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與青鬆 第124章 種子發芽
-
種子發芽
時光在忙碌與日益沉重的孕體負荷中悄然流逝。
方允的孕肚已隆起得十分明顯,行動間多了幾分孕晚期的遲緩,但那雙明眸中的神采和對工作的熱忱卻絲毫未減。
她依舊準時出現在律所,專注地處理著新絲路項目的複雜法律問題,拒絕任何關於提前休假或減輕工作的提議。
趙廷文看在眼裡,憂在心頭,卻深知她骨子裡的執拗,隻能將那份擔憂化作更細緻的暗中守護。
就在方允專注於案牘勞形之際,一粒曾在臨昌項目風波中埋下的種子,在高層決策的春風化雨下,悄然破土而出。
組織法製工作委員會牽頭,聯合發*委、司*部等多個核心部委,正式啟動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週期管理規範》的立法工作。
這項法規旨在填補法律空白,為投資規模巨大、關乎民生的重大基建項目,立規立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牽涉利益格局更是盤根錯節。
一次高規格的立法協調會上,討論陷入膠著。
各方代表就如何平衡監管力度與市場效率、如何構建科學的風險共擔機製唇槍舌劍,難以達成共識。
主持會議的,正是曾帶領巡查組親曆臨昌風波、力挽狂瀾,如今已擢升為某專門委員會主任的程組長。
眼見僵局難破,他放下手中材料,沉穩目光掃過全場:
“同誌們,製定這樣一部法規,光有理論框架和美好願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能落地的、能解決實際痛點的條文。”
他頓了頓,彷彿在回憶什麼,語氣帶著深沉感慨:
“就像當初臨昌那盤困局,最終能撥雲見日,靠的是什麼?是抽絲剝繭的法律分析,是鐵板釘釘的證據鏈條!我們現在最缺的,正是這種能將錯綜複雜的現實難題,精準轉化為法律語言的能力。”
他拿起另一份材料,是關於新絲路項目法律架構的簡報:
“再比如,像新絲路這種體量龐大、涉及多國法律體係的超級項目,光靠書本上的理論是玩不轉的。”
程主任的聲音帶著叩問的力量:
“它需要的是真正在一線摸爬滾打、處理過複雜利益博弈和突髮狀況的法律專家,他們的實戰經驗,對我們製定這部《管理規範》至關重要。
法規的‘牙齒’和‘韌性’,往往來自於這些實踐者的真知灼見。”
程主任的話語點到即止,未提具體人名。但,對於在座皆是深諳廟堂之道的部委要員而言,已是心照不宣。
會後,法工委李主任特意緩步,與程主任同行。
“老領導,您剛纔提到的臨昌和新絲路的實踐經驗,真是切中要害。”
李主任狀似閒聊:
“不知您心目中,是否有具備這樣實務經驗的專家人選,可以為我們提供些寶貴意見?”
程主任微微一笑,神態平和自然:
“人選嘛,自然是你們法工委的職責。不過…”
他話鋒輕轉,如同不經意提及:
“我倒是聽聞,金成律所的方允律師,在新絲路項目上擔任首席法律顧問,表現相當亮眼。專業功底深厚,處理複雜涉外協調和風險管控的能力尤為突出。這類深諳實務、又能精準把握政策導向的年輕才俊,值得關注。他們的視角,或許能為我們的草案注入新的活力。”
這番評價,基於公開資訊和項目實績,是純粹的“建議”,程式上無懈可擊。
李主任心領神會,立刻點頭:
“老領導慧眼!實務經驗正是我們當前亟需的寶貴視角。金成的方律師,業界早有口碑,新絲路項目做得紮實漂亮。法工委近期正籌備幾場核心議題的專家論證會,方律師這樣兼具國際視野和國內重大基建實操經驗的人才,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
數日後。
一封蓋著“法製工作委員會”鮮紅印章的正式公函,通過官方渠道,鄭重送達金成律所,最終呈放在秦嵐案頭。
公函措辭嚴謹、規範,字裡行間透著組織最高立法機關的權威。
秦嵐看著這封分量十足的公函,眼中閃過一絲瞭然和激賞。
隨即親自拿著函件來到方允辦公室。
“方律師,天大的好事!”
秦嵐將函件遞給她,笑容裡帶著一絲與有榮焉的驕傲:
“法工委發函,正式邀請你以專家身份,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週期管理規範》的立法論證工作!這是對你專業能力的最高級背書,是無上榮光!”
方允接過函件,指尖拂過那象征著組織最高立法機關的莊嚴落款——“法製工作委員會”。
心跳,不受控製地加速。
巨大的驚愕、難以置信的狂喜、沉甸甸的榮譽感,以及隨之洶湧而來的、千鈞重擔般的責任感,瞬間交織成一張巨網,將她緊緊包裹。
怎能不激動?
參與組織立法,站在規則製定的最前沿,以畢生所學去塑造這個社會的法治筋骨——這正是當年站在法學院穹頂之下,那個身著學士袍的少女心中,最滾燙、最純粹的理想之火。
雖然後來因緣際會,曾與夢想擦肩。
未曾想,兜兜轉轉,那道曾以為遙不可及的大門,竟在她孕晚期步履蹣跚之時,轟然向她敞開。
然而,激動過後,是律師職業本能帶來的審慎。
她深知這份邀請的分量,也明白其背後可能蘊含的複雜考量。
這絕不僅僅是專業能力的認可,更可能牽動無形的絲線。
她的身份太特殊了——趙廷文的妻子。
這個身份,在某些時候是光環,在某些時候,卻可能成為需要格外警惕的“標簽”,甚至可能帶來不必要的解讀和困擾。
整個下午,方允處理工作時都顯得有些心神不寧。
她反覆研讀邀請函的每一個字,分析論證會可能聚焦的核心議題,評估自己能夠貢獻的專業價值。
同時,那份關於身份避嫌的隱憂,如同藤蔓般悄然纏繞心頭。
當晚,沐浴後的水汽尚未完全散去。
方允推開書房門。
趙廷文正坐在寬大的書桌後批閱檔案,暖黃的檯燈光暈勾勒出他沉靜的側臉輪廓,顯得格外柔和。
她冇有像往常那樣依偎過去,而是拉過一旁的扶手椅坐下,將那份深藍色封皮、印著莊嚴國徽的邀請函,輕輕推到了他麵前的檔案上。
趙廷文的目光從檔案上擡起,落在那枚醒目的國徽上,眉眼微微一凝,隨即恢複古井無波。
他放下手中鋼筆,拿起邀請函,逐句仔細閱讀,神情專注而沉靜。
書房裡一時靜得落針可聞,隻有他翻動紙張時發出的輕微“沙沙”聲。
方允安靜地等待著,指尖無意識地撚著光滑的紅木扶手邊緣,目光卻緊緊鎖在趙廷文的臉上,試圖從他的表情中讀出些什麼。
他的眉峰在讀到關鍵議題條款時幾不可察地聚攏,又在掃過“特邀專家”四個字時,唇角似乎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弧度,快得如同錯覺。
終於,他看完了最後一行。
將函件輕放回桌麵,身體微微向後靠進座椅,目光轉向方允,深邃如海。
“你怎麼想?”他率先開口,聲音溫和。
方允深吸一口氣,將下午翻騰的思緒梳理清晰:
“很意外,也很榮幸。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週期管理規範》的立法論證,這個領域與新絲路項目高度契合,我的實務經驗確實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視角。這個機會……彌足珍貴,是我一直以來的專業理想所向。”
她頓了頓,眼神變得認真而坦誠,直視著趙廷文:
“但是,我同時也在考慮……避嫌的問題。我的身份……會不會給這項純粹的專業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額外關注?或者……給你帶來潛在的困擾?”
這是她心底最深的顧慮。
她無懼挑戰,無畏辛勞,隻怕因自己身上附帶的“標簽”,讓這份沉甸甸的專業使命沾染上非議的色彩,甚至……牽累他的清譽。
趙廷文靜靜聆聽著,溫柔目光始終籠罩著她,眼底是洞悉一切的明瞭與全然的理解。
待她話音落下,他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開口:
“首先,允兒,法工委以專家身份發出正式邀請,這本身就是對你專業能力和行業地位最權威的背書。他們看中的,是‘優秀律師方允’的學識與經驗,而非‘趙廷文的妻子’這個附加稱謂。”
他語氣肯定,帶著對她能力的絕對信任。
“其次,關於避嫌。”
他身體微微前傾,目光更加銳利:
“這確實需要審慎處理,但絕非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在於把握兩條原則。”
“第一,身份純粹,界限分明。”
他字字清晰,“在立法論證的全過程中,你隻代表一個身份:專業律師方允。你的每一個觀點、每一項建議,必須且隻能基於法律條文、客觀事實和你的實務經驗,對法律本身負責。絕不允許摻雜私人情感,更不得傳遞或暗示任何你身份之外的意誌。”
“第二,程式公開,經得起審視。”
他繼續道,“律所收到的是官方公函,你的參與是公開透明的專家谘詢行為。隻要過程公開、公正、專業,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最嚴格的推敲和檢驗,任何無端的揣測都將失去立足之地。”
利弊清晰,條分縷析。
最後,他話鋒微轉,目光沉澱為更深沉的柔和:
“當然,挑戰與風險並存。更廣泛的關注,更嚴苛的審視目光,都可能隨之而來。你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可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用無可挑剔的專業性來證明你觀點的純粹性。”
他停頓片刻,起身走到她身邊,動作輕柔地將她擁入懷中。
“允兒,利弊我已為你剖析清楚。但最終的選擇權,”他低頭,望進她眼底,“在你。”
本就溫沉的嗓音放得更緩:
“這是你深耕的專業領域,是你矢誌不渝的人生理想。我不會,也不該,因為我的身份,去替你做出決定。我的身份,更不應該成為你人生的邊界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