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貞觀,我成王珪次子 第91章 遣散宮女
回到自己院中,王玉瑱並不知曉崔嬤嬤已被杖斃,隻當兄長至多是將人發賣出去。
春桃與晚杏見他回來,忙上前替他解下大氅。另一邊,馮蕊與秋葵兩個小丫頭正同慕荷一道用著早膳,二人時不時悄悄抬眼,偷看他的神色。
王玉瑱飲了口茶,將語氣放得溫和:“你們兩個,既有惡奴欺壓,怎麼不來找我?”
“就算我不在,不還有楚娘子可做主麼?”
儘管他聲音輕柔,兩個丫頭仍嚇得不敢再動筷子。慕荷抬眼幽幽地睨了他一眼,隨即轉身柔聲安撫她們繼續用飯。
王玉瑱心下微歎。說來也是他疏忽,若是平日多去彆院走動,那崔嬤嬤想必也不敢如此猖狂。
……
東跨院正房內,王崇基已將事情原委一一說明。杜氏這才曉得,自己一向信賴的崔嬤嬤竟在彆院中作威作福,連蕊丫頭的月例也敢剋扣,實在罪無可恕。
“大郎,不如將蕊丫頭接到東跨院來,由我親自照料,如何?”
杜氏說罷,王崇基輕撚茶盞沉吟片刻,卻搖了搖頭。
“母親,孩兒以為,不如仍讓兩個丫頭留在彆院。隻是這一回,定要將蕊丫頭的月例與仆從調配得與三郎一致纔好。”
杜氏聞言頷首。她本就喜愛那老實乖巧的蕊丫頭,否則也不會將自己跟前得用的老人派去照料,誰想竟是一番好意反釀成錯……
最終,經王崇基一番安排,此事總算塵埃落定。至於王珪,連過問一句都嫌多餘——在他看來,這類瑣事交由大郎處置,已是殺雞用牛刀。
與此同時,一道出自李世民授意、經由中書舍人李百藥上書引發的政令,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宮禁深處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李百藥在奏疏中直言:“往年雖曾有放出宮女之例,然臣私下聞知,太上皇宮內及掖庭之中,幽閉深鎖之宮女,依舊甚眾。此舉豈止徒耗國家之衣糧?深宮怨女,陰氣鬱結,恐亦足以乾犯天和,致生旱魃之災。”
這番話,既指出了財政浪費,又巧妙地將天象災異與宮人境遇聯係起來,深深觸動了李世民。
他本就以明君自詡,想到那些女子自青春年少便被選入宮中,從此不見天日,寂寥終老,確實可憐。
加之近年來偶有地方旱情,李百藥所言“陰氣致旱”雖屬天人感應之說,卻也讓他心生警惕。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效仿前朝舊例,但也決心做得更徹底些,下令放出部分掖庭宮女,讓她們出宮自行婚配,以求“上應天心,下順人情”。
此事具體交由尚書左丞戴胄與諫議大夫杜正倫負責。兩人領命後,不敢怠慢,深入掖庭,逐一甄彆、篩選。
這並非易事,宮女人數眾多,情況複雜,牽扯甚廣。經過一番繁瑣而細致的工作,前前後後,竟篩選出三千餘名符合條件的宮女,準其出宮。
然而,問題隨之而來。這些宮女中,有些尚且有家人族親在外,歸家之後或可依靠,覓得一門親事也算有了歸宿。
但更有相當一部分宮女,或因戰亂,或因家道敗落,早已是孤身一人,與外界斷絕聯係多年。她們驟然被放出宮牆,舉目無親,身無長物,如何生存?所謂的“自行婚配”,對於這些毫無依靠的女子而言,往往隻是一句空話。
等待她們的,極有可能不是安穩的家室,而是流落街頭,甚至最終不得不淪落風塵,命運或許比在深宮中更加淒慘。
戴胄是個務實且心存仁唸的官員,他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潛在的人間悲劇,及時將此事上奏,陳明利害,懇請陛下能有更妥善的安置之策。
李世民聞奏,也覺此事考慮欠周,便傳召房玄齡、王珪、魏征以及許久未曾參與核心議事的趙國公長孫無忌入宮商議。
這也是自長孫無忌此前為避嫌而自請辭去司空高位後,首次被皇帝傳喚參與此類機要,其中意味,頗耐人尋味。
四位重臣齊聚兩儀殿偏殿,聽皇帝說明原委後,一時之間,竟都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並非他們心中毫無辦法。事實上,如何處理這三千宮女,在場諸人心底都跟明鏡似的。
這些女子久居宮闈,其中不知有多少曾是,或者現在依然是皇帝安插在各處、用以監視朝臣乃至皇室宗親的眼線耳報神。粗略估算,這三千餘人裡,至少有一半身負此類隱秘使命。
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既妥善安置這些女子,避免她們流離失所釀成社會問題或損及皇帝仁名,又能巧妙地處理掉這些“眼線”,還不能顯得刻意,以免觸怒聖心。
片刻後,還是房玄齡率先開口,語氣沉穩,提出了一個看似最“合理”也最符合慣例的方案:“陛下,宮女出宮,依往例,可由朝廷賜予些許錢帛遣散。至於其歸宿……京城百官、功勳世家,乃至各地宗室,皆可量力接收一些,許以妾室或婢女之位,使其有所依歸。”
“至於其餘確有家可歸者,發放路費,令其返鄉。如此,既可全陛下仁德之名,亦可安頓眾人,不致流離。”
這方案,說白了,就是由朝廷主導,將這三千宮女作為一份特殊的“賞賜”或“資源”,由頂層的世家大族、京城百官乃至李唐宗室進行“消化吸收”。
那些被安插的眼線,自然也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各個勢力分彆接收、掌控乃至“閒置”起來,既解決了皇帝的難題,也滿足了各方勢力某些不便言說的需求,更維持了表麵的體麵。
王珪、魏征聞言,皆微微頷首,表示附議。
這確實是眼下最穩妥、各方最能接受的辦法。雖然對那些真正無依無靠、隻求安穩的宮女而言,未必是最好的結局,但至少避免了她們最悲慘的命運。
長孫無忌站在一旁,目光低垂,並未急於表態。
他剛剛經曆權力巔峰後的謹慎收縮,此刻更不願在如此敏感的事情上多言。他隻是恭敬地表示:“房公所慮周全,臣附議。”
李世民看著殿下這幾位心腹重臣,心中也明白這是現實之下最可行的策略了。他沉吟片刻,最終點了點頭:“便依玄齡之言去辦吧。戴胄、杜正倫負責具體事宜,務必處置妥當,勿使一人流離失所,亦不可擾攘民間。”
“臣等遵旨。”
一道旨在彰顯仁德、緩解天象的政令,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場牽扯各方勢力、暗藏無數機鋒的權力再分配與利益微調。
那三千宮女的命運,就在這帝國最高決策層的寥寥數語間被決定,她們個人的悲歡,在宏大的政治敘事麵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殿外陽光正好,卻照不透這重重宮闕之下的幽微人心與冷酷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