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 沉潛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沉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沉潛

在我們的社會團體,乃至生活周遭裡,常見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經過時間的沉潛,一飛沖天,鵬程萬裡。這正是說明,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經過歲月的熬煉,就如鬆柏也需要經過霜雪嚴寒的洗禮,才能成長得更為蓊鬱蔥蘢。

沉潛就是為了蓄勢待發,沉潛就是為了等待因緣。鯨豚沉潛於大海,幽蘭深藏於山穀,能夠經得起沉潛的人,纔會有更高的成就。正如一年的樹木隻能當柴燒,十年的樹木可以製成椅凳櫥櫃,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梁。

自古以來,一般的讀書人都非常講究沉潛,他們不急於出仕,重在涵容養量,以期大器晚成。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都是經過了沉潛,才能散播自己的盛德清香。

佛教的高僧大德,更是隱於山林,陸沉於大眾之中。像淨土宗的慧遠大師,三十年不出廬山;像南陽慧忠國師,四十年安居一處;像道楷禪師雖受政要宴請,一時不便回絕,但當已經允諾的約會到期時,他毅然留詩出走。詩曰:“昨日相約今日期,臨行之時細思維;為僧隻宜山中住,國士宴中甚不宜。”古德們的高風亮節,他們對沉潛的功力,就是如此深厚。

懂得沉潛的人,都是真人不露相。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因此高手不必急於展露鋒芒。能夠養深積厚,不輕易顯露光華,纔是沉潛的高手。雍正皇帝的官邸名為“潛邸”;孔明先生沉潛於隆中,世稱“臥龍”。朱元璋沉潛於寺院,經過沙彌生活的磨鍊,纔有開創大明江山的能量;六祖惠能大師沉潛於獵人群中,十五年的歲月之後,才能成為中華文化之光。

總之,中國古代多少的君子聖賢,隱於山林;佛教裡許多發菩提心的菩薩,隱於禪寺。如:日本的滴水和尚沉潛於乞丐群中;印度八世紀的寂天菩薩沉潛於那爛陀寺,最後終於成為一代高僧;中國的香岩智閒禪師,經過一番沉潛後,“動容揚古道”,佛法都能寫在臉上。

因此,雖然人生光陰苦短,我們也不一定都要隱居山野,陸沉林泉,像現在的神童、天才,能夠早期展現才華,貢獻社會,服務人群,並無不可,也非不好。隻是樹上的果實尚未成熟,不可輕易采擷;母雞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早熟的動植物和早成的人生,爭取時間發揮所能,固然很好;但是當因緣條件尚未成熟時,能夠自我沉潛,以待因緣,也不見得冇有未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