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劉禪穿越大宋,嶽飛笑麻了 > 60章,火候,差不多了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劉禪穿越大宋,嶽飛笑麻了 60章,火候,差不多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臨安城,望北茶樓。

已是深秋,茶樓裡卻人聲鼎沸。

醒木啪地一脆響,壓下了滿堂嘈雜。

一襲青衫的說書先生清了清嗓子,聲音帶著刻意營造的悲愴:

“列位看官,今日不說那三國紛爭,也不表那隋唐英雄,單說那北國風雪之中,兩位身陷囹圄的聖天子!”

他刻意停頓,讓聖天子三個字迴盪。

“諸位可知,那五國城頭,月華如練,照見的卻是何等的淒涼?”

說書先生的聲音開始顫抖。

“先說那徽宗皇帝!那可是我朝書畫雙絕、文采風流的道君皇帝啊!

“昔年在汴京,瓊樓玉宇,筆墨生香,是何等的逍遙!可如今呢?”

他猛地提高聲調,帶著泣音。

“客死異鄉!魂斷北國!連屍骨都未能迴歸故土大宋!”

啪!

醒木再響,震得眾人心頭一跳。

“你們可曾想過,徽宗皇帝在生命最後的時光,望著南方,心裡該是何等的煎熬?

“他或許在悔,悔不該當年,他更在盼,盼王師北定,盼能葉落歸根,哪怕隻看一眼故國的山水,聞一聞臨安的花香!

“可他等到了什麼?等到的隻有塞外的風雪,隻有異族的冷眼,隻有……死不瞑目,遺骸猶在異鄉受那風霜之苦!

“列位啊,這豈是為人臣子所能忍?這豈是為人子孫所能忘?!”

說書先生已是老淚縱橫,台下茶客無不動容,唏噓之聲四起。

“還有那欽宗皇帝!”

說書先生趁熱打鐵。

“父死不能葬,身囚不得歸!如今依舊在那苦寒之地,衣衫單薄,食不果腹,夜夜遙望南天,淚落沾襟!

“他盼著什麼?不就是盼著我大宋鐵騎,能踏破賀蘭山缺,迎他還朝,讓他能在父皇陵前磕一個頭,儘一份遲來的孝心嗎?!

“此心此情,天地可鑒,人神共泣!

“迎還二聖,這不僅僅是接回兩位君王,這是洗刷我大宋的屈辱!

“這是儘天下臣子的人倫大孝!這是讓徽宗皇帝的在天之靈得以安息,讓欽宗皇帝的殘生得以慰藉啊!

“若連這都做不到,我等還有何麵目自稱炎黃子孫,有何麵目立於天地之間?!”

茶樓內,群情激昂。

先前或許還有人有幾分看熱鬨的心思,此刻卻被這悲情徹底帶動。

茶樓外的市井巷陌,又是另一番景象。

三姑六婆聚在井邊、巷口,交頭接耳,神色神秘。

“聽說了嗎?金人那邊好像鬆口了,願意把兩位老官家送回來呢!”

“真的?那可真是……阿彌陀佛!”

“可是,現在的官家怎麼辦?他這位置……”

“噓!慎言!不過話說回來,真要回來了,這臨安城,怕是要變天嘍……”

竊竊私語如同瘟疫,將一種不確定性的焦慮,植入了尋常百姓家。

……

翌日,大朝會。

大慶殿內,百官肅立。

常規奏對後,禦史羅汝楫率先出列,他手持笏板,未曾開口,先已哽咽。

“陛下!臣近日聽聞,臨安城內,乃至江湖之遠,對於迎還二聖之期盼,如久旱望雲霓,情緒日益高漲!

“臣……臣每思及徽宗、欽宗二位聖上,在北國風雪之中受苦,便心如刀絞,夜不能寐!”

他適時地抬起袖子,擦了擦並不存在的眼淚。

“陛下,人子之孝,莫過於此啊!懇請陛下以孝道為重,念及骨肉親情,速速設法,迎還二聖,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以全陛下仁孝之名!”

說罷,竟似情緒激動,身形微微搖晃,幾乎要當場泣血。

話音剛落,萬俟卨立刻踏步出班,聲音洪亮:

“陛下!羅禦史所言,句句在理!《春秋》有雲,國之大者,在祀與戎,然孝為德之本!

“國不可一日無正朔,家不可一時忘椿萱!迎還二聖,方能彰顯陛下之仁孝,穩固國本,使天下歸心!

“若遲遲不行,恐寒了忠臣義士之心,亦讓金人小覷我天朝孝義之道!”

這接連的攻勢,如同重錘,敲打在每一個朝臣的心上,讓殿內氣氛愈發壓抑。

就在這時,素來以持重中立著稱的翰林院老學士傅鬆卿,花白的鬍鬚微顫,終於也忍不住出列,躬身道:

“陛下,羅大人、萬俟大人所言……雖言辭激切,然其心可憫,

“迎還二聖之事,關乎人倫大節,天下觀瞻,確需……確需陛下慎重考慮,早日決斷,以安民心啊。”

有了傅鬆卿帶頭,另外幾位原本中立的官員,如禮部侍郎李文淵、給事中周默,也紛紛出列附議。

他們未必是秦檜黨羽,但在這種孝道與大義的浪潮裹挾下,也不自覺地成為了推動輿論的一份子。

“臣附議,陛下,孝道乃人倫之首……”

“陛下,民心所向,亦需體察……”

一時間,請求迎還二聖的聲音,似乎成了朝堂上的主流意見。

所有目光,或明或暗,或擔憂或期待,都聚焦於龍椅之上,那位一直沉默不語的年輕官家。

另一邊,垂首站在文官前列的秦檜,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笑意。

火候,差不多了。

他深吸一口氣,整頓衣冠出列,來到禦階之前,深深一躬,姿態恭謹無比。

“陛下,”

他的聲音平和,與羅、萬二人的激切形成鮮明對比。

“羅禦史、萬俟大人及諸位同僚,所言皆出自忠君愛國之心,拳拳之意,天地可表,

“迎還二聖,確乃人子之孝,亦是彰顯陛下仁德之舉。”

他先肯定了眾人的提議,隨即話鋒微妙一轉,語氣變得憂國憂民:

“然,老臣所思者,更在於國朝之安穩,陛下之基業。”

他抬起眼,目光看似誠懇地望向劉禪。

“嶽少保郾城新立大功,軍威赫赫,民心所向,此乃國家之幸,

“然……古語有雲,功高則震主,權重則生疑。此番若真迎回二聖,朝中格局必生變動,

“屆時,難免有宵小之輩挑撥離間,或借二位聖上之名,行攬權之事,

“嶽少保身處嫌疑之地,手握重兵,其忠心雖天地可鑒,然……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啊!”

他語速放緩,每一個字都帶著千鈞重量,敲在所有朝臣的心上:

“老臣鬥膽妄測,若因二聖之事,致使朝堂紛爭再起,君臣之間生出些許不必要的嫌隙,

“乃至動搖了陛下……呃,動搖了國本,那豈非得不償失?”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