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套裝10冊) 克難
-
克難
數十年前,台灣曾經推行過“克難運動”,整個社會一時風起雲湧,響應克難運動。想當初的克難運動,對數十年後的台灣經濟起飛,也不是冇有因緣。
四五十年代的克難運動,產生了許多的克難英雄、克難球隊、克難住家、克難樂隊,整個社會都充滿了克難、儉樸的風氣。
其實,自古的先民,哪一個階層不都是靠著克難的精神來開創未來。結茅為屋,不是克難嗎?野果為食,不是克難嗎?以獸皮為衣,不是克難嗎?以徒步代車,不是克難嗎?造橋要克難,鋪路要克難,甚至戰爭冇有武器,用鋤頭、釘耙,都可以作戰。
所以,當時的人,從小出生之後,克難的童年,克難的婚禮,克難的讀書求知,克難的耕種生活,克難的郊遊,克難的娛樂。甚至於生病了,隻要喝喝開水、洗個熱水澡、曬個太陽、喝碗薑湯,作為克難的醫療。
想到古代王羲之用樹枝代筆練字,懷素用芭蕉葉代紙寫書法,匡衡鑿壁偷光讀書,蘇秦懸梁刺股勵誌,他們在克難的生活中刻苦努力,終能出人頭地。甚至近代的紅葉棒球隊,用石頭當棒球、用樹枝當球棒,他們赤腳打棒球,竟也能踏上世界冠軍的寶座。
現在的社會,尤其這幾年來已冇有克難的精神了,選手集訓,還冇有開始訓練,就先要求有汽車、有冷氣、有營養餐等,先把休息、享受的條件講在前麵。現在的工作,也都是先講待遇多少、休假的時間多少,從不提倡克難的精神,工作怎麼能做得好呢?
古代的人,一個信封用過了,反麵可以再用;紙張寫過字了,反麵可以再寫。衣服破了再補,傢俱壞了再修,甚至自己理髮、自己裁衣、自己煮飯、自己當管家仆人,都是靠自己來。想起當初因為有這種克難精神,社會怎麼會不進步呢?現在的人,講究名牌、講究享受、講究排場,雖然現在的經濟發展,物用豐富,但在經濟優裕的時期,也要有對等地發揮克難精神,否則“由儉入奢易”,一旦經濟蕭條了,再要由奢入儉,那可就難了。
人,要有憂患意識,要懂得未雨綢繆,尤其要有克難精神,如此,儘管人生路上風雨飄搖,任何苦難,都能安然度過。希望我們的社會,能讓“克難”的精神再度複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