕佳機會。弟意已決,望兄長成全。”

見弟弟態度堅決,諸葛瑾知他素來有主見,便不再勸阻,沉吟道:“既如此為兄明日便去拜謁劉皇叔,懇請其收錄你於軍中,暫任一文書佐吏之職。”

“你隨軍之後,定要謹言慎行,用心做事,虛心學習,萬不可因私廢公,貽誤軍機。為兄在京中,侍奉陛下,他日若有機會,或可外放為一郡太守,治理地方,亦不負我諸葛家學。”

諸葛亮聞言,向兄長鄭重一揖:“多謝兄長!弟定當謹記教誨,不負兄長厚望。”

然而,諸葛亮似乎早已為兄長謀劃好了前程,他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睿智的光芒,輕聲道:“其實,兄長在京中,立功效命之機,或許更快到來。”

“哦?”諸葛瑾有些疑惑,“此言何意?”

諸葛亮分析道:“兄長且想,陛下既定下東征袁術、西圖漢中之大計,此間牽連諸侯眾多,如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乃至兗州曹操等。”

“朝廷欲成事,非僅憑兵馬之利,更需外交斡旋,遣使往來,陳說利害,方能使其不為掣肘,甚或為我所用。此等縱橫捭闔、遊說四方之事,非熟知地理人情、善於辭令者不能為。”

“兄長性情溫雅,思慮周密,言辭得體,正堪此任!若陛下或丞相有遣使之需,兄長若能挺身而出,成功說與一方,便是大功一件,何愁不能早日嶄露頭角,外放重任?”

諸葛瑾聽完弟弟的分析,眼前豁然開朗,不禁笑道:“善!孔明此言,為兄竟未思及此節。如此說來,這長安城中,亦大有可為之地!好,你我兄弟,便依此計,一隨軍曆練,一經略朝廷,各自努力,共光門楣!”

兄弟二人相視而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