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辣媽:重生帶娃奔小康 第146章 晚秋開始製作嬰幼兒輔食,供應縣城醫院
十月的晨光揉著薄霧,輕輕漫進紅旗生產大隊的青磚瓦房。林晚秋抱著剛喂完奶的沈念溪坐在窗邊,指尖劃過女兒柔軟的臉頰,目光卻落在桌角那本泛黃的育兒手冊上——這是她從空間現代倉庫裡翻出的舊物,封皮印著“科學喂養0-3歲嬰幼兒”,裡麵密密麻麻記著輔食配方與營養搭配。窗外的老槐樹落了滿地金葉,風一吹便卷著新收玉米的甜香飄進來,混著灶房裡沈老太熬粥的米香,勾得人心裡暖融融的。
“媽媽,妹妹今天乖不乖?”沈念安背著小書包從外麵跑進來,小皮鞋在青磚地上敲出清脆的響。他湊到林晚秋身邊,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念溪的小手,黑葡萄似的眼睛裡滿是好奇,“昨天王嬸家的小妞妞吃米糊了,妹妹什麼時候能吃呀?”
林晚秋笑著摸了摸兒子的頭,指尖蹭過他額前柔軟的碎發——這頭發比去年黑亮了不少,再也不是從前那副枯黃稀疏的模樣。她想起剛重生時,念安瘦得像根蘆柴棒,連半碗玉米糊糊都咽不下,如今卻能蹦蹦跳跳地去學堂,還會主動關心妹妹,心裡就像被溫水浸過,軟得一塌糊塗。“妹妹再等兩個月就能吃輔食啦,到時候媽媽給妹妹做南瓜泥、胡蘿卜泥,還有念安愛吃的雞蛋羹好不好?”
“好!”沈念安用力點頭,轉身就去幫沈廷舟收拾院子,小大人似的踮著腳掃落葉。林晚秋抱著念溪,目光重新落回育兒手冊上,指尖劃過“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章節,眉頭輕輕蹙起。她想起上次去縣城醫院給念溪打疫苗時,看到兒科病房裡好多孩子都麵黃肌瘦,護士說現在物資緊缺,很多家長隻能給孩子喂稀釋的玉米糊糊,根本滿足不了營養需求,不少孩子都得了貧血。
“要是能做些營養均衡的輔食,給醫院裡的孩子送去就好了。”林晚秋小聲嘀咕著,心裡忽然一動——她的作坊現在主要做醬菜和點心,要是能增加嬰幼兒輔食這個品類,不僅能幫助更多孩子,還能拓寬作坊的銷路,豈不是一舉兩得?
正想著,沈廷舟從外麵回來,身上還帶著晨露的濕氣。他看到林晚秋盯著育兒手冊出神,便走過去坐在她身邊,目光落在手冊上:“在想什麼?是不是擔心念溪的輔食?”
林晚秋抬頭看向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廷舟,我想在作坊裡做嬰幼兒輔食,供應給縣城醫院。上次去醫院,看到好多孩子都營養不良,咱們有空間裡的物資,能做出營養均衡的輔食,既能幫到他們,也能給作坊增加收入,你覺得怎麼樣?”
沈廷舟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握住林晚秋的手,語氣裡滿是支援:“這個主意好!現在縣城裡確實缺優質的嬰幼兒輔食,很多家長都愁得睡不著覺。咱們做的輔食要是能通過醫院的認可,肯定能受歡迎。不過,醫院對食品的要求肯定很嚴格,咱們得先把配方和衛生條件搞好,不能出半點差錯。”
林晚秋點點頭:“我也是這麼想的。空間裡有現代的輔食配方,還有優質的大米、小米、南瓜、胡蘿卜,這些都是純天然的食材,沒有新增劑,肯定能達到醫院的要求。衛生方麵,我打算在作坊裡隔出一個專門的房間做輔食,所有工具都用開水消毒,工人也要戴帽子、口罩,保證乾淨衛生。”
兩人越聊越投機,沈廷舟立刻去作坊安排隔房間的事,林晚秋則抱著念溪,開始在空間裡挑選食材。空間裡的倉庫就像一個大型超市,貨架上擺滿了各種物資——有真空包裝的大米、小米,有新鮮的南瓜、胡蘿卜、菠菜,還有優質的雞蛋和奶粉。林晚秋小心翼翼地挑選著,每一樣食材都要仔細檢查,確保沒有任何問題。
接下來的幾天,林晚秋忙得腳不沾地。白天,她在作坊裡指導工人隔房間、消毒工具,還親自上陣,按照現代配方製作輔食——先把大米浸泡三個小時,再用石磨磨成細膩的米粉,然後加入蒸熟的南瓜泥、胡蘿卜泥,攪拌均勻後蒸熟,最後用勺子壓成細膩的泥狀。晚上,她還要抱著念溪,在燈下研究育兒手冊,調整輔食的配方,確保營養均衡。
沈廷舟也沒閒著,他每天都去作坊幫忙,還特意去縣城醫院打聽情況。回來後,他對林晚秋說:“醫院的張院長說,隻要咱們的輔食符合衛生標準和營養要求,他們很樂意跟咱們合作。不過,他們需要先嘗樣品,沒問題的話再簽訂供貨合同。”
林晚秋聽了,心裡既興奮又緊張。她立刻挑選了幾種做好的輔食——南瓜米粉泥、胡蘿卜米粉泥、菠菜雞蛋羹,裝在乾淨的瓷碗裡,準備第二天去縣城醫院送樣品。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換上一身乾淨的藍布襯衫,抱著裝有輔食的籃子,和沈廷舟一起去了縣城醫院。醫院的兒科病房裡擠滿了人,很多家長都在圍著護士詢問孩子的情況,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藥水味和孩子的哭鬨聲。林晚秋看到一個年輕的母親正拿著勺子,給孩子喂稀釋的玉米糊糊,孩子卻怎麼也不肯吃,小臉蠟黃,看著就讓人心疼。
“張院長,您好,我是紅旗生產大隊的林晚秋,這是我做的嬰幼兒輔食樣品,想請您嘗嘗。”林晚秋找到張院長的辦公室,禮貌地說道。
張院長是個五十多歲的老人,頭發有些花白,戴著一副老花鏡。他接過林晚秋遞過來的瓷碗,先看了看輔食的顏色和質地,然後用勺子舀了一點南瓜米粉泥,放進嘴裡嘗了嘗。南瓜的香甜和米粉的軟糯在嘴裡化開,口感細膩,沒有一點顆粒感,張院長的眼睛立刻亮了:“這輔食做得不錯,口感好,營養也均衡,比咱們醫院現在給孩子吃的玉米糊糊好多了。”
他又嘗了胡蘿卜米粉泥和菠菜雞蛋羹,每嘗一種,臉上的笑容就多一分:“林同誌,你這輔食做得很好,完全符合我們醫院的要求。這樣吧,你先給我們醫院供應一批,我們給孩子們試試,要是反應好,咱們就簽訂長期供貨合同。”
林晚秋聽了,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了地,她連忙說:“謝謝張院長,您放心,我一定會保證輔食的質量和衛生,不會讓您失望的。”
從醫院出來,林晚秋和沈廷舟都特彆高興。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暖洋洋的,連空氣都變得格外清新。沈廷舟握住林晚秋的手,笑著說:“晚秋,你真厲害,咱們的輔食終於得到醫院的認可了。以後,咱們的作坊肯定會越來越好。”
林晚秋笑著點頭,心裡滿是憧憬。她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以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隻要他們夫妻同心,攜手並進,就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
回到生產大隊後,林晚秋立刻組織作坊裡的工人,開始大規模製作嬰幼兒輔食。她把工人分成幾個小組,有的負責清洗食材,有的負責磨米粉,有的負責蒸煮,有的負責包裝,每個環節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她還製定了嚴格的衛生製度,要求所有工人都必須戴帽子、口罩,穿乾淨的工作服,工具每天都要用開水消毒,確保輔食的衛生安全。
沈念安放學後,也會來作坊幫忙。他雖然年紀小,但做起事來特彆認真,負責把包裝好的輔食放進箱子裡,還會時不時地提醒工人:“媽媽說,輔食要乾淨衛生,不能有一點馬虎。”
工人們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劉大姐笑著說:“念安真是個小大人,將來肯定能幫你媽媽做大事。”
林晚秋看著兒子忙碌的身影,心裡滿是欣慰。她想起剛重生時,自己帶著念安住在破廟裡,連頓飽飯都吃不上,如今卻有了自己的作坊,還能為醫院裡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一切都像一場不真實的夢,卻又真實地握在她的手裡。
幾天後,第一批嬰幼兒輔食製作完成。林晚秋和沈廷舟一起,把輔食送到了縣城醫院。張院長看到一箱箱包裝整齊的輔食,臉上滿是笑容:“林同誌,辛苦你們了,我這就安排護士給孩子們餵食,看看他們的反應。”
護士們把輔食加熱後,給病房裡的孩子們餵了起來。讓人驚喜的是,很多之前不肯吃東西的孩子,聞到輔食的香味後,都主動張開了嘴巴。那個喂孩子吃玉米糊糊的年輕母親,看到孩子大口大口地吃著南瓜米粉泥,激動得眼淚都流了下來:“太謝謝你們了,我家孩子終於肯吃東西了,你們真是我們的救星啊!”
其他家長也紛紛圍過來,向林晚秋詢問輔食的情況,還有不少家長表示,想從林晚秋這裡購買輔食,給家裡的孩子吃。林晚秋笑著說:“大家彆著急,以後我們會定期給醫院供應輔食,要是大家有需要,也可以去我們的作坊購買,我們一定會保證質量和價格實惠。”
家長們聽了,都高興得不得了,紛紛向林晚秋道謝。張院長也走過來,對林晚秋說:“林同誌,孩子們對輔食的反應特彆好,很多家長都想購買。咱們現在就簽訂長期供貨合同吧,以後你們每個月給我們醫院供應兩百斤輔食,怎麼樣?”
“沒問題!”林晚秋立刻答應下來,和張院長簽訂了供貨合同。握著這份合同,林晚秋的心裡滿是激動,她知道,這不僅是一份合同,更是一份信任,一份責任。
從醫院回來的路上,沈廷舟看著林晚秋興奮的樣子,笑著說:“晚秋,咱們的輔食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了,接下來,咱們是不是可以把輔食推廣到縣城的供銷社和商店,讓更多的人能買到咱們的輔食?”
林晚秋眼睛一亮:“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呢!咱們可以和縣城的供銷社合作,把輔食放在供銷社裡賣,這樣不僅能增加銷量,還能提高咱們作坊的知名度。”
兩人一拍即合,立刻去了縣城的供銷社。供銷社的王主任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很有商業頭腦。他聽了林晚秋的介紹,又嘗了輔食樣品後,立刻決定和林晚秋合作:“林同誌,你這輔食做得很好,很有市場潛力。這樣吧,你先給我們供銷社供應五十斤,我們試試銷量,要是好的話,咱們再增加供應量。”
林晚秋連忙答應下來,和王主任簽訂了供貨協議。
回到生產大隊後,林晚秋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作坊裡的工人,大家都特彆高興。劉大姐笑著說:“老闆娘,咱們的作坊真是越來越好了,以後咱們再也不用愁沒活乾,沒收入了。”
周大哥也跟著說:“是啊,老闆娘,多虧了你,咱們纔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們一定會好好乾活,把輔食做得更好,不辜負你的期望。”
林晚秋看著大家真誠的笑容,心裡滿是溫暖。她知道,作坊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大家的努力和支援。她笑著說:“大家彆客氣,作坊能有今天,是咱們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以後,咱們一起好好乾,把作坊做得更大更強,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接下來的日子裡,林晚秋一邊組織工人製作輔食,供應給醫院和供銷社,一邊不斷改進輔食的配方和包裝。她從空間裡翻出一些現代的包裝材料,把輔食裝在乾淨的油紙袋裡,上麵印上“沈家嬰幼兒輔食”的字樣和生產日期,既衛生又美觀。
沈念安也成了輔食的“小代言人”,他每天都會把輔食帶到學堂,分給同學們吃,還會驕傲地說:“這是我媽媽做的輔食,可好吃了,有營養,能讓我們長得高高壯壯的。”
同學們都特彆喜歡吃,紛紛讓家長去供銷社購買。很快,“沈家嬰幼兒輔食”就在縣城裡出了名,很多家長都專門去供銷社搶購,供銷社的輔食常常供不應求。
王主任看到輔食的銷量這麼好,立刻給林晚秋打電話,要求增加供應量:“林同誌,你這輔食太受歡迎了,五十斤根本不夠賣,你能不能每個月給我們供應兩百斤?”
林晚秋當然滿口答應,立刻調整作坊的生產計劃,增加輔食的產量。
隨著輔食銷量的不斷增加,作坊的收入也越來越多。林晚秋用賺來的錢,給作坊添置了新的裝置,還提高了工人的工資。工人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乾活也更賣力了。
沈老太和張蘭看到作坊的生意這麼好,也主動來幫忙。沈老太負責清洗食材,張蘭負責包裝輔食,雖然偶爾還會拌嘴,但更多的是歡聲笑語。沈老太看著一箱箱打包好的輔食,笑著對林晚秋說:“晚秋,你真是個有本事的,能把輔食做得這麼好,咱們沈家以後可就靠你了。”
林晚秋笑著說:“媽,您彆這麼說,咱們是一家人,就該一起努力,把日子過好。”
張蘭也跟著說:“是啊,晚秋,以前都是我不好,總跟你作對,你彆往心裡去。以後,我會好好幫你乾活,為咱們家多出一份力。”
林晚秋看著她們真誠的樣子,心裡滿是感慨。她知道,時間能改變很多東西,從前的矛盾和隔閡,在共同的努力和奮鬥中,慢慢被化解,取而代之的是親情和溫暖。
夜幕降臨,院子裡的燈籠被點亮,橙紅的光籠罩著整個院子,溫馨而美好。林晚秋抱著念溪,坐在沈廷舟身邊,沈念安靠在他們旁邊,一家人依偎在一起,看著窗外的夜色,心裡滿是幸福。
“廷舟,你說咱們的輔食以後會不會賣到更遠的地方,比如市裡、省裡?”林晚秋輕聲問道,眼中滿是憧憬。
沈廷舟握住她的手,語氣堅定:“會的,肯定會的。你的手藝這麼好,咱們的輔食質量又有保證,隻要咱們堅持下去,一定會讓更多的人知道咱們的輔食,讓更多的孩子能吃到營養健康的輔食。”林晚秋笑著點頭,心裡滿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