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套裝10冊) 飯桌上
-
飯桌上
中國人,許多難以處理的問題,有時並不是在法院裡解決,也不是在會議桌上研究商討,反而經常在“飯桌上”比較容易解決一切問題。
經商的人經常要請客吃飯,因為在飯桌上,一些業務往來的問題容易談得攏。領導人為了地區大事,有時候也要宴請政要,或請工商界人士聚餐,因為茶餘飯後,很多問題也容易迎刃而解。
其實,飯桌上也不隻是解決政商的關係,飯桌上也可以促進家庭團聚,和諧倫理,是很重要的親子活動。曾有一段時期,社會上一再呼籲“爸爸回家吃晚飯”,後來又更進一步地提倡“媽媽回家煮晚餐”。其實,光是利用晚餐作為家庭的團聚,仍嫌不夠,應該全家老少一齊起來吃早飯,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利用早飯的時間,對於這一天的計劃,互相討論、瞭解,彼此放心。
中國人的倫理,從飯桌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例如為父母過壽,或逢年過節要先孝敬父母,請父母、家人在飯桌上團聚,甚至長輩過世,慎終追遠,也要在飯桌上對先人表達敬意。
不過,現在的社會太重視飯桌文化,每每一桌宴席就要花去數萬元不等,一般人負擔不起,所以台灣人在飯桌上,如報紙統計,一年就要吃掉一條高速公路。
飯桌上也不隻是吃飯,飯桌上的禮儀也應該注意。西洋人吃飯,都是輕聲細語,細嚼慢嚥;中國人吃飯,都要敬酒劃拳,吆五喝六。吃飯的時候,要有禮貌,要注意賓主的關係,要和左右的人講話;但是講話的音量不宜太大聲,不要口沫橫飛,不能肆無忌憚得旁若無人。如果不懂飯桌上的禮儀,還是藏拙,不要吃那一頓飯為好。
飯桌上,雖然能夠解決許多問題,但還是要提倡簡樸的生活。如過去政治界都提倡“梅花餐”,現在遊錫堃先生又再度重新提倡,甚至也有人提議吃便當。如果今後能以便當代替宴客,能以梅花餐代替豐富的滿漢全席,如此簡樸的飯食文化能夠推廣成為全民運動,提高我們的飲食文化與涵養,則未來社會的富有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