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套裝10冊) 知足與能忍
-
知足與能忍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有人說:人生冇有強烈追求向上發展的**,失去了奮鬥人生的意義;也有人說:凡事忍耐,太過消極,缺乏積極進取的打拚精神。
其實,知足看起來是保守,實際上是人生的安樂之道。佛經固然鼓勵人要有善法欲,要讀書求知、要為善利人、要希聖希賢、要昇華解脫自己、要奮勇降服煩惱魔魘。總之,善法欲可以帶給人很大的啟發與鼓舞。但是,另外有一些染汙欲,例如貪財好色、貪名好利、貪杯好酒、貪玩好物,貪圖一些不當的欲樂,若不能節製、知足,則**無窮,就找不回自己了。
“能忍自安”,忍耐看起來是吃虧保守,其實“忍”之一字,是大力量,是大智慧,忍的力量勇銳無比。
紀渻子是有名的鬥雞師,周宣王要他訓練一隻鬥雞。紀渻子接受任務後,一過十日冇有訊息,宣王等得不耐,催他,紀回答:“還不行,此雞生性自狂自傲,隻會虛張聲勢,其實遇到強者,不堪一擊!”
宣王又等了十日,再催問如何?答說:“此雞沉著不夠,一聽到其它雞叫就會衝動,還不是大將之風!”宣王失望,不再催問。一日,紀渻子報告:“大王!鬥雞訓練好了。因為此雞現在聽到他雞啼叫,恍如不聞;見到其它雞跳躍,恍如不見,簡直就像一隻木頭雞,氣定神閒,從容安詳,已是全能全德。隻要其它鬥雞一見到它,就會落荒而逃,不戰而勝,這纔算是真正的鬥雞了。”
紀渻子訓練鬥雞,說明人不能逞匹夫之勇,冇有大智、大仁、大勇,不足“言忍”也。一個人不能忍,哪裡能安?所以能忍自安,是至理名言喔!
所謂“知足”,就是個人對物質的要求要能節製,對自己的愛慾要能自我駕馭,對世間的誘惑要有力量剋製。**像一匹野馬,知足宛若一條韁繩,必須靠知足的韁繩來駕馭貪慾,纔不會成為**的奴隸;瞋恚像一把利刃,忍耐像武士的盔甲,內在的精神有了忍耐的盔甲武裝,即使人生如戰場,也不致危險了。
忍之一字,眾妙之門。古聖先賢立身處世,冇有不得力於忍也,例如孔子忍饑、顏子忍貧、淮陰忍辱、婁公忍侮等。知足乃無上財寶,富上大師故意前往無人的地方化緣;大梅法常禪師以鬆果為食、以荷葉為衣,乃至古來多少仁人君子,一錢二錢隻求生活能夠溫飽,他們並非不知錢財物質的寶貴,隻是不想被**所役使;多少的英雄武士最後躬耕田園,他們也不是畏懼戰鬥,隻是樂得清閒自在!
所以,希望追求幸福安樂的人們,何不三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