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 第99章 關羽還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劉邦穿三國?朕讓大漢再次偉大 第99章 關羽還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河東郡,解縣城外。

虎賁中郎將徐晃與蕩寇校尉關羽,率領三千精銳騎步混合的朝廷兵馬,自蒲阪津渡過黃河,踏上了河東的土地。

此地乃是關羽的故鄉解縣,亦是徐晃的籍貫所在楊縣不遠,二人統兵重返故裡,心情與彆處征戰自是不同。

一路行來,但見田野荒蕪,村舍殘破,與記憶中那個雖不富庶卻也算安寧的河東相去甚遠。徐晃與關羽並轡而行,私下多以兄弟相稱,談及故鄉風物,不免感慨萬千。

大軍行近解縣縣城,關羽望著遠處依稀可辨的城郭輪廓,勒住戰馬,眼中流露出一絲近鄉情怯的複雜情緒,輕歎一聲:

“大兄,自當年為避禍,匹馬出奔幽州投軍,算來已近十載未曾歸家。不知家中妻兒可還安好。”

他離家時,長子關平尚在繈褓,如今不知已長成何等模樣。

徐晃知關羽心事,朗聲笑道:“雲長何必感傷!大丈夫生於世間,但求建功立業,光耀門楣!”

“如今你我為天子近臣,統兵數千,奉詔討逆,此番正是衣錦還鄉之時!待平定賊寇,安定鄉裡,再與家人團聚,豈不美哉?”

關羽聞言,撫須頷首,眼中重新燃起銳利的光芒:“公明兄所言極是!正當先掃清寰宇,再敘天倫!”

然而,當部隊繼續前行,接近縣城時,卻發現情況異常。沿途所見鄉民,見到大隊朝廷兵馬旌旗,如同驚弓之鳥,紛紛拖家帶口,避入道旁林野或遠遠逃開,臉上滿是惶恐之色。

關羽眉頭緊鎖,心中疑雲大起:“公明兄,你看這……故鄉百姓,何以畏懼王師至此?”

徐晃亦是麵色凝重:“事有蹊蹺。速至城下問個明白!”

大軍抵達解縣城下,但見城門緊閉,城頭守卒張弓搭箭,如臨大敵。

關羽命麾下舉起“蕩寇校尉關”、“虎賁中郎將徐”的旗號,向城上喊話:

“城上守軍聽著!我乃天子麾下蕩寇校尉關羽,這位是虎賁中郎將徐晃將軍!奉詔途經此地,速開城門!”

城上守軍聽聞是朝廷旗號,又見軍容嚴整,不似賊寇,遲疑半晌,方纔放下吊籃,接關羽、徐晃及少數親隨入城。

縣衙之內,解縣縣令戰戰兢兢,拜見二位將軍。待屏退左右,縣令才哭喪著臉,道出實情:“二位將軍明鑒!非是下官膽敢怠慢王師,實是被那夥天殺的白波賊嚇破了膽啊!”

“白波賊?”徐晃與關羽對視一眼,心中皆是一沉。

他們自然知曉“白波”之名,乃是黃巾餘黨郭太等人在中平五年於西河郡白波穀起事,故稱“白波軍”,曾聚眾十餘萬,寇太原、河東等郡,聲勢浩大。

徐晃自己就是楊奉旗下,彼時白波雖然猖獗,但不至於州縣懼怕。

縣令繼續道:“唉,說來話長。當年白波賊勢大,有楊奉、韓暹、胡才、李樂四大頭目。後來,楊、韓、胡三位頭領,算是受了朝廷招安,光宗耀祖了。”

“可唯獨那李樂,不肯奉詔,反而收攏了楊奉等人留下的部分潰散部眾,聚攏了數千人馬,對外號稱數萬,盤踞在中條山一帶,時常下山劫掠鄉裡,攻打塢堡,我等苦不堪言!”

“此前,河內太守張揚張稚叔在時,尚能派兵彈壓,賊人稍有收斂。可自呂溫侯接任河東太守以來……”縣令說到這裡,偷偷看了看關羽二人的臉色,聲音低了下去。

“溫侯軍務繁忙,對此等癬疥之患,似乎不甚在意,少有征剿。以致李樂賊勢複熾,愈發猖獗!百姓聞兵馬之聲,便以為是賊至,故而驚逃啊!”

徐晃麵色不虞,李樂此人他也熟悉,去年天子圍困長安,詔河東白波軍勤王,韓暹胡才俱來,如今也有偏將軍之職,隻有這李樂推脫。

徐晃聽罷,沉聲道:“溫侯身負守土安民之責,豈可因賊勢未成巨患便放任不管?此乃怠職!我等既奉天子明詔,經略此地,自當為民除害!雲長,你以為如何?”

關羽丹鳳眼微眯,殺氣隱現,撫須冷然道:“區區草寇,安敢欺我鄉梓!正當剿滅,以謝陛下,亦安百姓之心!”

他轉向縣令,“縣令可知李樂賊巢具體所在?賊眾虛實如何?”

縣令如實相告,隻知在中條山附近。

就在這時,一直侍立在縣令身後的一位年老胥吏,仔細端詳著關羽的麵容,忽然顫聲問道:“將軍……將軍莫非是……當年縣中那位關長生?”

關羽聞言,目光落在那老吏身上,依稀覺得有些麵熟,緩聲道:“老丈好眼力。某正是關羽,關雲長。昔日年少氣盛,惹下禍端,累得鄉鄰牽掛。如今蒙陛下不棄,授以蕩寇校尉之職,討逆安民。”

他側身示意徐晃,“此乃天子近臣,虎賁中郎將徐公明將軍。我等奉旨討賊,定還河東父老一個朗朗乾坤!”

那老吏頓時老淚縱橫,連忙跪下:“是小老兒有眼無珠!關將軍……不,關校尉!您可算回來了!咱們解縣有救了啊!”

縣令此時也才真正放下心來,麵露喜色,連連作揖:“原來是關將軍榮歸故裡!下官有失遠迎,恕罪恕罪!有二位將軍虎威在此,何愁李樂不滅!”

關羽扶起老吏,對縣令道:“縣令不必多禮,速將賊情詳述。另,有勞老丈,派人去城外關家莊,告知我家中一聲,便說關羽已歸,待剿滅賊寇,便回家探望。”

“哎!哎!小老兒這就去,這就去!”老吏激動不已,連忙差遣腿腳利索的年輕人趕往關家莊報信。

徐晃與關羽則與縣令、縣尉等人詳細商議進剿李樂之事。

關羽與徐晃兵分兩路,討賊心切。

關羽親率一千精銳騎軍為先鋒,沿中條山北麓疾進,徐晃則統領後軍步騎主力隨後跟進,互為策應。

關羽所部皆是久經沙場的悍卒,馬快刀利,行軍迅捷。

這日正午,前鋒已深入中條山腹地。忽然,前方斥候飛馬來報:“啟稟關將軍!前方山道岔口,發現一彪人馬,約七八百騎,軍容嚴整,甲冑鮮明,打著朝廷旗號,正沿另一條山道向我方靠攏!”

關羽丹鳳眼微眯,撫髯沉吟:“哦?朝廷旗號?此地除我部與公明後軍,焉有他人?”

他生性謹慎,即命大軍暫停前進,列陣戒備,同時派一伶牙小校持自己名刺前往接洽,請對方主將前來一晤。

不多時,隻見對方陣中馳出一騎,如一團火焰般掠至近前。

來將勒住戰馬,但見其人身形雄壯,麵容剛毅,目光銳利如鷹,手中倒提一杆罕見的鉤鐮長刀,一股剽悍驍勇之氣撲麵而來。

關羽見其氣度不凡,心中已生三分敬意,在馬上微微拱手:“某乃虎賁中郎將麾下蕩寇校尉關羽,關雲長。未請教將軍高姓大名?”

那將見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如重棗,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心下亦是一凜,連忙在馬上欠身還禮,聲若洪鐘:

“原來是關將軍!久仰大名!末將乃溫侯麾下偏將軍,姓張名遼,字文遠!”

“張遼張文遠?”關羽心中一動,他曾聽聞呂布麾下有一員猛將張遼,勇猛善戰,頗知韜略,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他想起河東賊患,語氣略帶一絲探究。

“原來是張將軍。關某奉命討賊,途經故裡,聽聞白波餘孽李樂為患鄉裡,故引兵前來剿滅。卻不知張將軍此番領兵至此,所為何事?莫非溫侯亦有意為民除害?”

他此言隱隱有質疑呂布此前對河東匪患坐視不理之意。

張遼聞言,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尷尬,但旋即坦然道:

“關將軍明鑒。溫侯軍務繁忙,北麵並州高乾需時刻戒備,一時無暇南顧。然遼既食漢祿,見鄉梓遭難,豈能坐視?”

“故稟明溫侯,自領本部八百兒郎,前來剿賊,以安地方。”

關羽何等人物,察言觀色,已看出張遼胸懷大誌,與呂布並非完全同心,且其主動剿匪,可見心存忠義,不由升起結交之心。

他語氣緩和許多,指向張遼身後那雖僅八百卻殺氣騰騰的騎軍:“張將軍忠勇可嘉!然聞那李樂聚眾數千,號稱數萬,將軍以八百健兒擊之,是否略顯勢單?”

張遼傲然一笑:“關將軍過慮了!兵貴精不貴多,將在謀不在勇。李樂賊眾雖多,然烏合之眾,紀律渙散。”

“我並州兒郎,久經戰陣,最擅奔襲突陣!但尋其弱點,以精騎銳卒雷霆一擊,必可潰其肝膽,一戰而勝!何須與之糾纏兵力多寡?”

此言一出,深合關羽脾胃!他自身便是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勇將,最重突擊之效,聞張遼之言,不禁讚歎:“善!張將軍此言,深得兵家三昧!突騎破陣,正合關某之意!”

二人相談甚歡,英雄相惜之感油然而生。正欲進一步商議進兵方略,忽有前沿哨騎飛馳來報:

“二位將軍!前方山穀中發現大隊白波賊兵蹤跡,旌旗雜亂,人聲鼎沸,似正集結,欲出山劫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