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套裝10冊) 以身作則
-
以身作則
語雲:“身教重於言教。”在各種的教育法當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如何要求彆人呢?
富蘭克林說:“一個良好的示範,纔是最佳的訓詞。”王陽明先生有一次領導學生在街上行走,聽到兩個婦女在路邊吵架,甲婦罵乙婦:“你冇有良心!”乙婦說:“你不講天理!”甲婦回曰:“你纔沒有天理呢!”王陽明聞言,對身邊的學生說,小子,你們來聽道呀!學生說,老師,他們是在相罵,不是在講道呀!王陽明說:“曰天理,曰良心,非講道而何?”王陽明最後解釋說,天理良心用來要求彆人是相罵,要求自己,就是講道!所以,“以身作則”纔是教育;要求彆人,就非教育之道也!
季康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個意思就是說,隻要在上位的領導人行得正、做得正,當然下麵的風氣也會正了。
一場戰爭,身為指揮的將領能夠“身先士卒”,才能勝利;做老師的講學講道,要能“躬身實踐”,才能為學生所信服。父母長輩教育子弟都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天天在外應酬不回家吃飯,卻叫兒女天天待在家裡,兒女怎肯聽話?父母如果菸酒樣樣齊來,卻叫兒女不準抽菸喝酒,兒女怎肯服氣?
現在很多的青少年行為偏差,其實也不完全是青少年的罪過,做父母的也應該檢討。例如父母說謊,卻叫兒女誠實;父母自私慳吝,卻叫兒女要服務奉獻,兒女怎肯聽話呢?
一個學生在學校裡偷了同學的鉛筆,老師認為這種偷盜的行為很不好,就向家長反應。家長即刻給兒子兩個耳光,指著兒子罵道:“你真是莫名其妙!你要鉛筆,我可以從辦公室帶回一打給你,為什麼你要偷同學的。”像這樣子的教育,怎麼能教出行為正派的兒女呢?
現在社會上的政治人物,貪贓枉法,如何叫老百姓守法?從政的人員官僚自大,民間的風氣怎麼會端正善良呢?
已經證悟了的佛陀,他曾經親自為疾病的弟子倒茶端藥,也曾為年老的弟子穿針引線,這都是“以身作則”,以為慈悲助人的示範;甚至到了八十高齡,仍然在外托缽乞食,精勤不已,如此身教,弟子怎麼會不精勤修道呢?
所謂“上行下效”,能夠“以身作則”,才能為人模範,才能做好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