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與青鬆 第154章 番外5 雙胞胎成長之路
-
番外5
雙胞胎成長之路
院角的小樹苗躥高半丈,年輪悄悄添了幾圈。
趙穆清與方攸寧這對龍鳳胎,轉眼已到上小學的年紀。
他們就讀的學校,並非尋常之地,而是隱於京城靜謐之處、門禁森嚴的乾部子弟學校。
紅牆碧瓦掩映於蔥鬱林木間,看似尋常,卻彙聚著一批身份背景特殊的孩子。
這裡的教育理念自成一體,除紮實學科基礎外,更注重視野、思維與格局的塑造。
兩個孩子完美承襲了父母的基因。
妹妹方攸寧,小小年紀眉目間已初具母親方允那種明媚大氣的神采。
一雙黑亮的眼睛靈動慧黠,反應敏捷,尤其在需要快速決斷和空間想象的領域展現出驚人天賦。
哥哥趙穆清則愈發像父親趙廷文,容貌清俊,性情沉靜,善於觀察思考,言語不多卻總能切中要害,對抽象複雜的概念領悟力極強。
趙廷文和方允對兒女的天資深感欣慰,卻也並未急於催迫。
在發現兩個孩子對現有課程確實“吃不飽”後,經過謹慎評估和與孩子的溝通,順其自然地支援了他們跳級的申請。
於是,年僅六歲多的兄妹倆,揹著略顯寬大的書包,直接步入了三年級的課堂。
然而,校園的學習僅是他們成長的一隅。
真正的“精英教育”,更多滲透在假期與週末的各類安排中。
他們的家庭背景為他們打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大門,而他們自身的聰慧,也讓他們能夠理解並吸收這些遠超同齡人認知範疇的知識。
方攸寧自幼對軍事懷有濃厚興趣,這令大伯趙廷琛格外欣喜。
她七歲那年,第一次被帶至京郊某軍事科研單位參觀。
巨大的風洞實驗室、轟鳴的測試平台、螢幕上流動的複雜數據……非但冇讓她畏懼,反而令她雙眼發亮。
起初研究人員隻當她是個孩子,拿出簡單模型講解,她卻指著螢幕上的曲線仰頭髮問:
“這個峰值波動是因為進氣效率不夠嗎?”
一語既出,讓在場的一位老工程師驚訝得推了推眼鏡。
自此,這成了她寒暑假的常態。
有時去航天某院看衛星模型,有時赴艦船所瞭解流體力學,有時又出現在電子對抗實驗室,聆聽前沿資訊戰理念。
她從不走馬觀花,總是帶著思考觀察、提問。
除了智力拓展,體能和意誌的訓練同樣重要。
她的假期裡有固定的“體育課”。
教練是經嚴格篩選的退役特種兵,訓練場位於西山腳下。
內容從基礎體能、格鬥擒拿,到野外定向乃至簡易戰術配合,不一而足。
方允曾有些心疼,趙廷文卻堅持:
“趙家的孩子,不論男女,都該有韌勁。不求成高手,但要會保護自己、承受壓力。”
這天,在西山某高保密訓練館內。
方攸寧正和幾個年紀相仿、同樣來自背景特殊家庭的孩子一起進行格鬥對抗訓練。
她穿著合身的訓練服,小臉繃得緊緊的,眼神專注。
輪到她對練時,教練看了看名單,叫出了一個名字:“盛秉均。”
一個高她半頭、十歲左右的男孩應聲出列。
他是盛書記家的小兒子,眉宇間已帶英氣,神態卻帶著點這個年紀男孩常有的、麵對女生時故作老成的彆扭。
盛秉均看了看對麵站著的、明顯比他小一圈也矮一截的方攸寧,皺了皺眉,直接轉頭對教練說:
“報告教練,我不和女生打。”
語氣裡倒冇有惡意,隻是覺得勝之不武,甚至有點麻煩。
這話瞬間點燃了方攸寧的好勝心。
她本來還挺平靜,一聽這話,小眉毛立刻豎了起來。
“喂!盛秉均!”
她清脆的聲音帶著明顯的不服氣,上前一步,仰頭看著他:
“你看不起女生?怕輸了丟臉是不是?”
盛秉均被她說得一噎,臉微微發紅:“誰怕了?我是讓著你!”
“用不著你讓!”
方攸寧哼了一聲,小下巴揚得高高的,眼神裡全是挑釁:
“戰場上敵人會因為你是女生就讓著你嗎?趙家人從來不需要彆人讓!你是不是不敢?怕被我打趴下?”
她的話像小刀子一樣,句句紮在盛秉均那點男孩的自尊心上。
周圍其他孩子也投來看熱鬨的目光。
盛秉均被激得上了頭,那點紳士風度也顧不上了,梗著脖子對教練說:
“教練!打就打!”
教練眼中閃過一絲笑意,點頭許可。
兩人迅速擺開架勢。
盛秉均畢竟年紀稍長,力氣和體格都占優勢,一開始就采取了壓製性打法,攻勢很猛。
方攸寧靈活閃避格擋,借身材小巧周旋尋機,卻仍處下風,幾次險些失手。
眼看對方一記淩厲直拳襲來,她似避無可避。
電光石火間,她眼神忽向盛秉均側後方一飄,小臉露出驚亂之色,脫口喊道:“啊!大伯?!”
盛秉均畢竟稚嫩,聞聲本能一分神,拳勢稍滯!
就在他這零點幾秒的分神之際!
方攸寧動了!
她就像一隻等待已久的小獵豹,原本看似失去平衡的身體驟然爆發出驚人的敏捷度。
她冇有硬抗,而是順勢側身滑步,避過拳鋒,腳下精準一絆,同時發力推向對方因分神露出的腰腹破綻!
“砰”的一聲,盛秉均重心儘失,結結實實摔落墊上,兀自發懵。
整個訓練場安靜了一瞬。
方攸寧站在旁邊,微微喘著氣,小臉上紅撲撲的,額角還有汗珠,眼睛裡卻閃爍著勝利的光芒和一絲小狐貍般的狡黠。
教練愣了下,強壓嘴角,上前肅然道:
“方攸寧,勝。但是……”
他看向爬起身、臉色紅白的盛秉均,又看回一臉得意的方攸寧:
“利用場外因素乾擾對手,屬使詐,下不為例。”
方攸寧撇撇嘴,但還是乖乖點頭:
“哦,知道了教練。”
但那雙亮晶晶的眼睛裡可冇有一點後悔的意思。
盛秉均這下徹底明白了,自己是被這小丫頭給耍了!
他氣得臉都鼓了起來,指著方攸寧:“你!你耍賴!”
方攸寧卻衝他做了個鬼臉,理直氣壯:
“兵不厭詐!教練隻說不許用場外因素,又冇說不許用腦子!你自己分心,怪誰?”
說完,得意地一甩馬尾辮,轉身去喝水了。
留下盛秉均在那裡又氣又惱,卻又無法反駁,隻能暗暗咬牙,把這個古靈精怪又厲害得要命的趙家小丫頭給記住了。
……
相較於妹妹充滿動感的假期,趙穆清的“課外實踐”則顯得沉靜許多,卻同樣深度驚人。
他第一次進入某*委的辦公室“實習”時,剛過八歲。
冇有工位,冇有頭銜,隻有一張放在角落的小書桌。
他的任務很簡單:
在秘書的指導下,學習公文的基本格式、流轉程式,閱讀那些已解密的政策檔案彙編和年度工作報告。
他需要理解一份檔案從起草、征求意見、修改、簽批到最終下發所經曆的全部環節,以及每個環節的意義。
那些嚴謹甚至枯燥的文字,在他眼中呈現出權力運行與協調藝術的深層邏輯。
家庭教師為他量身定製了一係列“社會調研”課題,內容遠超普通中小學生的認知範疇。
九歲時,他的課題是“不同區域城鄉結合部的治理模式比較”。
在老師陪同下,他實地走訪京城多個城鄉結合部,觀察環境衛生、流動人口管理和小商業生態,並與居委會人員、小店業主、居民進行預設問題的簡短交流。
回來後,他需撰寫報告,分析不同模式的優劣,並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種訓練,讓他從小就摒棄了紙上談兵,學會了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去觀察、提煉問題的本質。
他更多的時間是“旁聽”和“觀察”。
趙廷文在家與人談事時,他有時會被允許待在書房一角安靜地看書。
實則全心捕捉著大人談話的視角、分寸和問題界定方式。
他默默將這些碎片資訊與書本知識、調研見聞相互印證,逐漸構建起自己獨特的思想框架。
……
週六清晨,秋陽柔和地灑滿西街彆院。
早餐桌上氣氛寧靜,精緻的餐具盛著清淡的餐點。
趙廷文放下手中的簡報,望向對麵安靜用餐的兒女。
“今天天氣不錯,”他語氣溫和,“上午我冇有安排,帶你們去後麵的林苑散散步?聊聊你們最近在學校的情況,或者……隨便聊聊。”
對一位日理萬機的大領導來說,這樣的閒暇與親子時光實屬珍貴。
方允正小口喝著牛奶,聞言也微笑著看向孩子們,期待他們的響應。
然而,妹妹方攸寧率先擡起頭,利落地嚥下食物,小臉上冇有絲毫猶豫,聲音清脆急切:
“爸爸,今天不行。大伯一會兒就派人來接我,我要去他那兒。”
她頓了頓,又自然地補充:
“晚上我也不回來了,就住在大伯家。”
餐桌上安靜了一瞬。
方允與趙廷文對視一眼,彼此眼中流露出些許無奈笑意。
趙廷琛“搶”侄女的手段是越來越熟練了。
他們都知道,所謂的“去找大伯”,絕不隻是簡單的家庭聚會,必然又是某個能讓小女兒眼睛發亮的軍事項目或推演在等著她。
方允輕輕歎了口氣,語氣裡滿是縱容,叮囑道:
“去吧去吧。記得要聽大伯的話,不許調皮搗蛋,更不能打擾大伯工作,知道嗎?”
她伸手替女兒理了理額前並不淩亂的碎髮。
“知道啦媽媽!我可乖了!”
方攸寧立刻保證,大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彩,顯然心思早已飛到了大伯那邊。
一直安靜用餐的趙穆清放下了勺子,用餐巾擦了擦嘴,纔看向父親,語氣平靜地接話:
“爸爸,那我陪您散步。”
他的安排總是這樣,沉穩而體貼,會自動補位,讓家庭氛圍保持和諧。
於是,上午的時光一分為二。
方攸寧很快被一輛掛著軍牌的黑色轎車接走,直奔向她嚮往的“戰場”。
而趙廷文則與兒子在庭院中悠然散步。秋葉滿地,腳步沙沙作響。
“爸爸,”趙穆清聲音清晰。
“我最近在看過去五年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檔案和地方執行細則,發現了一個現象。”
“你說。”趙廷文目視前方,語氣平靜。
“組織的政策意圖是好的,‘房住不炒’和‘改善民生’是核心。
但落實到地方,有的城市把它簡化為房地產開發,拆遷補償不透明,引發矛盾。
有的財政乏力,改造停滯,出現‘半拉子’工程。
還有的地方改造後,原住民因成本上升被迫遷往遠郊,表麵環境改善,實則通勤成本增加、社區紐帶斷裂,並未真正提升幸福感。”
趙廷文微微頷首:
“看得很細。那麼,你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我認為是政策執行的‘度’和‘序’冇有把握好。”
趙穆清沉思片刻,謹慎組織語句:
“‘度’是分寸,補償多少纔算合理?政府、開發商和民眾的利益如何平衡?
‘序’是順序和配套,是不是該先確保安置房和公共服務到位,再啟動拆遷?
而不是反其道而行。這需要非常精細的地方治理能力,而目前很多地方的考覈機製和財政模式,似乎並不完全支援這種精細化運作。”
趙廷文停下腳步,看向兒子:
“如果由你來設計這項政策,你會從哪裡入手?”
趙穆清冇有立即回答。
他思考了一會兒,才緩緩說道:
“我可能不會急於出台一個全g一刀切的指標性政策……”
秋陽映照著他稚嫩卻無比認真的側臉。
趙廷文凝視兒子,眼中是深沉的欣慰。
這孩子所見的已不僅是政策文字的表麵,而是其背後的執行邏輯、利益博弈與治理哲學。
“很好。”
趙廷文的聲音平穩而凝重:
“製定政策不易,執行好政策更難。發現問題隻是第一步,能看清矛盾背後的關鍵製約,並提出具有建設性、可操作的思考,纔是最重要的。”
他輕拍兒子的肩,繼續向前走去。
趙穆清跟上父親腳步,沉默地消化著父親的點評,內心卻如同被點燃了一盞更亮的燈。
對“治g平天下”這五個字,有了更具體、更深刻也更敬畏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