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 風度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迷悟之間(套裝10冊) 風度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風度

政壇上,參與公職競選的人,寧可輸了選票,但不能輸了風度;牌桌上,打牌賭博的人,寧可輸了金錢,不可輸了風度;體育場中,運動比賽的選手,寧可輸了名次,卻不能輸了風度。你看,打籃球的球員,一旦違規,裁判哨子一吹,就要舉手認錯;球賽落敗以後,也要向對方握手敬禮,表示自己的風度。

一個人的舉止不俗,不與人斤斤計較,我們就讚美他很有風度。政治家有政治家的風度,運動員有運動員的風度,學者也有學者的風度。話說有一位教授,一天帶著兒子到市場買水果,正在用心挑選時,店主人等得不耐煩,責問教授:“你到底要買還是不買?”教授連聲說:“要買,要買。”說後又繼續挑選。一會兒店主人實在看不下去,終於不客氣地說:“不要再挑選了,不買就不買。”教授還是禮貌地回道:“要買,我當然要買。”後來選好水果,付了錢,在回家的路上,身旁的小兒子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教授問道:“你心裡有什麼事不高興嗎?”兒子忍不住說道:“我今天真替爸爸感到羞恥,堂堂一個教授,竟然受一個商人那樣呼喝侮辱。”爸爸安慰兒子說:“孩子,你不要生氣了,正因為爸爸是學者教授。”這種學者教授的風度,豈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

風度本是魏晉南北朝用來品評時人的詞語,後來發展為議論人物的精神和特質表現。風度,就是一種修養,一種尊重,一種包容,讀書明理的人,大都能風度翩翩,為人恭敬。

謝長廷先生說得好:民主有“三度”,不但要有製度,還要有氣度,更要有風度。美國總統選舉,選輸的一方所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勝利者道賀,表現自己的風度。英國人總被評價為最具紳士風度,佛教徒也常被讚美為具有宗教家的風度。樂毅在《報燕惠王書》裡說:“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這表示他做人的風度。玄奘大師在《慈恩傳》裡被形容為“言無名利,行絕虛浮”,這表示他修行者的風度。

戰國時,老將廉頗“負荊請罪”,固然表示出大將的風度;年輕的宰相藺相如不計前嫌,也表現了他宰相的風度。宋朝的石曼卿,有人上門爭論,說他擁有的一頭牛,是自己家中走失的。石曼卿說:“既然是你家跑失的牛,你就牽回去好了。”後來此人發現錯認了,把牛還回來,並再三致歉。石曼卿說:“人難免有誤會的時候,過去就算了,請不必介意。”石曼卿寬宏大量的風度,實不失他學士的身份。

士農工商有士農工商的風度,各行各業有各行各業的風度,男女老少都有男女老少的風度,在談情說愛裡也要有情場上的風度,甚至棋盤上,所謂“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這表示觀棋和下棋者,都需要有風度。

做人要有風度,才能為人所欣賞。三國時代的周瑜容不下諸葛亮,不但感歎“既生瑜,何生亮”,尤其他和劉玄德的故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在在顯示他是一個冇有風度的人,所以為後人所譏諷。因此,人不分貧富、貴賤、大小、智愚,輸贏是兵家常事,但可千萬不要輸了風度!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