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 心靈淨化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心靈淨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心靈淨化

佛教負有改革社會風氣和“淨化心靈”的功能。

其實,“心靈淨化”還是要比“心靈改革”好。“心靈改革”首先在語辭上就不太恰當,因為真心如如不動,不需要什麼“改革”,隻是心靈上的塵埃煩惱需要“淨化”而已。

就算把“心靈淨化”說成“心靈改革”吧!就如同革命一樣,也需要有一套理論,要有革命的主張。可惜當時響應“心靈改革”的社團,都隻是安排一些歌唱舞蹈的節目,舉辦一些戶外團康的活動,於是“心靈改革”乎?“心靈淨化”乎?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心靈為什麼要“淨化”呢?因為心靈受到了汙染,就如神秀大師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靈的汙染,來自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染汙了心靈,因此必須要有方法來對治。就如田園裡長了雜草,也要有除草機來整理;荊棘葛藤擋路,也要用利剪加以清除;銅鐵生鏽了,要用潤滑劑抹拭;身體汙穢了,要用清水洗滌乾淨。

其實,改革也好,淨化也好,隻有用佛法纔是究竟之道。例如國際佛光會最早推動“七戒運動”,一戒菸毒、二戒色情、三戒暴力、四戒偷盜、五戒賭博、六戒酗酒、七戒惡口。接著又再推動“慈悲愛心列車”巡迴全島來宣傳慈悲愛心,不但落實民間,而且落實人心。最後又提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凡此都是為了改善社會風氣,都是淨化心靈的一帖良藥。

身體病了,可以找醫生來治療,心靈病了,要靠佛法來對治。身體的病,要到藥房買藥;心理有病,要靠佛、法、僧三寶。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如看護。佛教的因果觀念,令人不須經由法律規章的約束,就能自製自律,從善如流。佛教的環保觀念,令人自動自發維護環境整潔,又能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達到心靈環保的功效。佛教的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八正道等教義,都是最佳的道德行為指南。

此外,培養結緣的習慣、人我互調的觀念、散播慈悲的種子、遇事感恩的美德,都是淨化心靈的方法。

我們日常生活中,由於眼看耳聽,無形中增加了心理的壓力;唯有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法水,才能洗滌塵埃,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心靈之功!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