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套裝10冊) 提得起放得下
-
提得起放得下
在現代的政治人物當中,鄧小平三放三起,終於為大陸建立改革開放的社會,此乃“提得起、放得下”而能成功的明證。汪精衛等人在國共兩黨中能“提起”而“放不下”,因此不得善終。
所謂“提得起、放得下”,就如打井水的水桶,能夠提起來,也能放下去。我們看到很多的政治人物、演藝人員,一旦不如意的時候,他就放不下。甚至一般平民百姓,在愛情上、在經商財物方麵受到挫折,乃至學生考試失利了,他們就放不下。放不下自然也就提不起,因此就會覺得前途艱難,嚴重者甚至興起了自殺的念頭!
有一個婆羅門外道,有一次帶了兩個花瓶去見佛陀。佛陀一見麵就叫他“放下”,婆羅門依言放下手中的花瓶。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又放下了另一隻花瓶。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不解:“我已經都放下了,你還要我放下什麼呢?”佛陀說:
“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是要你放下傲慢、驕瞋、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頭與不好的情緒,都要能放下。”
一般的人你要他放下功名富貴,就已經很難了;要他放下心中的喜怒哀樂,更是不容易!現在常見各個學校的畢業典禮,校長親為學生洗腳,這是表示校長自己能“提得起、放得下”,同時也是鼓勵學生要養成謙卑的習慣。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那些蹲牛棚的人,如果不能“放得下”,今日又如何能“提得起”呢?沈慶京先生一生曆經發財、倒閉、坐牢,出獄後又能“東山再起”,這也是“放得下,才能再提起”的明證。
現在社會上有一句名言:放下身段!因為世間終究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能夠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即如清朝的宣統皇帝,原為九五之尊,後來卻在北京的植物園做一名園丁;如果他不能放下身段,又怎麼能生存於世間呢?
做人處事應該像皮箱一樣,用的時候要“提起”,不用的時候應該要“放下”。世間上的功名富貴原為人人所追求,功名富貴如果能夠福利人間社會,也並不是不好。但是如果因緣不具,而在失去功名富貴的時候,也要能放得下。
所謂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無、能高能低,所以能做一個萬能的人。現在的人,往往一句話他就放不下、一件事他也放不下,甚至為一個人而放不下,這都是因為心中冇有承載力。如果心中寬大,有能力能夠“放得下、提得起”,又何患事業無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