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夢回貞觀,我成王珪次子 > 第65章 興平事了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夢回貞觀,我成王珪次子 第65章 興平事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翌日,長安城鐘鼓齊鳴,旌旗招展。

凱旋的大軍主力在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的率領下,浩浩蕩蕩開進城中,接受天子與萬民的檢閱。

兩儀殿內,更是觥籌交錯,頌聲盈耳,群臣紛紛向李世民恭賀平定李藝之亂的赫赫武功,稱頌天子聖明,天威浩蕩。

然而,在這普天同慶的明麵之下,一絲不易察覺的暗流,已隨著另一支輕裝簡從的騎兵,悄然湧向了京畿附近的興平縣。

這支隊伍的統領,是年輕卻已顯沉穩乾練的秦懷道。

他此行肩負著兩項密令:其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請”駙馬都尉長孫孝政回京“協助調查”。

此人表麵安分,實則與之前因謀逆被誅的李孝常、長孫安業等人過往甚密,乃是那條叛亂暗線上未曾清理乾淨的重要一環。

秦懷道的任務,便是要在對方尚未反應過來之前,將其穩妥“拿”回長安,交由陛下親斷。

其二,則是押送一批緊急調撥的賑災糧草前往興平縣。去歲關中收成不佳,今春又遇倒寒,興平一帶已顯饑荒苗頭,朝廷雖早有賑濟之議,但流程繁瑣,錢糧調撥緩慢。

此次借著大軍凱旋、物資排程頻繁之機,李世民特旨從軍糧中劃撥一部分,命秦懷道順路送至,以解燃眉之急。

興平縣的縣丞宴清,早已得到訊息,在縣衙外等候。

縣衙外,宴清不禁回想,他與王玉瑱相識,說來也是機緣巧合。

不久前王玉瑱奉召從嶲州入京,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宴清驚訝於這位太原王氏的嫡公子竟毫無世家子弟常見的紈絝與傲慢,言談間對民生吏治頗有見解,且待人真誠。

王玉瑱則覺得宴清與他見過的那些或迂腐、或鑽營的文人截然不同,其言談風趣,思維敏捷,既有原則底線,又懂得變通務實,那份氣質,竟隱隱讓他想起後世大學裡那些學識淵博、平易近人的講師。

兩人雖身份懸殊,相識不到一月,卻頗為投緣。

沒過一會,宴清見到秦懷道及其身後滿載糧草的車隊,心中一塊大石落地,連忙上前見禮:“下官興平縣丞宴清,恭迎秦將軍!將軍一路辛苦,賑災糧草及時而至,實乃我縣百姓之福!”

秦懷道下馬還禮,語氣乾脆:“宴縣丞不必多禮,奉旨行事而已。糧草在此,請縣丞即刻安排人手清點接收,妥善發放,務必使糧食儘快落到災民手中,不得有誤,亦不得剋扣!”他目光銳利,帶著軍旅之人的肅殺。

“下官遵命!”宴清肅然應道,立刻指揮手下衙役、書吏上前交接。

趁著交接的間隙,秦懷道目光掃過略顯破敗的縣衙和遠處有些蕭條的田野,狀似無意地問道:“聽聞宴縣丞與太原王二郎君相熟?”

宴清微微一愣,隨即坦然笑道:“不敢言熟,蒙王二郎君不棄,有過數麵之緣,相談甚歡。二郎君仁心慧質,常懷黎庶,下官敬佩。”

秦懷道點了點頭,不再多言。他心中明瞭,陛下此次特意讓他來送糧,或許也有藉此觀察這位與王家公子交好、且曾上書揭弊的縣丞之意。

這長安內外的風雲,似乎總能在不經意處,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和事牽連起來。

就在賑災糧草交接完畢,宴清正指揮著衙役民夫登記造冊、準備開倉放糧之際,秦懷道卻並未立刻離去。他招了招手,示意宴清近前。

宴清心中微訝,快步上前,躬身道:“秦將軍還有何吩咐?”

秦懷道麵容肅穆,目光掃過左右,待閒雜人等稍稍退遠,才沉聲道:“宴縣丞,本將離京前,陛下另有口諭。”

宴清心頭一震,連忙整理衣冠,撩起官袍前襟,便要跪接聖諭。

“陛下口諭,”秦懷道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興平縣丞宴清,勤勉王事,心係黎庶,前番檢舉不法,亦有膽識。今特旨,著爾於賑災事畢,妥善交接縣務之後,入京,就讀弘文館。望爾勤學慎思,他日為國效力。欽此。”

弘文館!

宴清隻覺得腦中“嗡”的一聲,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弘文館乃是國家儲才之所,非勳貴子弟或極具才名者不得入,能在其中就讀,意味著前程似錦,是無數寒門學子夢寐以求的階梯!他一個小小的縣丞,竟能得此殊恩?

巨大的驚喜與惶恐交織,他深吸一口氣,強壓下翻湧的心緒,鄭重叩首:“臣,興平縣丞宴清,領旨謝恩!陛下隆恩,臣必竭儘駑鈍,不負聖望!”

秦懷道看著他雖激動卻依舊保持儀態的樣子,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欣賞。他微微頷首:“宴縣丞請起。陛下看重你的實務之才與風骨,望你好自為之。”

待宴清起身,秦懷道身邊一名親兵上前一步,從懷中取出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雙手遞上:“宴縣丞,這是太原王二郎君托卑職轉交給您的信。”

宴清定睛一看,那親兵正是王玉瑱救下的兄妹二人其中之一的馮璋。

他連忙接過信,觸手微沉,心中更是湧起一股暖流。在這聖恩眷顧的時刻,還能收到遠方好友的來信,更覺珍貴。

“有勞馮小友。”宴清道謝。

馮璋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低聲道:“宴先生不必客氣。王二郎君特意叮囑,一定要親手交到您手上。他還讓卑職帶句話,說他在長安一切都好,就是前些日子被個不長眼的同僚坑了一把,借著他們王家的名頭去嚇唬滎陽鄭家的一個紈絝,惹了些閒氣,在信裡跟您抱怨呢,讓您看了彆笑話他。”

馮璋語氣輕鬆,帶著軍漢的直爽,顯然與王玉瑱關係頗為熟稔。

宴清聞言,不由失笑,心中那因接旨而產生的些許緊張也消散了不少。他彷彿能看到王玉瑱在信中絮絮叨叨、帶著幾分無奈又幾分自嘲寫信的模樣。

“玉瑱兄還是這般……真性情。”宴清笑著搖頭,將信小心收入懷中,準備回去後再細細品讀。

他知道,王玉瑱在信中所說的“被同僚利用”、“惹了閒氣”,背後定然牽扯著世家之間複雜的博弈,絕非字麵那般簡單。

但這番看似隨意的抱怨,正說明瞭王玉瑱並未將他當作外人,願意與他分享這些煩惱。

秦懷道見事情已了,不再耽擱,對宴清拱了拱手:“宴縣丞,賑災重任在肩,陛下期許在心,望你善加把握。本將還需回京複命,就此彆過。”

“恭送將軍!將軍一路順風!”宴清躬身相送。

望著秦懷道一行人馬絕塵而去,宴清站在原地,久久未動。

他摸了摸懷中的信件,又望瞭望身後堆積如山的糧草和那些翹首以盼的災民,隻覺得肩上的擔子從未如此沉重,也從未如此充滿希望。

陛下的賞識,好友的牽掛,百姓的期盼,都化作了前行的動力。他深吸一口帶著早春寒意的空氣,眼神變得無比堅定。

先辦好眼前的賑災大事,然後,便是整裝前往長安,踏入那象征著機遇與挑戰的弘文館。

未來之路,已然在他麵前鋪開。而那位在長安城中與世家紈絝周旋、仍不忘給他來信抱怨的好友,也讓他對那座帝都,更多了幾分複雜的牽掛與期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