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套裝10冊) 獨立精神
-
獨立精神
世界上有很多殖民地國家,為了爭取獨立,不惜做出各種犧牲,發出各種宣言。如美國有《獨立宣言》;孫中山先生髮出“希望全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呼籲;印度甘地用“不合作”主義爭取獨立;韓國的李承晚,一生一世為了謀取韓國獨立,後來終於擔任韓國複國後的第一任大總統,正是人如其名,承擔起韓國救亡圖存的責任。
現在日本富士山之所以為人所愛敬,甚至視為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因為它獨立,從四麵八方看去,並無前後,它巍峨聳立,傲然不動。
有獨立纔有自主權,螞蟻、蜜蜂,都有獨立追求生命的自主精神;它們自己釀蜜,自己儲糧,所以種族能繁衍不息。西方人為了培養兒女獨立的精神,采取“不是隻給魚吃,而是教他釣魚”的方法。
社會上很多殘而不廢的人,因為有獨立的精神,如鄭豐喜、乙武洋匡、海倫·凱勒、貝多芬等,故而他們的成就非常人所能企及。
宇宙萬物雖然同體共生,因緣和合;但是每一個東西,如地水火風,都是各自獨立的,彼此可分可合,可合可分。如《華嚴經》有“總相”、“彆相”之說。總相就是同體共生,彆相就是各自的本體,如桌子有桌子的功用,椅子有椅子的功用,各有專長,各有特質,各有其功用。
但是,宇宙萬物都離不開因緣,因緣聚,則和合;因緣滅,則各自獨立。所以,有因緣,就會有許多的“因緣所生法”;冇有因緣,也希望可以獨立生存。
獨立,要有力量,小孩子不會走路,經常跌倒,不能獨立時,也要依賴大人扶持的因緣。獨立,要衡量有無獨立的條件,當冇有能力獨立時,寧可被人統治,尚且還能謀求生存,還有成功的希望。
人格也要獨立。“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要自我獨立;“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求人不如求己”、“各人生死各人了”、“唸佛就是念自己”,都是獨立的精神。禪宗的祖師參禪修道,佛也不拜,也是獨立精神;但不拜佛並非與佛有仇,而是說明人人皆有佛性。
獨立,講究精神,講究意誌,講究為社會、為自身的生存而奮鬥,謂之獨立。有的人把自己的孤僻說成是獨立,其實獨立不是孤僻,人是生活在因緣裡,要在大眾裡共同生存,因此不能離開因緣條件,不能離開群眾。
獨立的人,心裡有大眾;獨立不是隻求個己的小我,應求大眾。獨立的人,心中有大眾;孤僻的人,心中隻有自己。
-